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844611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 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卷试卷(五)(扫描版)贵阳第一中学 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参考答案第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C 【解析】“孤独恒星”是普通物质,不是暗物质,不是“不会发出任何辐射”, 只是发光微弱。偷换概念。2(3分)B 【解析】由第四段“一些估计认为宇宙中的普通物质占宇宙全部质量的将近5%”可知“普通物质”有两类,科学家不清楚的只是“丢失的”那2.5%,并不是“不知道普通物质在哪里”。概念扩大。且“丢失的”那2.5%即使是知道其在哪里,普通天文望远镜也看不到。3(3分)D 【解析】研究人员找到的是来自“星系以外的恒星”,不是“智能生命体”。4(3分)C 【

2、解析】“卒”的意思是“最终”。5(3分)B6(3分)B 【解析】原文是扣下鹿善继一年官俸,鹿善继坚持认为不行,以死向神宗争取,神宗就扣了李汝华两个月俸禄,把鹿善继贬官一级,调到地方上。7(10分)翻译:(1)(5分)李汝华同意了。神宗恼了,扣下鹿善继一年官俸,催促把金花银补进国库。鹿善继坚持认为不行,以死向神宗争取。(得分点:“然”,同意、认为他说得对,1分;“夺”,扣掉,1分;“趣”,催促,1分;“以死争”,以死向神宗争取、以死进谏,1分;句意通顺1分)(2)(5分)杨涟、左光斗的案子更加抓得紧了,每五日追一回赃,拷打审问得很残酷。鹿太公赶忙凑集了几百两银子送进去。(得分点:“狱”,案子,1

3、分;“搒掠”,拷打、审问,1分;“输”,送,1分;句意通顺2分)8(5分)(1)远近结合。(1分)颈联写出诗人站在城头眺望四野的远处景象,农田化为平沙,茫茫无边,孤零零的夕阳对着远方来客低垂下去,天地一片沉寂。颔联写城内近处景象,官舍已空,淹没在秋草中,女墙犹在,却无士兵巡逻守卫。(分析1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1分)从视觉角度(静态景物)写城内景象,点出官舍已空,淹没在秋草中,女墙犹在,却无士兵巡逻守卫,只在夜间听到乌鸦在城头啼叫(听觉或动景)。(分析1分)(如答渲染、实写、对偶手法得1分)(2)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描绘出了一幅空寂荒凉的古城画面。(1分)9(6分)警戒统治者们荒淫昏庸

4、必误国伤民,(2分)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1分)感伤历史衰亡变迁,(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解析】本诗第二联写城内荒芜,以前的官署早已淹没在秋天茂密的荒草里,唯有城上的女墙还在,但已看不见将士们巡逻的身影,只在夜间听见乌鸦在城头啼叫。第三联诗人站在夕阳下的城头眺望,平旷的沙地无边无际,令人迷茫;末联归结到人迹湮灭,古城荒弃是因为政治腐败,导致人民离乡背井,四处逃亡。诗人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以至“民莫不逸”。 警戒当朝统治者们荒淫昏庸必误国伤民。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诗人深深感慨于历史的变迁。然而无知的鸟儿不懂得这一切,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10

5、(每空1分,共6分)(1)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3)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11(25分)(1)(5分)DC (答D得3分,答C得2分,答B得1分,答A、E不得分。)【解析】B情节曲折符合这篇文章的情节设置,但是没有“动人”的特点,部分正确;A写“情有可原”错误;E哲夫对父亲的态度是冷漠,而不是痛恨。(2)(6分)表现出了父亲撞到人时矛盾的内心的复杂感受,心理描写“下意识地去开车门”表明有潜意识的道德责任,动作描写“僵住”表现出父亲迫于自身工作和家庭的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逃避了法律和道德责任。(分析句子中父亲复杂矛盾的心理得2分)塑造了父亲法律道

