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0.螳螂捕蝉-苏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803103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0.螳螂捕蝉-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0.螳螂捕蝉-苏教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 螳螂捕蝉,总计3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第一课时,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欣

2、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板书,10 螳螂捕蝉,指导学习生字“螳”、“螂”,这是一个八字成语。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也叫刀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齐读,“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 还记得什么是寓言

3、故事吗?,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螳,螂,蝉,侯,禀,螳螂,蟑螂,蝉联,诸侯,禀报,tn,ln,chn,hu,bn,我能行,读词语,qun bng tng lng chn mio 劝 阻 禀 报 螳 螂 蝉 瞄 准 sh fng zh hung hu 侍 奉 固 执 恍 然 大 悟 诸 侯,读词语,劝阻 禀报 螳螂 弹弓 瞄准 侍奉 固执 诸侯 啄食 前爪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祸患: 诸侯: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4、一点儿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祸事;灾难。,默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起因,经过,结果,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反对,可吴王固执,不听劝阻。,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劝说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第 1 小节,第2-11小节,第 12小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

5、利用_ 的故事,劝阻吴王_。,一个少年,螳螂捕蝉,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说主要内容,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你明白了什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看图,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吴国的人民要遭殃了,吴王的王位也将

6、不保了,要国破家亡了,吴王有没有想到这样的后果?引读,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吴王?,主观 专横,指导朗读,齐读。,你认为吴王该出兵吗?,这样的一位吴王,大臣们都劝阻不了,却被位侍奉他的少年劝住了,少年是如何劝的?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螳,螂,蝉,侯,禀,多音字组词,爪,zhu( ) zho( ),露,l ( ) lu( ),乘,chng( ) shng( ),处,ch ( ) ch ( ),成语积累:,螳螂捕蝉,万事俱备,三天打鱼,十年树木,八仙过海,只欠东风,两天晒网,百年树人,各显其能,黄雀在后,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

7、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认真读课文,并思考:,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从中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并说出理由来。,大臣们都劝阻不了,却被位侍奉他的少年劝住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谁先来读一读?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一说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勇敢 、关心国家大事,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转来转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

8、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决心坚定 有耐心 胸有成竹,指导朗读,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螳螂,黄雀,悠闲地叫着 喝着露水,螳螂在它的身后,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捕蝉蝉,黄雀在它的身后,伸长脖子要啄食螳螂,不知弹弓在瞄准它,楚国,吴王,诸侯国,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

9、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据史书记载,当时诸侯国明争暗斗,各怀鬼胎,都想吞并对方,独霸天下。起初,楚国对弱小的晋国动武,晋国便联合吴国起来对付楚国,这样,楚国就被吴国灭亡了。后来,晋国又和吴国争夺天下,连年征战,吴国国力越来越差,这时,被吴国俘虏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你们说,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什么叫“恍

10、然大悟”,他明白了什么?,如果要换来国家的安宁,换来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后来,人们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同样的观点,同样是劝吴王,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成功了呢?,思考:,大臣直劝、力劝,少年智劝、巧劝,告诫我们什么?,告诫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

11、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表现了什么?,表现了少年聪明机智,吴王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作业,(1)吴王固执的说:“谁敢来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 (2)可是吴王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失去生命,不可更改,课后练习3,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12、,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3.不知螳螂在其后也。,“其”是它、它的,指蝉。,2.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其”是它、它的,指螳螂。,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其”是它、它的,指树。,“其”是它、它的,指黄雀。,说出其分别指什么?,教学反思,课堂上先让学生讨论“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学生对于少年的足智多谋印象深刻,但对于其它品质就不能深入理解了,于是我问学生“少年就一定会劝说成功吗?如果不成功,让吴王看出了他的用心后结果会怎样?” “少年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少年的勇敢、爱国学生也就能理解了,少年的形象也就越来越立体饱满了。之后我又引导学生 “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学生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出发,都说到了少年以讲故事地方式劝说吴王,很巧妙。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也能看出少年计谋的巧妙呢?学生必须细读文本才能找到。对话的地点在花园,时间在早晨,手中的弹弓和身上的露水,无不看出少年的用心良苦和精心谋划,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又深了一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