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下《16.7《梯形的中位线》教案(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8844555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下《16.7《梯形的中位线》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下《16.7《梯形的中位线》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下《16.7《梯形的中位线》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下《16.7《梯形的中位线》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课题: 16.7梯形的中位线 (2) 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及其定理2掌握梯形面积的第二个计算公式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会运用梯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2.通过直观演示、猜想实践、归纳论证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归纳的能力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间普遍存在联系的哲学观点2.通过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考、大胆置疑、勇于创新、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及其定理;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发现和论证的

2、思想方法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叙述三角形中位线及其定理;2、上述基础上引出梯形中位线的概念让学生根据上述引入过程,自己用文字概括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二、定理的发现1、强调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双重关系,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梯形中位线与底边的位置关系如何?(2)梯形的中位线与两底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2、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测量功能,动态地、分多次测量这三线段的长度,让同座的学生分工合作:一个观测报数,一个记录3、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4、将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得出如下猜想:(2)梯形中位线

3、的长度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三、定理的证明提出论证猜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猜想:1、利用转化思想,提出能否将梯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2、如何利用所学的梯形辅助线的作法,合理地添加辅助线,使上述意图得以实现?3、给学生5分钟,按每4个人一组,分小组让学生讨论4、每组推荐一人汇报研究成果AMBCNDE12345、鉴别各组的设计方案,确定可行的方案6、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记录7、出示完整的推理过程,让学生阅读理解8、教师板书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四、定理的应用ABCMND基础练习如上图,在梯形ABCD

4、中,ADBC,MN是它的中位线(1)若AD=3,BC=5,则MN= _;(2)若AD=a,MN=7,则BC= _;(3)若BC=12,MN=b,则AD= _;ABCMNDP(4)如下图,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与对角线BD交于点P,则P是BD的中点吗?强化练习(一)(5)若BC-AD=4,MN=8,则BC=_(6)若MN=6,BC=2AD,则BC的长为( )A、4 B、8 C、6 D、12(7)若AD=4,BC=8,梯形的高AE=5,则S梯形ABCD=_.(8)若MN=6,梯形的高AE=5,则S梯形ABCD=_归纳总结出梯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S=(a+b)h=lh (l为梯形的中位线)强化练习(二)(9)已知梯形的面积是12cm2,底边上的高线长是4cm,则该梯形中位线长是_cm.(10)一个梯形中位线的长是高的2倍,面积是18 cm2,则这梯形的高是( )ADNCEBMA.6cm B.6cm C.3cm D.3cm 六、课堂小结1、梯形中位线的概念;2、梯形中位线在同一题设下的两个结论:(1)位置关系: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2)数量关系: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3、梯形面积公式:S=(a+b)h=lh (l为梯形的中位线)七、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