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7036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遂宁市2017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

2、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

3、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

4、“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

5、历史成因,2014年1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1对“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按照原始儒家的观点,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B是原始儒家的理想,外在表 现为依附国家体系。C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D后期发生了异化,出仕的目的转向了个人私利。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B第段承上启下,分析“士 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C第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

6、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D第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B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C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颜之乐”又含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D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柯洁微博(2016年12月31日):我从3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实践,就

7、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人类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得,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但是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一战!(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一名排在AlphaGo之前的棋手。)材料二 :昨天下午,棋圣聂卫平以七目半负于电脑屏幕后的神秘棋士Master。对弈刚刚结束,聂老单手托腮,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他说:“我本来是赢棋的,一块活棋走死了,损失很大。”当有人问他“连您都输了

8、,人类智慧是否真的在围棋领域敌不过人工智能了?”时,聂卫平先是激动地反驳,后来的回答又有些沮丧。他说这一盘棋说明不了什么,但它前面下的50多盘棋非常说明问题。这盘棋它其实下的不好,我应该赢的,我的形势比较好。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工智能的。”自从去年初李世石与AiphaGo进行公开比赛后,人类棋手终将全面不敌人工智能的结论似乎已经鲜有人反驳。沉寂一年后,AiphaGo的马甲Master在网络围棋平台上再出江湖,短短7 天,车轮战60场,挑落中日韩三国的顶尖才俊柯洁、井山裕太、朴廷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更加令人惊叹的是,Master在过去七天里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不少“定式”和

9、“棋理”,很多此前被认为“铁亏”的下法,它最后都赢了。日本著名棋手藤泽秀行先生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AiphaGo用60盘对弈,真正让当今棋手们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奥妙与实在。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在IT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IT分析师付亮表示,从Master的连续获胜中能看到,电脑的进步相当快,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显的进步,它可以快速学习,快速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需要休息,这些都是人没法做到的。“Master不用人定的规矩出牌,它自己找到了规律。它的棋谱让棋手推演,发现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陷阱,把思维封闭在某些环境下。如果跳出这些思维,有可能下得

10、更好。相信经过AiphaGo和Master的比赛,各国棋手可能会有不少新的招式出现。”(摘自60连胜Master实为AiphaGo围棋界:打破职业棋手思维定式央广网2017年1月5日)材料三:Master连克围棋顶尖高手后,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席卷网络,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网民具有较强忧患意识,担心人工智能将抢占人类工作机会,恐惧它们终将拥有自主意识从而统治人类。部分吃瓜群众则热衷于利用段子调侃人机大战。还有网民感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期待其在科学领城的运用,并开始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界限。围绕围棋展开的言论集中于讨论人工智能战胜棋手的原因,思考职业围棋今后发展的意义等。总体而言,恐惧和担

11、忧等悲观情绪一度占据主流。高晓松在Master连胜后感慨称“多少代大师上下求索,求道求术,全被破解。未来一个八岁少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战胜九段,荣誉信仰灰飞烟灭。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这一表态也引发众多网民共鸣。早在1997年,人就在与超级电脑“深蓝”的国际象棋对弈中败下阵来。但一直以来,围棋被公认为棋牌类游戏中最难被电脑攻克的一种,多年来成为一座堡垒,坚持捍卫着人类的尊严。然而,Master和AiphaGo的出现再次打破了这个局面,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可见一斑,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人工智能会迅速发展直至超越人类。这也是人工智能在围棋界战胜人类,引发轩然大波的

12、重要原因。(摘自Master横扫围棋界,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恐惧感席卷而来网易新闻2017年1月6日)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柯洁的微博中说“新的风暴即将来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工,智能对围棋界的冲击很大。B材料二从动作、神态、语言对聂卫平输棋后的反应进行了细致刻画,体现出他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C材料三高晓松的话体现了多数网民在围棋被电脑攻克后对待人工智能时所体现出的恐惧和担忧。D三则材料形式多样,微博、新闻、评论,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看法。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5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棋手的角度

13、提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围棋思维的突破,这些突破会反过来促使棋手进步。B材料二引用藤泽秀行的话证明了人工智能打破了职业棋手的思维定式,使人们看到了围棋发展的无数可能。C材料三从棋手和网民们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影响,人们开始相信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超越人类。D三则材料既运用了正侧面描写、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又融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E三则材料的语言体现了直白简洁的特点,材料三加人了“吃瓜群众”之类的流行语元素,轻松活泼,颇具特色。6比较三则材料,概括出棋手、IT届人士、网民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遗落

14、在乡村的果子刘国芳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

15、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老人说:“可以。”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孩子说:“我叫李子。”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