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85564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回家,回哪个家?这里的让教学“回家”指的是课程标准,回家的路径为“为什么教”、 “教什么”、 “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通过拜读卢臻老师的教学何以“回家”,我有如下感悟: 一是教学评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出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老家”,教学设计不能偏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二是认识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达到课程标准,二是层次较好的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在课程标准上有所突破,实现课程标准背后更高的能力,挖掘出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是根据认知过程从低到高的层级识记、领会、运用、分析、

2、综合、评价,在教学中要注意这其中的区分,识记主要涉及对语言信息的简单记忆,而领会及以上层级则是知识加工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再加工; 四是弄清教学的“家”是何处。第一是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学习学会的证据就是学习表现,是内在能力与行为倾向变化的外在反应,具体为会说、会做、会计算、会实验、会演讲、会朗诵、会写报告等等,是经历了一定过程、体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也就是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完成复杂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境、完成任务的标准、基于标准的反馈和指导。第二是学生的情意态度。还是要

3、把学生放到“学习活动”中区,让学生在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于精神,培植敢于挑战困难的信念与勇气,具备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品质与意志。 五是教学如何“回家”。第一是把握系统思维,注重知识间、材料与观点之间等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二是建构知识结构,基于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第三是聚焦核心素养,也就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注重对课程标准背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的达成中聚焦核心素养。 以上是读过教学何以“回家”后的一点感悟和思考,不到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回家,回哪个家?这里的让教学“回家”指的是课程标准,回家的路径为“为什

4、么教”、 “教什么”、 “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通过拜读卢臻老师的教学何以“回家”,我有如下感悟: 一是教学评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出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老家”,教学设计不能偏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二是认识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达到课程标准,二是层次较好的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在课程标准上有所突破,实现课程标准背后更高的能力,挖掘出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是根据认知过程从低到高的层级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在教学中要注意这其中的区分,识记主要涉及对语言信息的简单记忆,而领会及以上层级则

5、是知识加工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再加工; 四是弄清教学的“家”是何处。第一是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学习学会的证据就是学习表现,是内在能力与行为倾向变化的外在反应,具体为会说、会做、会计算、会实验、会演讲、会朗诵、会写报告等等,是经历了一定过程、体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也就是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完成复杂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境、完成任务的标准、基于标准的反馈和指导。第二是学生的情意态度。还是要把学生放到“学习活动”中区,让学生在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于精神,培

6、植敢于挑战困难的信念与勇气,具备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品质与意志。 五是教学如何“回家”。第一是把握系统思维,注重知识间、材料与观点之间等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二是建构知识结构,基于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第三是聚焦核心素养,也就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注重对课程标准背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的达成中聚焦核心素养。 以上是读过教学何以“回家”后的一点感悟和思考,不到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回家,回哪个家?这里的让教学“回家”指的是课程标准,回家的路径为“为什么教”、 “教什么”、 “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通过拜读卢臻老师的教学何以“回家”,我

7、有如下感悟: 一是教学评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出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老家”,教学设计不能偏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二是认识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达到课程标准,二是层次较好的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在课程标准上有所突破,实现课程标准背后更高的能力,挖掘出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是根据认知过程从低到高的层级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在教学中要注意这其中的区分,识记主要涉及对语言信息的简单记忆,而领会及以上层级则是知识加工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再加工; 四

8、是弄清教学的“家”是何处。第一是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学习学会的证据就是学习表现,是内在能力与行为倾向变化的外在反应,具体为会说、会做、会计算、会实验、会演讲、会朗诵、会写报告等等,是经历了一定过程、体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也就是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完成复杂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境、完成任务的标准、基于标准的反馈和指导。第二是学生的情意态度。还是要把学生放到“学习活动”中区,让学生在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于精神,培植敢于挑战困难的信念与勇气,具备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品质与意志。 五是教学如何“回家”。第一是把握系统思维,注重知识间、材料与观点之间等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二是建构知识结构,基于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第三是聚焦核心素养,也就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注重对课程标准背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的达成中聚焦核心素养。 以上是读过教学何以“回家”后的一点感悟和思考,不到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