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景区文化失误浅析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79KB
约4页
文档ID:10884183
景区文化失误浅析_第1页
1/4

96景区文化失误浅析唐代剑 隋丽娜内容提要:旅游文化是景区建设的依托,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核心本文针对景区出现的文化失误现象,从“ 形”文化失 误、 “意” 文化失误 、“境”文化失误、 “韵”文化失误四个 层次进行分类归纳、解析原因,旨在为进一步规避补救失误提供基本出发点关键词:景区建设 旅游文化 文化失误所谓景区文化失误是指景区在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畅、利益倾斜、制约失衡等内外原因所表现出的不适当的观念形态和外在表现对文化失误的分析,旨在加强景区文化内涵的建设一、景区“形”文化失误景区“形”文化,是景区文化物化的体现,是旅游者接触景区最初的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如形状、外貌、色彩、材质等建筑作为一个地方文化最个性化的体现,直接向旅游者传达了特定的意境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建筑“形”的仿造不难,难在如何“形神兼备” 西安欲将西大街改造为仿唐建筑街,对建筑进行风格上的改观和建设,但是对路灯、亭、栏杆、牌匾却缺少装饰修改,与整体形象产生冲突同样北京王府井商业大街的再造有悖于其 700 年来的人头攒动、拥挤繁闹的市井老街的历史主题,将其改造成开阔宏伟、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商圈,有“形”却已失去原“神” 。

景区“形”文化失误不仅表现在如建筑这类实体景观上,一些微观方面也有诸多体现如旅游景区解说系统中文字牌示的失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景区缺少人文关怀,没有中英文对照标志更谈不上多语言标识;一些景区则用汉语拼音代替英文,然拼音注释于外国游客其景区表达的涵义已大打折扣;一些景区尽管有英文释义但翻译欠妥甚至有误杭州西湖边上的苏东坡纪念馆介绍苏轼生平时,北宋英译成“Northern Dynasty”(应为 Northern Song Dynasty)西湖边玉泉译为“Jading Spring”(应为 Jade Spring) ,如此翻译,玉泉却成“乏味之泉” 再如西安2003 年新建的大雁塔文化广场,以体现唐文化为主,将唐诗镌写于壁柱、名家书法刻录于地面作为文化的装点,然而其欲提升的文化氛围却因诸多抄刻录错误反而大大降低如雁北广场上雕塑区中的文字错误:唐代书法家怀素生平介绍,其学习书法故事中出现了“秃笔成家” (应为“秃笔成冢” ) ;唐诗园林区亦有文字错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最后一句“老醉花间有凡人” (应为“有几人” ) 大雁塔介绍释迦牟尼个人生平的玉佛殿内,在文字表述方面,出现说明文字简繁体共用现象。

天津站前“狗不理”店门外一块牌匾来历介绍上写着:“始创一八五八年,清朝光绪年间” ,而一八五八年应为咸丰八年景区“形”文化失误的起因在于在进行景区建设时,管理者往往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思维,忽视景区整体布局与细节打造,不注重建筑体量控制、色彩搭配、整体协调,造成景点延伸至景区上的“形”文化失误于此,景区建设应该统一构思,精心设计,重视建筑的实用功能且充分展示这一“凝固着的音乐”的艺术价值,对景区细节建设也应追求完善二、景区建设中“意”文化失误景区“意”文化是景区建设者欲表达的文化内在,是景区文化依托的直接内涵所谓97“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内涵” ,无形的“意”是景区文化的内在凝结,需借助“形”来表现景区的“意”文化失误往往均可归结为忽视景区建设中文化与环境的“和谐” 和谐— ① —不和谐— ② —和谐——不和谐——……如上模型,景区“意”文化可能在①②断开,也可能继续如此循环从①断开表示景区“意”文化在文化表达上与环境是和谐的,但现实中往往出现本为和谐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不和谐的状况,如忽视景观美学特征的“默契” ,自行其是不顾环境视觉形象,人工美会脱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无法与之糅合,反而损害景区环境。

