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高白细胞白血病31例疗效分析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08770275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高白细胞白血病31例疗效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急性高白细胞白血病31例疗效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急性高白细胞白血病31例疗效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高白细胞白血病31例疗效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医技杂志2 0 1 3 年 3 月第 2 0 卷第 3 期J o u m M o f P r a c t i c M M e d i c M T e c h n i q u e s , M a r c h 2 0 1 3 , V d 2 0 , N o 3 3 0 1 【 1 】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0 0 8 : 1 7 9 【 2 】 颐东风 , 黄广勇, 何江 , 等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 患病率 中华心血管杂志, 2 0 0 3 , 3 1 ( 1 ) : 3 - 7 【 3 】 张大勇 , 李德才 , 王庆旭 , 等 新活素对急

2、性心力衰竭患者心 率变异性的影响 实用全科医学, 2 0 0 7 , 5 ( 6 ) : 4 8 5 4 胡大一, 杨振华 B型钠尿肽的临床应用和最新进展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 0 0 6 : 1 1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1 1 - 1 4 ) 急性高白细胞白血病 3 1 例疗效分析 山西省运城仁济医院( 0 4 4 0 0 0 ) 王冠宙胡治黄王红娟 急性高白细胞白血病是一类治疗难度大、病情凶险的急 性 白血病 , 易合并颅内出血、 脑栓塞、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 I C) 等并发症, 危 及生命, 所以早期病死率高、 预

3、后极差【 q 。现将我院3 l 例急性 高白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 3 1例患者均为我院2 0 0 6 年 5月至 2 0 1 1年 3 月期间的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性 1 7例, 女性 1 4例。 年龄 3 7 4岁, 中位年龄 4 】 岁。所有患者均经血象、 骨髓象 、 组织化学染色等确诊 , 部分患者行流式细胞仪检查及染色 体检查。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 I J L ) 8 例 , 急性早幼粒 细胞 白血病 ( M 3 ) 2 例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 M L ) 2 0例, 急 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A H L ) 1 例。发病时

4、外周血 白细胞计数 ( 1 0 7 5 2 9 2 7 ) x l O 9 几, 中位数 1 5 3 6 x l 0 9 几。同时随意抽取 同 期住院的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 3 O例作为对照 。对照组 中 男性 1 4例 , 女性 l 6例, 年龄 5 6 8岁 , 中位年龄 3 8岁。其中 A I J L 1 1 例 , A M L 1 7 例 , M 3 2 例。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O 8 7 4 2 ) 1 O 礼, 中位数 2 3 6 x l O 9 几, 其 中自细胞计数( 5 0 8 0 ) x l 帆者 3例。 1 2 治疗方案: 3 1 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常规化学治疗

5、前 先予药物降低 白细胞。 单用羟基脲者 5例, 剂量 2 3 g d ; 单用 阿糖胞苷者 7 例, 剂量 1 0 0 2 0 0 m g d ; 羟基脲与阿糖胞苷合 用者 1 1 例; 单用环磷酰胺者 4例 , 剂量 0 4 0 6 g d ; 羟基脲与 环磷酰胺合用者 4 例 。1 例 M 3 患者给予羟基脲 口服 同时 给予全反式维甲酸 3 0 m g d口服,亚砷酸钠 1 0 mg d静脉滴 注。另 1例 M3患者予全反式维 甲酸 口服同时予阿糖胞苷 1 0 0 mg d静脉滴注。除 1 例 7 4岁的老年患者予长春新碱+ 柔 红霉素+ 环磷酰胺+ 泼尼松( C A G ) 方案化学

6、治疗外, 其余患者 治疗方案采取标准+ 阿糖胞苷 ( D A) 、三尖杉脂碱+ 阿糖胞苷 ( H A)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低剂量阿糖胞苷+ 阿克拉霉素 ( V D C P L ) 方案作为一线治疗 , 所有患者在化学治疗同时均给 予大剂量水化、 碱化、 利尿等治疗 , 预防肿瘤细胞溶解综合 征。 对照组治疗方案基本相同。 2 组患者在缓解后均定期给予 巩固强化治疗。 1 3 疗效判断: 早期死亡 : 确诊后未化学治疗或化学治疗开 始后 1 0 d 内死亡。缓解( C R ) 、 部分缓解( D R ) 、 复发定义参照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 2 版翻 。无病生存率仅用于评价 达缓解的

7、患者。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检验 , 以P 0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 2 结 果 3 1 例患者中早期死亡 5例, 4例因白细胞瘀滞、脑出血 死亡, 其中 1 例为 M 3 患者 ; 1 例 A l J L 患者因肿瘤细胞溶解综 合征死亡 , 共 占 1 6 ; 其余 2 6例患者中治疗后达缓解( 包括 C R + D R) 者 9例 , 占3 5 。其中缓解后 6个月内复发者 3例, 占3 3 。 1年内复发者 5例, 占5 6 。 3年后仅 1例 M 3患者无 病生存 , 占 1 1 。该患者于缓解后 4 3个月复发, 予亚砷酸钠 诱导治疗并加用去甲氧柔红霉素化学治疗后再

8、次达缓解。而 对照组 3 0 例患者中有 1 例因脑出血早期死亡, 占3 。2 9例 患者治疗后达缓解( 包括 C R和 D R) 者 2 2例, 占7 6 。2 2例 缓解的患者中半年内复发者 1 例, 占5 ; 1 年内复发者 5例 , 占2 3 。3年无病生存者 6例, 占2 7 , 其中2例为 M3 患者。 高白细胞组患者的早期病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 0 5 ) 。缓解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 缓解后 6个月及 1 年的复发率均高于对照组 ( P O 0 5 ) 。 3 讨 论 急性高白细胞白血病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白血病 ,异常增 高的白细胞导致血液黏度

