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现代地貌学测试题ab及答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92658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现代地貌学测试题ab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武汉大学现代地貌学测试题ab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武汉大学现代地貌学测试题ab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武汉大学现代地貌学测试题ab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武汉大学现代地貌学测试题ab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现代地貌学测试题ab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现代地貌学测试题ab及答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填空题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形体)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空间分布与组合规律)的科学。2R山顶形态一般划分为三种,即(平顶,尖顶,圆顶)3R谷地由(谷底,谷坡,谷缘)等要素组成。5R陆地地貌划分为几种主要类型,即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6区域地貌分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形态-成因原则,等级规律原则,数量指标)地图图例系统。7R组成地表物质的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岩石的(性质,结构和构造)8R促使地貌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前者作用的总趋势是(上升或者下降以加大地表起伏),后者作用则是对地表形态进行(削高

2、填低减小地表起伏)。9R单斜构造地貌的独特地貌表现为(单面山,单斜谷)两种形态类型。10R坡地的外部形态特征主要由(坡度,坡形)、坡向、坡长等方面表现出来。11岩溶地貌形体在地表出露的有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洼地、-、干谷、盲谷、-、-、孤峰以及山地、高原、丘陵、-、海岸等。12R组成坡地的松散堆积物或不稳定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能发生向坡下的运动,形成坡地重力地貌主要有崩塌、(滑坡)、崩落、(蠕动)等类型。13R冰川侵蚀地貌主要形态有(角峰,刃脊)、冰川谷和悬谷。14(负向)地貌形态是相对于某一近似水平面或周围临近的另一地貌形态为突起的形态。15地貌图将地表存在的复杂多样的各种地貌进行科学

3、地归纳和综合,用(符号,数字)和文字依比例如实地、定性和定量地描绘于地图上。16外力作用按动力特征可以分为(剥蚀,搬运,堆积)、(风力作用,冰雪作用)、水的作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二概念题1剥蚀:剥蚀或剥蚀作用泛指地表岩石矿物物质受外动力作用而移离原地。被剥蚀的多是地表岩石风化的产物,地表岩石风化产物被剥离之后原来处下层的岩石又遭风化,风化-剥蚀-风化的过程概称风化剥蚀。有时把剥蚀与侵蚀相混述,有时又把各种外动力的时空交错组合共同使地表物质移离原地概称剥蚀,并产生剥蚀速率、剥蚀面、剥蚀台地等等。2.地貌结构:地貌结构是指某地域范围内不同的地貌类型系统的各种地貌类型的时、空组合关系。所述的时

4、、空组合关系即包括不同时代发育形成的(多代形、多轮回性)、各种成因发育形成的(多元性、多成因性)、各种岩石表现出的(多质性、多态性)地貌类型的组合。地貌结构或称不同时代、不同组成物质、不同成因地貌类型的组合关系,一方面充分反映着该地域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另一方面充分反映着该地域当前地表物质与能量的空间配置的稳定程度。3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着坡体内一定的软弱面(面)以整体模式向下、向前快速滑移,称为滑坡。滑坡体滑动初期它的滑动速度很缓慢,一天只有几厘米或更慢,快速的滑动一小时可以达到数米。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较陡斜坡上。河岸、库岸、湖岸和海岸斜坡上也有滑坡出现。产生滑坡的斜坡坡度,一般为

5、2040,过陡的斜坡,其重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崩塌,通常对滑坡影响最大的是坡脚被掏蚀或挖掘后使坡地形态发生改变的地方滑坡有自己独有的地貌形体,现已发现有数十种滑坡地貌特征,形成一定的地貌形体组合。主要有半环状后壁、月牙形洼地、滑坡台地和前缘丘等独特地貌4.侵蚀基准面:4下切侵蚀(简称为下蚀)是指流水在自身重力、携运物质的重力、动力下对谷地垂直向下的切割(下切)侵蚀,其结果是加深谷地,因而又称为深向侵蚀。流水下蚀的强度决定于水流的流量、流速以及挟带物质的含量。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流水的下蚀深度会受到某个基面的控制。在这个基面上,它的下蚀强度十分微弱,把这一基面称为侵蚀基准面。由于地球上大多数河流