6、德责任感薄弱、冷漠、自私的性格特点。(2分)为下文发现撞了自己的儿子,并深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懊悔的情节埋下伏笔。(2分)(3)(6分)开头“开车后不到一小时,雨下得更大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天气背景,渲染了一种事故发生前的紧张气氛。“雨这么大,加之又已过了11点”,大雨和夜晚11点,天气和疲倦因素导致父亲撞到了路上的行人,此处描写为撞人这一情节作了铺垫。“哲夫!他出去了?这么大的雨?!”,此处大雨的描写为父亲猜测儿子在外不安全的情节作了铺垫,并烘托出父亲的不安心情。“可是,传入耳膜的只有哗啦啦的雨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和害怕撞到的是儿子的不安心情。(任答三点即可,每点结合文本分析

7、得1分,指出作用得1分)(4)(8分)在警察面前为了保护父亲,儿子并没有说出实情,这是出于情感对父亲的袒护,在情感面前选择了掩饰父亲的法律和道德责任。(2分)而后单独在父亲面前揭露实情是因为内心对父亲逃避法律道德责任行为的责怪和谴责,让父亲认识无视法律道德的约束和责任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2分)启示:可从情感、法律、道德责任等方面来谈。(4分)法律的根本性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目的在于打破阶级和权力的限制使得人人平等。因此法律对于所有人具有约束力,而每个人也必须在法律之下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而一旦无视法律,就应该受到相应的不同程度的惩罚。12(25分)(1)(5分)AE (答

8、A得3分,答E得2分,答B得1分,答C、D不得分。)【解析】B“贫困生活对季羡林产生了重要影响”等说法较牵强;C“洗得发白”“圆口布鞋”“人造革旧书包”写出的不是“谦逊”,而是“简朴”;D“他后悔自己的选择”属于曲解原意。(2)(6分)引起下文。季羡林是北大教授,本文由北大校园荷塘引出文章的主人公以及下文季羡林的经历、贡献等。用莲花烘托季羡林的高洁品质。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经常被看作是清白、高洁的象征,用它可以衬托出季羡林高洁的品质。与结尾颁奖词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每点2分)(3)(6分)青少年时代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基础;师承名家,中西贯融的特殊经历(涉猎广泛,见识广博);自身学习刻

9、苦、勤奋;学术报国的爱国情怀;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国内部分理论文化的空白与时代需求。(答出四条即可给满分,答出一条1分,两条2分,三条4分,四条6分)(4)(8分)季羡林“心有良知璞玉”体现在:文革中顶住压力不攻击老师。在文革中,在反右派斗争时,在要凑合活下去还是要坚守良心的紧要关头,很多人为了自保而讲过违心话、做过亏心事,季羡林却宁可保持沉默,也不跟风盲从,这就是“心有良知璞玉”。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爱,让他毅然回到梵文典籍严重匮乏的祖国,哪怕冒着学术前途付诸东流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对祖国的爱,让他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学术报国。对老师的感恩之心。留德时期,食物匮乏。季羡林克扣自己少得可怜的定量食

10、品,拿给西克教授。向老师学知识,受老师恩惠而懂得报答,这是一种良知。对家庭的责任心。回到北大后季羡林发现自己热爱的梵文研究困难重重,这时,英国剑桥大学邀请他去任教,剑桥大学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得季羡林动心了。犹豫之际,是对家庭的责任感使他坚定了留下的决心。(每答出一点给2分)(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即知耻、知愧、知恩。)第卷(表达题,共80分)13(3分)D 【解析】A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周,选了一个,但遗漏很多。此句想要说制度再严也难免有漏洞,所以应该用“百密一疏”(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B“莘莘学子”中的“莘莘”,表示“很多

