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7034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堂中学高2016届高三上期收心考试试题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

2、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

3、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

4、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

5、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 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

6、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发生的事了。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B

7、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D牡丹没能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源于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走向极致。B唐宋人崇尚牡丹和梅花,故花风即唐宋风。C牡丹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大气磅礴,彰显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唐代精神。D梅花经过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成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的象征。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与梅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唐宋“国花”的转移,展示

8、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B牡丹与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牡丹意象内涵固定而单一,梅花的文化内涵则异常丰富。C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更替是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梅花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

9、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

10、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

11、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注虓(xio),怒吼。赙(f),赠送财物助人治丧。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 )A.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B.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C.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D.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12、一组是(3分)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

13、,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4分)译文: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6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临江仙 陈克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陈克:南宋词人。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8.本词上阕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4分)_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下阕中“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_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2)_,彩彻区明。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3)柳永在雨霖铃中借“ , ”几句诗,描绘了暮云浓重,楚天开阔的景象,表达了此人茫然无依的惆怅之情。(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 , ”表明了自己对过去从政生活得否定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