如华山风景区的引景区中摊贩林立、嘈杂纷乱,这样的自然景区过渡会使游客对整个景区“意”文化产生不良“首因效应” 尽管关于自然景区经营权出让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景区市场化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民企通过景区出租、委托经营、外包的方式获得了景区的经营权后,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局限,景区经营者会过于市场导向或压缩成本对景区和产品的文化内涵不做太多考虑今年引起很大争议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在山体峭壁上安装的“运营悬崖观光电梯” ,遭到两院院士叫停的青海湖的 7000 吨级豪华游轮都是“意文化”失误的反映,这些不和谐开发使资源禀赋价值降低、魅力退化;西安钟楼处在周边钟楼饭店、开元商厦、邮电局团团包围之中,这些“喧宾夺主”的建筑破坏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意境,资源和谐的美感无处可循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更需要政府规范制约和景区主管部门监督引导,在产业规制和政策法规上逐步完善和动态适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协调一致和权力制衡,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建设保护机制从②中断开表示景区漠视不和谐而不再采取纠偏措施任由其存在,②的继续则是对不和谐的景观进行纠正但是对一些由于历史、法制及经济发展等原因而产生与周遭环境不再和谐的遗址遗迹的纠正过程中,一些景区却忽视文化保护的“修旧如旧”原则采取极端的拆、毁、挪、改。

西安 2004 年针对旧城改造中传统民居不断减少的情况,市文物园林局组织了一次调查表明:原 2002 年的 31 处急需保护的传统民居和历史纪念性建筑只有 21 处还存在景区“意”文化失误还在于景区进行旅游规划时利益倾斜,尤其是轻视可称为旅游灵魂的旅游文化,强化功利倾向、弱化文化观念、为建设而建设的情况也不乏少见这种“管中窥豹”的做法将旅游景区的“形”视为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抛弃了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和旅游文化对资源的支撑作用景区中文化部分的建设和保护经常在主管部门的“政绩”指导下让位于城市现代化经济建设另外景区管理者在意识到景区失误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景区建设和保护的技术和资金不愿投入太多,对景区环境不和谐氛围不愿放弃经济利益进行修缮甚或拆迁等的建设改观,一味期待短期经济收益而不思考景区的长远发展,由此表现在文化建设上的漠视这样的“失误”是景区建设明知故犯的错误牺牲文化的本质与精神的高度去迎合市场,拱手让市场决定一切的景区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三、景区建设中“境”文化失误景区“境”文化指景区所依托文化的社会时代环境背景, “境”是艺术构思所摄取得自然、生活形象,是景区文化表达的间接内涵由于不进行历史研究,不调查分析景区的文化背景,不进行多学科的支撑,结果使景区文化产生了“真实性失落” 。

杭州城湖结合区的马可波罗铜雕像是一位右手执笔左臂夹书的老者,但是据史书记载马可来中国时年仅 17 岁,回国时也不过 38 岁,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是其在狱中口述途中见闻由他人执笔所著,尽管雕像可以有假定性艺术特征有权对自然形态固有特征有选择的掌握,但如此的人物雕像却难免给人以一种史实误解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的玄奘铜像下的说明文字中玄奘生辰与大慈恩寺内法堂的玄奘生辰不同(一为公元 600 年,一为公元 602 年) ,连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都无法遵从另外在景区建设上不应仅停留在对单体孤立的被动建设上,而要98从历史环境整体性保护高度加以认识,否则会因为“无知”而形成无法挽救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早些年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内唐代塑像被大红翠绿的油漆涂抹,祖师塔层檐下的人字型斗拱在清除灰皮时被铲掉大同华严寺内南北两墙清书法家崔卿云所书语录被油漆将砖底和字刻涂饰一新成都宝光寺刻于南朝梁的千佛碑石刻为了好看而被深刻,这些画蛇添足、改头换面的方法使原有的艺术价值荡然无存无论是人文景区、自然景区还是人造景区都有其各自表达的“意” ,而“意”文化的形成又都有各自的历史时代背景,在对景区文化背景的考察中,流于表层、主观臆断,不进行历史、地理、考古、生态、民俗上的论证,将会破坏本土意境和原生环境,甚至会对脆弱性的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失误” 。