11、”的意思,不受具体量词的修饰。C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此处应该用“责无旁贷”。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强调责任,侧重于这事如果推诿了,会受到制度、法律的制裁。“义不容辞”侧重于这事如果推诿了会受道德上的、良心上的谴责。D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14(3分)C 【解析】A句式杂糅,“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改为“在方面”或“但就其方面来说” 或“但就其方面而言”。B不合逻辑,“内心缺乏恒定的价值观支撑是“品牌崇拜”“模仿跟风”的原因,而非结果。D搭配不当,“不仅让工友前来找她办理优惠活动”一句中,“办理活动”搭配不当,应将“办理”改为“参加”,或将“活动”改为“业务”。15(

12、3分)A 16(6分)(1)句中将“一位”改成“一名“或“一个”等;(2)句中将“您贵单位”中的“您”删掉(贵单位就是您单位的敬辞,不可以再用你或您了);(3)句中“渴望”与后文不搭配,应该删掉或改成其他;(4)句中“北方经济周报”是报刊名,要加书名号;(5)句中“策划、选题”语序不当,应改成“选题、策划”;(6)句中“惠存”是敬辞,用于送别人东西,请别人保存。可改为“指正”、“斧正”。(共六处,找出并改正一处得1分,只找出不改正不得分)17(5分)略。(参照高考课标卷评分标准,即比喻正确给1分,构成排比给2分,内容贴切给2分。若只写出一句,但比喻正确、内容贴切,给2分)18(60分)立意探索

13、:自律、克己、自爱、自尊、坚守做人底线、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为人处世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无论何时何地要保持基本的道德修养、慎独(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等。“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言外之意是“我的心是有道德约束的”。饥渴难耐之时,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失去了效用,更况“世乱,此无主”,而许衡却说“梨虽无主,吾心有主”,话里传达了一种做人准则,刻画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许衡因心中有“主”,才能面对诱惑不为所动,这是一种自律行为。有了自律,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因为自律就是在自身心坎里立起一个德行准则。有了自律,才能无论在

14、什么环境里,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都能坚守道德操行,固守廉耻尊严,恪守心灵纯洁,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注释:许衡是中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许衡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许衡及由其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许衡文化,愈来愈昭示出勃勃的生机。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他的爷爷鹿久征是万历年间进士,担任息县知县。鹿善继的父亲鹿正,苦行守节,自我砥砺。有一个县令想见他,他正在给田施粪,扔下铲子就走上前,毫不磨蹭。他替别人的困难着急,就是倾

15、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周围一带都把他称为鹿太公。鹿善继为人正直谨慎。由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起身,担任了户部主事。中间为母亲守丧,过后起复原任。辽东部队的军饷中断了,廷臣几次请求拨出国库银,神宗不做答复。正好这时广东运来了金花银,鹿善继查原先的规定,金花银应当收进国库,供各边镇使用。就递一份清单给尚书李汝华说:“与其奏请皇上不肯拨出的国库银,干什么不留下这些还没入库的银子?”李汝华同意了。神宗恼了,扣下鹿善继一年官俸,催促把金花银补进国库。鹿善继坚持认为不行,以死向神宗争取。神宗就扣了李汝华两个月俸禄,把鹿善继贬官一级,调到地方上。李汝华怕了,最后还是把金花银补进了国库。泰昌改元年,朝廷恢复了鹿善继的原职,让他主管薪饷。中间他接连上书请求拨出一百万国库银,光宗也没有答复。天启元年(1621),辽阳失守后,鹿善继因为有才干被改任兵部职方主事。大学士孙承宗掌管兵部事务,对他推心相待,很信任他。孙承宗出关领兵,又让他当了赞画。鹿善继穿着布衣,骑一匹瘦马,出入于亭障当中,召集将士来加以慰问,开拓了四百里边疆,收复了几十个城堡,孙承宗把他当成了左右手来用。鹿善继在山海关干了四年,逐渐升到员外郎、郎中。孙承宗辞职后,鹿善继也请假回乡去了。在这之前,杨涟、左光斗的案子发生了,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洢、左光斗的弟弟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