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1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92058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11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案例11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案例11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案例11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案例11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11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11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11 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案例来源:http:/www.ewen.cc.有删改.课前思考人类接触数学是从数数开始的,由数数发展到用加法来进行具体运算比较顺理成章,而由加法运算过渡到乘法运算则是一次质的飞跃。有史料表明:人类几万年前就学会了用加法,而用乘法则是近几千年的事。课堂上要体现数学文明的探索历程,要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既然人类掌握乘法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那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就不可能是件很轻松的事情。怎样让学生能像前人那样经历“做乘法”的探究过程呢?这需要事先进行认真的备课。一、备学生把自己的思维置身于前人(也就意味着学生)“做乘法”的境地,想象

2、自己在对乘法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面临的困惑,由衷地感受到乘法的出现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这体现为:1、简化意识的形成。前人在做大量的加法时,不自觉地关注到加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加数不同的加法,一类是加数相同的加法。加数不同的加法必须把所有的加数都罗列出来,而加数相同的加法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呢?正是这样一种质疑、反思促使了更简便的方法(即乘法)的形成。2、思维视角的变化。在乘法出现之前,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它们所关注的都是整体里的具体数量,如这一堆有4个苹果,那一堆也有4个苹果,这属于同一层面的视角,而乘法则必须既注意到整体里的具体数量(每堆4个),同时还关注到整体的个数(有2堆)

3、,这可谓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思维视角发生变化,显示出思维层次的提升。无疑,让学生能经历这两个方面的“再创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那么,现行的教材有没有体现这样的“再创造”呢?二、备教材其它版本的一些教材,有的是先出现画着几个盘子里的萝卜,也有的开始是让学生两根两根地摆小棒或者是摆矩阵形的红花。其实,教师在教学中最擅长的就是扮演“先知先觉”的上帝的角色。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乘法的存在,所以在教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很快地获得这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回到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创造”出来。也就是说,教学一直是一种“为我”的状态而不是“为他”的状态。说明教师常常只是站在自己的认知角

4、度,而不是站在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从课题的名称“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可见一斑。三、备教法翻阅了大量公开发表的“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下面是收集到的一则教例,它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我们一贯的教法。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此外,还可用另一种方法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什么叫乘法呢?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认识它。【“分几个步骤来认识它”,这其实完全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而不是为了某种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探索。】1、摆一摆,算一算。请一个同学上黑板贴教具,其余的同学用学具按要求在课桌上边摆边思考。师:摆小红花,2朵2朵地摆,摆3份,求一共有几朵小红花,怎样列式计算?【

5、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呢?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编制的程序而已。】生:2+2+2=6。师:这个算式的加数怎么样?都是几?生:加数相同,都是2。师:有几个2连加?生:有3个2连加。师:在这个算式里,有3个2连加。2是相同的加数,3个2的3我们把它叫做个数。在2与3之间可用一个新的运算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写成23。【乘法算式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问题只怕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他也许会说以前他们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这种学习上的“世袭”有多少数学学习的价值在里面呢?】师:摆正方形。3个3个地摆,摆4份。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这个算式的加数相同吗?相同加数是

6、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生:乘法。师:算式怎么写?生:34=12。师:摆圆形,4个4个地摆,摆5份,求一共有多少个圆,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2. 看一看,比一比。教师利用上面“摆一摆”得出的3个加法算式和3个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加法计算与用乘法计算,哪一个比较简便。齐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的意识究竟是在学乘法之前就应该唤醒,还是在学好之后再品头论足?学生这时哪怕读一万遍,都没有通过自己想方设法寻求简便的表示方法获得的印象深刻。】在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环节,所查阅的几十份教案中几乎都是由教师传授给学

7、生的。这种教学正是弗赖登塔尔所批判的“教学法的颠倒”,即把结果作为出发点,推导出其它的东西,而不是回到当时知识的起点,去把需发现的知识“生成”出来。通过以上的深入思考,本人决定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新的尝试,力图在课堂上体现一种数学发展的历程。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8个加法算式:2+2+2+2+25+5+61+2+3+48+86+6+61+1+1+1+1+1 7+5+4 6+5+3先让学生一一算出得数。【前人是在做大量的加法之后,萌发出做乘法的想法的。】师:我感觉这里面有的题目好像比较特别。小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是哪些题目呢?学生发现后把加数不同的题目擦去,剩下加数相同的题目。接下来讨论题目中

8、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师:在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多不多呢?小朋友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有些茫然。师:你数家里的鞋子的只数,一般会怎么数?生:一双一双地数。师:一双就是两只,求三双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怎么算?生:2+2+2=6。师:这不就是加数相同的加法吗?想想生活中还会在什么时候用到这样的加法。生:算教室里的小朋友的时候,可以同桌的两个两个地加。师:如果要算第二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要加几个2?生:5个2。生:付钱的时候,有时会给同样的人民币。师:想想要付20元,如果全都付五元钱要付几个五元呢?生:4个五元。【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

9、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的表达方式。】师:其实生活中加数相同的加法还有很多呢。请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手指?右手有几个手指?合在一起有几个手指?列成算式是怎样的?生:5+5=10。师: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呢?生1:44个5。生2:不对,应该是88个5。因为每个人有两只手。师:好,那就把88个5加起来。我开始在黑板上写算式,还没写几个5,学生就说太繁了,黑板上都写不下去了。师:看来这样写下去太吃力了,小朋友能不能帮老师想出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表示88个5相加呢?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方法,发现有的写成“5+5 den

10、gdeng”,有的写成“5+5,88个”,有的写成“5和88”,有的写成“588”。【看来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表示方法了。不过,还是可以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生成过程。】师(先出示第一种):这种方法是不是简便些了?生:是简便了。师:其他小朋友同意这样表示吗?(见学生摇头)为什么?生:因为它没有表示出有88个5加在一起。师(再出示第二种):那这样写大家同意吗?生:有点繁,不太清楚。师(再出示第三种):这样写呢?生:它还是要写字的,我知道中间可以写乘号的。师:是呀,88个5也可以用一种算式来表示,我们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板书)。第一个方框里可以填几呢?生:填5。师:为什么要填5呢?而不是4或者是6呢?生:因为我们加的是5呀。师:嗯,明白了。方框里要填一个相同的加数,那后一个方框也是5喽。生:不对。应该填88。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你加的是88个5,不写88怎么看得出来呢。师:是呀,看来另外一个方框里应该填相同加数的个数。师:5和88中间还少了一个运算符号。谁会填的?学生上来写了个乘号。 这种学习就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为什么用乘法表示,怎样用乘法表示,都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做不到彻底的“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但只有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追求,课堂就会尽可能地贴近当时“做乘法”的真实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