那么在建设中应深度挖掘文化,在一些需要专业支持,例如文博保护技术、景观园林设计等的方面应听取专家意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强文态环境的建设四、景区建设中“韵”文化失误景区的“韵”文化指景区引导旅游者对景区文化进行审美阅读,认识和理解景区文化整体美感 “韵”是风格美的标志之一,表示艺术生命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我国五代以后的美学思想家以“韵”为审美鉴赏的中心范畴,为美的最高境界景区“韵”文化的内容展现是旅游主体的审美价值观和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等的综合作用景区建设“韵”文化就是景区积极引导旅游主体对客体的“神与物游” 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持久力、惯性和传承性,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根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尤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景区建设除了追求景区的形、意、境文化的表达,还应该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剔除糟粕,在旅游中传播科学知识近年来在某些景区中兴起的“鬼城” 、 “鬼宫”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思想“鬼”为开发主题,哗众取宠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宣扬所谓“鬼文化”来满足游客好奇心一些寺庙为了经济效益也将佛祖的教诲置之不理,大肆设坛开光收取所谓的开光显灵费,在景区宣扬这种文化下将此道家清修之地变成了封建迷信的展示台和获取利益的场所。

在建设中若忽略了文化传承性、时间性、地域性等的文化特征,用静止的孤立的视角认识景区的旅游文化建设,就会在旅游文化传播上出现偏差鲁迅故里的景墙上以一手执香烟的鲁迅胸像画为主题,对受众的“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现代公众行为标准有着误导性的文化冲突对于“软环境”如导游词的编写在力求生动活泼时也应多些科学讲解,少些神话传说,少些风水鬼神,要强化导游的审美导向作用,引发游客联想、深化理解景区“韵”文化,这样才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另外利用民俗旅游吸引游客从经济上说无可厚非,但由于过分商业化包装对民俗文化进行渲染业带来了一些文化冲突旅游区的民族文化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民俗风貌,流于形式的表演化易将当地文化引向庸俗化、经济化、市场化,景区对游客传达的是失真的信息景区对于民俗文化应该适度开发,并且限制地域,避免特色民俗文化不正常的异化甚或消亡景区在文化物化经济时,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创新与继承共进,既不能因噎废食,又不能恣意妄为,而要尊重历史沿革,吸收社区参与,体现先进文化和时代风尚结语以上对文化失误现象的归纳分析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进行的人为划分,然各类文化失误犹如一链状节点彼此相互掣肘 “意”文化的失误通过“形”文化体现, “境”文化的错位造成了“意”文化的失真,而“形” 、 “意” 、 “境”无论何种文化的失误都会影响到“韵”文化的审美。

文化失误的主要对策应该体现在景区建设的动态控制上在失误规避上,科学的规划有助于预防性控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多学科支撑,公众参与,以人为99本,强调景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文脉关联,体现时代特色同时应尊重历史沿革对于规划的中间控制,景区要遵循动态追踪思想,对建设改造等的实施过程进行技术监督,行政监控,及时修正以求景区建设不断细化完善在失误补救上,建立良好的景区管理体系有助于改善部门割据和景区内外信息适时连通,及时反馈,即时反应以求亡羊补牢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失误应以前馈控制的预防为主,中期控制、反馈控制的治理为辅总之,景区建设中的形、意、境、韵文化的失误,其成因不尽相同且有着各自的复杂性,只有将景区规划和管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动态的控制过程,才能预防景区文化失误和及时纠偏错误,促使景区建设的完善参考文献:1、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82 页 3、邵冀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 年版第 44 页4、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62 页。

5、刘振礼:《“和谐”简析——旅游地开发建设探讨》 ,载《旅游开发研究论集》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6、依绍华:《加入 WTO 后中国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分析》 ,载《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