6、流向海洋,所以海洋水面是河流的共同侵蚀基准面终极基面。湖面、水库面、主支流汇合处的主流水面就成为该河流或支流的侵蚀基准面。就一条河流各段而言,造成急流或瀑布的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坎可作为其上游河段的侵蚀基准面。这些可以称为地方性或者区域性侵蚀基准面。5锥形火山:火山锥主要是指火山口周围的堆体形态而言。是由多次火山活动所形成的火山碎屑物在喷发口周围堆积形成的锥形山丘。火山锥物质类型。火山锥按其物质组成可以分为熔岩锥、火山碎屑锥、火山混合锥和火山溶岩滴丘等(图5.6.6)。熔岩锥由熔岩构成表面坡度很小的熔岩累积体,夏威夷火山喷发,岩浆涌出,形成平缓穹隆状的熔岩火山锥,锥顶火山口系岩浆冷却下沉所致。火山

7、碎屑组成的火山碎屑锥内部呈成层堆叠,表面倾斜接近火山碎屑物质堆积的自然休止角。6.尾碛堤:尾碛堤又称为终碛垅(堤),形态非常特殊,呈一条向下游突出的弧形堤坝,很易识别。冰川舌尾端在某高度停顿较长时间,冰川搬运来的冰碛物在尾端堆积,就可能形成一条横拦谷地的向地势低处突出的弧形丘陵(自然堤坝),其内侧往往积水形成湖泊,称其为尾碛湖。 冰川尾端在某一海拔高度的停顿决不意味冰川停止运动。从积累与消融的关系来说,它是冰川积累与消融处于平衡状态的反映,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冰川冰不断从粒雪盆(冰盆)输送到冰川舌,而在冰川舌部分,冰川冰在运动过程中同时在不断消融,冰川冰的供给量与消融量在数量上达到平衡,

8、这时从冰川舌尾端的位置来看,在某高度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实际上,冰川体内部的冰川冰一刻也没有停止向冰川尾部运动。只有当冰川舌在某处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冰碛被运送到冰舌尾端聚集才能形成尾碛丘陵。7风蚀丘:是垅岗状小丘。有的风蚀丘长度很大,高度仅数十米,呈栅栏状相互平行排列,称为长丘。风蚀长丘由软硬相间成层的砂页岩组成的长轴褶皱经长期风力侵蚀作用而成,长丘组成物质是岩石不是沙粒,这类地貌在由倾角大、岩性差别明显、薄层的砂页岩组成地段发育最典型。8.海蚀平台:波浪不断对岸坡冲蚀和磨蚀,在岸坡的基部形成凹槽,称为海蚀穴。随着海蚀穴的扩大,上部悬空岩体发生崩坠,形成具有陡峭岸坡的海蚀崖。崩坠下来的岩块在波浪

9、作用下被击碎和搬走。上述这种作用不断进行,促使海蚀崖逐渐向陆地方向后退,而在海蚀崖前方发育成一片向海洋方向倾斜的、由波浪进退流往返冲刷的侵蚀平台,称为海蚀平台。9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在平面上呈半月形,一般高度由10米-30米左右,宽约100-300米,它的纵剖面不对称,迎风坡较缓,坡度约10-20,为凸形坡;背风坡较陡,坡度28-33左右,为凹形坡。背风坡与迎风坡转折有一个尖锐的弧形丘顶。在背风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两翼(翼角),他指示了风向10.大陆架:又称大陆棚、大陆浅滩、大陆裙、大陆平台,是大陆边缘的水下平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大陆的自然延伸部分,第四纪低海面时曾成为陆地的组

10、成部分,大陆架上的许多海底地貌与现代陆地地貌有类似的成因和形体特征。它是大陆边缘在海洋水面以下的延续部分,在形态和地质构造上仍属于大陆的一部分。水深一般为-200-0米,平均坡度约3010,坡降不超过1.5。大陆浅滩表面平缓,逐渐地向海洋深处倾斜。三简答题(共30分,任选6题作答)1山地海岸:山地海岸主要由岩石组成,又称岩石或基岩海岸。 山地海岸基本形态特征(除断层海岸外)是岸线曲折,有众多的岛屿和深入山地的海湾。由于各地山地海岸发育的具体条件不同,因此,在形态上有局部差异。具有陡峭的海蚀崖,在海蚀崖基部分布有明礁和暗礁,沿海海水深度大,波浪侵蚀作用强烈。在局部的海蚀崖下出现沙质海滩、砾石海滩

11、。在海湾内,由于沉积作用旺盛,发育了大片的沙泥质海滩。 横海岸的特征是山丘及岛屿走向与海岸线延伸相垂直(或成较大角度相交),海湾深入陆地,平面图形呈漏斗形或喇叭形。海岸线曲折,岬角与海湾交错分布,沿海岛屿、暗礁。 纵海岸是指海岸带岛屿及陆地的山丘走向与海岸线一致。山地(半岛)、岸线、岛屿三者相互平行排列。 断层海岸的特点是海岸受断层控制,海岸线平直,沿岸岸坡十分陡峭,海水深度大,海陆高差显著,潮间带不明显,水下岸坡极陡。2黄土墚:黄土墚是长条形向某一方向延伸的黄土山岭。依据墚顶形体特征,有平顶墚、圆顶墚两种。 平顶墚的顶部在纵向、横向都较平坦,一般宽数百米到500米,长数千米。横向略呈穹形,由

