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880709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赵关维主要内容一、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与显著外部性 二、农业生产的持续性三、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四、可持续农业 五、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言资源与环境问题始终伴随着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两个侧面: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发展的持续性:地球是一个资源,在这样的范围内,成长的可能性究竟多大,是否可能转为不可控制的崩溃。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枯、农业与工业竞争土壤侵蚀、耕地缩小:沙漠化、现代化(汽车等)、风和水的侵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海面上升、升温的影响。在资源环境的制约下,农业能否提供人类足够的

2、粮食;而现代农业,能否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提供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一、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与显著外部性 (一)、农业与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1.农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部门,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本质是一种生产经济活动,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得的结果是农产品(生物产品),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物质需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农业是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2.农业生产的两个特点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人们进行农业生产不能离开动物和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而要以它的生命运动过程为基础。人们在农

3、业生产中投入劳动和采取各种生产技能措施的过程都不是“创造”农产品的过程,而是“帮助”各种作物和畜禽顺利地发挥它们自身固有的生命机能,从而给人们提供可以利用的农畜产品的过程。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自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动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它们与环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的这一特点说明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活动如果是遵循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就能使作为生产基础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农业生产能够得到较高的,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如果违背生态规律,对系统进行任意干预,掠夺使用,就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甚至难以为继。(二)、农业生产的外部效应1.外

4、部效应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市场主体(消费者或者生产者)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成本或者收益),不是由该主体自己来承受,而是由其他主体来承受,这就叫外部效应。生产者(造纸厂排污)-消费者(垃圾,汽车尾气)-正外部效应(如植树造林)-负外部效应(如企业三废的随意排放)2.农业生产的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形成了生态产品提供一种人类与其它生物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降解污染、减少噪音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能形成极大的正外部效应。这是农业区别于其它生产部门的显著特征。农业生产的这种外部经济特征也是由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决定的。由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农业生产在形成经济产品

5、的同时,也形成了生态产品提供一种人类与其它生物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的正外部效应具体表现为:作为农业主要生产对象的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的功能,同时还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降解污染,减少噪音,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经济时期成为能够提供不断改善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公益部门。而且农业生产的这种生态贡献的重要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突出。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生态效益是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 负外部效应在从事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给当代人类及后代人类造成福利水平的下降的影响。或者农业生产者给其它经济主体和消费者造成不能由市场价格表现的不利影响。负外

6、部效应的表现: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具体表现为:土壤肥力下降,产品质量下降,环境严重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资源存量锐减,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扩大,生态景观破坏等等。农业生产外部不经济最严重的表现莫过于对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农业生产的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效应的影响如果不对负外部效应外部的产业加以限制,负外部效应较大的产业的产品价格比应有的价格低。价格相对较低,引起需求增加,产量增加。也即外部不经济的产业比外部不经济较小的产业不正当地扩大份额,进而引起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也是微观经济学中的被称为市场的失灵的一种表现。农业发展与农业生产的外部性演进原始的刀耕火种 盲

7、目适应自然主要依靠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进行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基本上能够通过自身的运行加以修复传统畜力铁器 能动地利用自然规律主要是靠农业内部的循环来维持的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不能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现代工业式农业生产工具高度机械化,农艺技术高度科学化过分分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二、农业生产的持续性(一)、现代农业的资源、环境困境 1.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在大约二三百万年内一直过着渔猎采集生活,大约最近一万年左右开始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现代的工业式农业。在原始农业阶段,人类主要依靠

8、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进行农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界利用和干预的强度总体上说没有超过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相对于人类有限的满足需求的能力,自然资源也显得比较充裕,人类活动造成的局部的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基本上能够通过自身的运行加以修复。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的积累以及劳动工具的改进,农业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提高,已从原始农业时期的盲目适应自然,转向能动地利用自然规律来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但由于它的生产主要是靠农业内部的循环来维持的,虽然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还不能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供需矛盾的尖锐,农业的发展被推导现代农业阶段。 现代农业主

9、要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农业以其生产工具的高度机械化、农艺技术的高度科学化,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但由于现代农业过分分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因此就在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的发生。 2.现代农业的环境、资源局限性首先为适应大型机械作业,必须进行专业种植,过度的专业化使农牧林相分离,物质循环链被割断,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系统稳定性减弱,加剧了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其次,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石油能源的基础上,是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为特征,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肥、农药、薄膜、能源等,直接间接都是石油产品。因此现代

10、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广泛推行的“石油农业”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最严重的后果使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将人类农业导入难以继续发展的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人们纷纷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替代农业”过于强调依靠农业系统内部自身的生产力,排斥化肥农药的使用及农业系统外部的合理投入,限制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其难以推广。在这一实践基础上,一种能反映这些“替代农业”目标,吸收“替代农业”有益的、可操作的部分,同时又能弥补替代农业之不足的可持续农业被提出来,并得到普遍的接受。 3.绿色革命的兴起及教训二战后刚独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证食品的供给,在20世纪

11、六十年代初,选择了“绿色革命”的道路。“绿色革命”以品种改良、技术革新、高投入为特征,最初出现了好的增产势头,“绿色革命”的倡导者们曾预言:“绿色革命”将使人类最终战胜千百年来无法解决的饥馑问题。然而,相同遗传基因的同一品种的密集单一种植带来病虫害、杂草不断增加,土壤养分失衡,地力下降等严重后果。此外,现代品种比传统品种更加依赖于化肥,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使生产成本迅速提高,还造成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损害。“绿色革命”犯了“石油农业”同样的错误违背了农业生产的生态规律,因此也步入了与“石油农业”一样的困境难以持续发展。对于备受资源贫乏与资本短缺困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承受不起由此带来的生态

12、环境与社会代价。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三、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农用地的扩大,导致野生动植物的减少1961-1993年,世界的耕地面积从全地表面积的10.2%扩大11.0%,而再加上草地的农用地面积从33.8%扩大到36.6%。而同时森林面积减少了1.1%。 2. 肥料及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 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还很低。灌溉水利用率为4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30%;降水利用率约为45%,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5%。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860亿斤(纯养分),是世界上肥料用量最多的国家,然而

13、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0%,每年氮肥损失近400亿元,肥料利用效率不高。 全国农药年产量超过8亿斤(有效成分),居世界第二位,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农药浪费严重并造成污染。谷物成本中的化肥比率单位谷物产量的化肥饲用量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400多万吨,大部分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吨,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生态破坏,甚至危及正常交通安全。 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高产量品种的普及)。 动植物的数量是一种资源,而其多样性也是一种

14、资源。 近亲繁殖-生命力的衰退 杂交优势-新品种,种群的诞生4.大规模单作经营化的倾向 单作经营-一农场大规模栽培单一作物 复合经营-一农场栽培多种作物或饲养多种家畜 结果:连作障害;地力低下 -有机农业的再认识,涉及到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100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 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 四、可持续农业 1.可持续农业的由来 可持续

15、农业的思想是产生于人类对“石油农业”、“绿色革命”沉重代价的反思与“替代农业”的实践之上的。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人们开始将农业功能的思考从单纯的经济方面扩大到生态和社会,各国纷纷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此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发展不断有高潮兴起。可持续农业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可持续农业研究法”中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斯宣言和行动纲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也与同年成立,至今已在超过40个国家建立了分部。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其中的第4章是“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及特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概念, 随着发展过程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