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844246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势力被削弱新中国捍卫和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联俄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A BC D解析“一边倒”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被削弱”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B2观察下图,这一示意图()建国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国家:个)地区分布示意图A说明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说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遏

2、制政策,新中国就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3“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新中国初期的这一外交方针被称为()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政策。答案A4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的1954年6月17日,中英双方同时发表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

3、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这表明()A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平等外交关系B资本主义对华敌对体系已经崩溃C英国与中国结成同盟,共反苏美D英国正式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4年”“政府协议”“代办”等,由此判断中国与英国之间仅是互派代办,但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已承认新中国合法地位,故选D项。A项错在“正式”,B项错在“已经崩溃”,C项错在“结成同盟,共反苏美”,皆排除。答案D5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班车,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上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

4、礼物。这样的举动()A是卖国的,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B是可笑的,置民族尊严大义于不顾C是得体的,民间交流有利于两国关系改善D是正常的,中美关系已经亲密无间解析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加以理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以体育交流为契机的,所以周恩来后来说“小球转动了大球”。答案C6对于下图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扶持”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不正确”,美国对中国的战略一直是“扼杀”,故D项说法不正确。“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获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不结盟运

5、动的兴起,得到绝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A、B、C三项说法皆正确。答案D7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解析邓小平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原则是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符合此精神的是A项。中苏是同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排除B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香港问题是外交活动,但与材料中的“互相尊重

6、、平等相待”不符,排除D项。答案A8对下表中国外交状况结论正确的是()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建交国家495469878895103107110112A.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C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步缓和,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C项。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在新时期,排除A项;中国外交受到了文革的影响,排除B项;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不在此时间段,排除D项。答案C9“

7、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解析中美两国协议属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而取决两国关系的根源在于国家利益。答案C102012年9月正值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因钓鱼岛问题而发生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所乘轿车在北京四环路遭袭,车上悬挂的日本国旗也被一名男子抢走。对此事从外交角度分析()A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B彰显了民族精神,值得提倡C此事有悖于我

8、国新时期外交精神D中日邦交属国家,无关个人解析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外交角度”,我国新时期的外交精神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环境,题干材料反映的事件与这一精神相悖,故选C项。A项说法正确,是从历史角度认识,排除;B项错在“提倡”,说题干材料体现民族精神也太牵强,排除;国家交往也关系到每个国民,D项说法错误。答案C11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曾说:“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这主要是基于()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B履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主导作用D中国的国家利益解析“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

9、的国家利益”,新时期中国外交旨在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的国际环境。答案D12以下活动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A派遣维和部队 B参加六方会谈C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D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解析“维和行动”是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体现,故选A项。“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是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排除B、C、D三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的和

10、平发展白皮书材料二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方最大的关切。布什总统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我们对此表示赞赏。钱其琛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战略抉择材料三下图是美国对中国不断发展、和平崛起的诋毁。(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有哪些原因?(2)依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处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此问题?(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美应如何走出新型的大国关系之路?解析第(1)问,从中国历史传统和国情等方面总结。第(2)问,先判断出台湾问

11、题,然后从中美联合公报组织答案。第(3)问,注意图片的含义,这是美国的诋毁,结合中国的和平之路回答。第(4)问,要从和平、合作方面回答。答案(1)原因:传统文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具备和平发展的条件。(2)问题:台湾问题。处理:遵守中美联合公报;维护国家利益。(3)中国威胁论。观点错误。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动机是遏制中国。(4)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相互尊重;合作共赢。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

12、相援助条约”,“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摘自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材料二“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材料三“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

13、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他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摘自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并结合中俄(苏)关系的变化,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解析本题考查中俄关系。第(1)问,结合马关条约签订后辽东半岛的归属情况回答;第(2)问,中苏

14、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1950年,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背景回答;第(3)问,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应包括清政府“以夷制夷”政策,新中国初期“一边倒”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睦邻友好合作”政策。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希望“联俄制日”,而俄国也希望在东北扩张势力。影响:中国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矛盾激化;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2)战后美苏冷战对峙;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苏联支持新中国;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3)外交政策:清政府实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时期摒弃了冷战思维,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或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启示:外交政策要适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要加强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弱国无外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