12、中心向两侧边缘坡度为1-5度,向下转为较陡(10度以上)的沟坡,墚坡与沟坡有明显的转折;墚顶的纵向坡度1-3度。 圆顶墚的顶部横断面呈向上凸起的圆弧形,有明显的墚坡,墚坡坡度可达15度,甚至达35度,墚坡以下急转为坡度为50度以上的沟坡。据圆顶墚墚顶的纵向地貌形体特征又分为起伏墚和斜墚。起伏墚顶部发育有山头和鞍部,因而有高低差异,一般为延伸很长的主墚;斜墚的顶部向某一方向有明显的由高到低的倾斜(或呈坡降),大多数为发育在主墚两侧的支墚,数个长度近似的支墚排列平行。3长轴褶曲地貌:长轴褶曲当背斜顶部尚未遭到明显破坏时,地貌形体表现与构造一致。初期,外力作用沿着背斜顶部的纵向断裂的剥蚀用,发育出一

13、条谷地-背斜谷,背斜谷底高于向斜谷底。此时,原背斜山两翼对应地出现两条相互平行的单斜山岭,称为一山二岭。该地区分布向斜谷、背斜谷、背斜山和单斜山的组合地貌,岭谷平行相间。中期,随着外力作用的继续进行,在背斜两翼沿纵向断裂发育出多条单斜山岭,山岭之间出现单斜谷地,称为一山多岭。在发育中背斜谷地被加深加宽,可能仍然高于向斜谷底或者与向斜谷底同高。该地地貌出现背斜谷地、向斜谷地、单斜谷地并存,其间的背斜山、单面山、猪背岭山地地貌并存且平行相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后期,外力作用将背斜谷地进一步加宽加深甚至低于向斜谷地,而原来的向斜谷地由于岩体完整受剥蚀的程度小而相对抬高成为山体-向斜山,出现所谓的地形倒置

14、,已经形成的各种形体类型的山体的高度和规模减小成为蚀余丘陵。向斜山的顶部,初期可能是平缓且微凹,面积较大,后期,山顶变为圆顶甚至尖顶。在长轴褶曲基础上发育的平行岭谷,谷网的平面图形一般呈格状,主支谷直角相交。与褶曲轴向一致的谷地称为纵谷,通常具有延伸距离较长,宽度较大的特点,多为主谷。 5扇形地:在降雨或暴雨时,山地的冲沟中常常形成洪流。由于洪流的流量、流速及其产生的运移动力很大,运移大量泥沙等碎屑物质向冲沟的沟口方向流动。出了沟口,到达平缓坡地或者平原,坡度骤减,洪流运移能力显著减弱,从而发生泥沙物质在沟口外大量的堆积。其次,洪流出沟口后不受沟壁约束,迅速分散成很多放射状散流,因此洪流所挟带

15、的物质呈放射状堆积下来,形成一种以沟口为顶点的扇状展开的堆积地貌洪积扇。洪流出沟口后,以沟口为起点物质堆积量由多呈放射状逐渐减少,洪积扇的纵剖面曲线呈上段陡下段缓的凹形。洪积扇高于其周边地面,横剖面曲线呈上凸形。 河谷流水(如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处也形成扇状地形,称为冲积扇。洪积扇与冲积扇统称为谷口扇形地地貌。 扇形地形成以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会发育新的扇形地,新老扇形地的组合结构受构造上升运动的速度、幅度和方向的差异性的控制。如果扇形地形成后山体继续上升,山前地带相对下降,在老扇形地面可形成新的扇形地,后者局部地覆盖在老的扇形地上面,这就形成了垒叠式的扇形地;如果上升地区范围扩大,使原来老扇形地也被抬升,那么水流在老扇形地上进行下切,并在它的下方形成了新的扇形地,新老扇形地以沟谷相连,呈串珠状,称为串珠式扇形地;如果地壳不等量上升,其方向又与沟谷方向平行,则新的扇形地轴线位置不断向一侧移动,以致新老扇形地向一侧垒叠,形成不对称的形态,称为不对称垒叠式扇形地6山谷冰川: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规模最大的一种,也是发育最完善的、典型的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部分:积累区和消融区。积累区又称为粒雪盆,或者称为冰盆,冰雪积聚在盆形洼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