9、增加, 造成微循环障碍, 出现白细胞 淤滞症状。同时自血病细胞直接浸润血管 ,造成血管内壁损 伤, 化学治疗时大量 白 血病细胞溶解, 释放大量凝血活性物质 及细胞 内容物, 导致 D I C及高钾血症、 高尿酸血症、 高磷血 症、 低钙血症等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 所以早期病死率高。 文 献 3 1 报道急性高 白细胞髓系 白血病的早期死亡与出凝血异 常、 肺及 C N S白细胞淤滞相关 , 与性别 、 年龄、 白细胞数量、 肝、 脾、 淋巴结肿大均无关。本组 3 1 例患者中早期死亡 5例, 早期病死率 1 6 。其中4例死亡因为白细胞淤滞及脑出血, 1 例 A L L患者在化学治疗第 3

10、天出现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 持 续无尿, 治疗无效死亡。而对照组仅 1 例因脑出血死亡, 早期 病死率 3 , 明显低于高白细胞组。 为预防白细胞淤滞及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高白细胞白 血病的治疗多先采取小剂量、单药化学治疗及白细胞单采术 等措施, 降低白血病细胞负荷。我院因条件有限, 仅给予小剂 量化学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阿糖胞苷单药化学治 3 0 2 实用医技杂志 2 0 1 3 年 3 月第 2 O 卷第 3 期J o u ma l o f I r a c t i c a l M e d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 M a r c h 2 0 1 3

11、 , V 0 1 2 0 , N o , 3 疗降低白细胞效果较好 , 安全性高。化学治疗同时应积极给 予单采血小板、 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输注, 及时做 D I C相关检 查 , 预防出血 。 急性高自细胞白血病治疗预后差, 早期复发率较高。 本文 中 2 组病例的缓解率 、 6个月复发率、 1 年复发率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但 3 年无病生存率高白细胞组为 1 1 , 对照组为 2 7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白细胞组仅 9例患者缓 解 , 唯一 1 例 3 年无病生存的病例为 M 3患者, 如果入组病例 增加 , 统计学结果可能会出现变化。有学者认为高白细胞髓 系白m病的无病生存率与染色

12、体分组及年龄相关, 而总生存 率仅与是否缓懈相关【引 。本研究中部分病例未做染色体核型 分析, 无法作出相关判断。 但是仍可以看出急性高白细胞 白 血 病存在较高的早期病死率,较非高白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明 显低下, 且更易复发。 参 考 文 献 【 1 】 宋善俊 , 陆道培, 郝玉书 白血病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 社 ,2 0 0 4: 8 9 9 0 2 】 张之南 , 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3 版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2 0 0 7: 3 6 3 9 f 3 1 姜波, 秘营昌, 张静, 等 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 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 2 0 1 1 , 2 4

13、( 5 ) : 2 6 2 2 6 6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1 1 2 9 ) 培哚普利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山西省娄烦县人 民 医院( 0 3 0 0 0 3 ) 药俊 芳 顽 固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并非少见。2 0 0 8年 4月至 2 0 1 0 年 7月本院心血管内科用培哚普利协同治疗该病, 取得 了一些经验体会 , 现将治疗方法、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7 例, 其中男性 1 3 例, 女性 1 4 例; 年龄 3 1 7 6 岁 , 平均( 5 3 1 1 ) 岁。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冠心病 ) 1 8例 ,

14、 扩张性心肌病 5例, 风湿性心脏病 9例。用 培哚普利治疗前 , 心功能 级 l 6例 , 级 1 1 例 。2 7例患者 经低盐、 洋地黄、 利尿剂、 小剂量 B受体阻滞剂与血管扩张剂 ( 硝酸异山梨酯 ) 等治疗 4周以上 , 其中 5例合并糖尿病 、 高 脂血症 。 1 2 试验方法: 培哚普利初始剂量 2 m g d 晨起后顿服, 必要 时服 4 m 州 或更大剂量 , 可分次服, 最大剂量可为 8 mv4 d 。 试验 2周后将剂量加倍。住院观察 4 8周, 出院后内科门诊 随访。 1 3 观察项目: 心功能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 Y H A) 标准 、 肾功能、 血清电解质、

15、 心电图 、 超声心动图、 胸部 x线片、 症 状、 体征等。 1 4 统计学处理 :取治疗前、治疗 8周各项指标数据进行 t 检验, 以 P O 0 5 ) 。 表 1 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变( ; ) 2 - 3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与胸部 x线片变化 : 原有 l 6例心肌 缺血的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超声心动图上 , 舒张 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显著缩小约 4 - 9 m m, 肺淤血 2 7例 , 均有 不同程度改善。心胸 比 有 2 2 例缩小。 2 4 肾功能及血清电解质治疗前后观察比较: 见表 2 。 血肌酐 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生肌酐清除率 8周后下降到 正常值。 尿素氮、 血钾增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血清钠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表 2 治疗前后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 ; 扔) 2 5 转归: 本组 2 7例, 开始治疗后 5周死亡 1 例 , 系晚期乳 腺癌, 其余均好转出院。 2 6 不良反应 : 1 例出现轻度干咳, 但可以忍受。 2例胸闷、 头 晕, 经对症处理, 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消失。 元因不 良 反应发生 停止用药者。 3 讨 论 近年来国外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明,即使是重度心力衰 竭,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 C E ) 抑制剂 , 可改善远期预后 , 降低病死率。其主要作用机制为: 本药是前体药, 在体内水 解为活性代谢物培哚普利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