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特点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0876721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97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特点(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S T 段抬高型与非S T 段抬高型心懒患者心室 晚电位特点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V e n t r i c u l a rL a t eP o t e n t i a lb e t w e e n a c u t eS T E M Ia n dN S T E M I p a t i e n t s 导 一级学科:堕鏖匡鲎 论文课题起止时间:2Q ! Q 生! 至旦二2Q ! 至生三月 论文完成时间:2Q ! 至生三旦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 20 12 年3 月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l I I I I IIIII III tt

2、 l I ttI ll l l l I Y 2 0 9118 6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我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至垦日期:竺! 兰二= 二7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医科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 生在攻读学位期间

3、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中国医科大学。本人保 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为中国医科 大学,且导师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单位亦署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 内容除外)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龚 目录 一、摘要 中文论著摘要- l 英文论著摘要3 二、英文缩略语5 三、论文 前言6 6和吾。 材料与方法6 结果1 0 讨论1 2 结论1 3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1 4 五、参考文献1 5 六、附录

4、 综i 丕1 7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2 8 致 射2 9 个人简介- 3 0 中文论著摘要 急性S T 段抬高型与非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 晚电位特点 刖吾 心室晚电位( V e n t r i c u l a rL a t eP o t e n t i a l ,V L P ) 是出现在Q R S 波群终末部并 延伸到S T 段内的高频率、低振幅、不规则的异常心电信号。V L P 作为局部心肌 延迟除极的表现,是产生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对冠心病患者V L P 的检测及其存在的意义,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受到 广泛重视。但有关急性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

5、死( S T E M I ) 与急性非S T 段抬高型心 肌梗死( N S T E ) 患者之间V L P 是否有差别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探讨S T E M I 与N S T E M I 之间V L P 的差别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 L P ) 在急性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 T E M I ) 与急性非 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 S T E M I ) 患者中的阳性发生率差别。 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 0 1 1 年1 月一2 0 1 1 年7 月收治的急 性心肌梗死患者3 7 6 例( 其中S T E M I 组3 0 3 例及N S

6、T E M I 组7 3 例患者) 进行V L P 检测。采用美国G E 公司M A C 5 5 0 0 型1 8 导心电综合分析仪和谷山丰C V - 2 0 0 心 电工作站进行V L P 数据的采集。应用S P S S l 9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乡士甲 三口禾 1 、S T E M I 组V L P 阳性率为5 3 8 ,N S T E M I 组V L P 阳性率为3 8 4 ,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产5 6 1 ,p 7 3 8 r n s ;滤波后Q R S 波群终末4 0 m s 的均方根电压( 1 洲S 柏) 2 0I IV 。上述3 项指标具备2 项定义为V L P

7、阳性。V L P 阴性与阳性诊断举例见 图4 。 I l l 、 一 l I I: k 妄I I:, I 。 l I ; 图4 ,A 、( D F Q R S - - 9 4 m s ,( 趸) L A S = 2 5 m s ,( 委) R M S 4 0 = 3 7 2pV 。、 均 9 为阴性,故V L P 为阴性。B 、( ! ) F Q R S = $ 7 m s ,( 至) L A S f 5 0 r a s ,( 耍) R M S 4 0 = 1 2 4pV 。 、两项阳性,故,一P 为阳性。C 、O F Q R S = 1 1 3 m s ,( 至) L A S = 5 8 m

8、 s ,R M S 4 0 = 8 1 I IV 。、两项阳性,故V L P 为阳性。D 、( 至) F Q R S = 1 2 7 m s ,( 至) L A S = 5 9 m s , R M S 矿5 0 l IV 。、三项阳性,故V L P 为阳性。 五、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l 9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一表示,计数资料采 用“率一表示,S T E M I 组与N S T E M I 组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复士里 ;口木 急性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 0 3 例( S T E M I 组) ,男2 1 4 例,女8 9

9、例,年 龄6 1 4 1 2 2 岁;急性非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 3 例( N S T E M I 组) ,男5 3 例,女2 0 例,年龄6 3 5 1 3 1 岁。详见表1 表I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吸烟( ) 5 3 1 _ 5 3 5 t 乱两组比较,p 0 0 5 , b 两组比较,P 小于O 0 5 二、S T E M I 与N S T E M I 组v L P 阳性率比较: 急性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 S T E M I 组) 3 0 3 例患者中,V L P 阳性1 6 3 例, 占5 3 8 ;急性非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 N S T E M I 组)

10、 7 3 例患者中,V L P 阳 1 0 性2 8 例,占3 8 4 。S T E M I 组V L P 阳性率( 5 3 8 ) 明显高于N S T E l V I I 组( 3 8 4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产5 6 1 ,p 0 0 5 ) 。详见表2 、图5 。 表2 ,S T E M I 与N S T E M I 组V L P 阳性率比较 例( ) t = S 6 1 p 0 0 5 V L P 阳 性 率 S T E M I 组 I 组 l S T E M I 组口N S T E M I 组I 图5 ,S T E M I 组与N S T E M I 组V L P 阳性率比较

11、 三、v L P 阳性与阴性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 室颤、室速) 发生率比较 V L P 阳性1 9 1 例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包括室颤、室速) 的2 7 例 ( 1 4 1 ) ,V L P 阴性1 8 5 例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 3 例( 7 O ) ,V L P 阳性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 L P 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4 9 9 6 ,p 0 0 5 ) 。V L P 阳性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O R - - 2 1 7 8 , 9 5 可信度区间为1 0 8 3 6 6 ) 。详见表3 、图6 。 表2 ,V L

12、 P 阳性与阴性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 室颤、室速) 发 生率比较 ,= 4 9 9 6 ,p 4 4 0 m s ,或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者应视为亚临床猝死患者, 实行严格的监护并积极治疗。 3 、心室晚电位与B r u g a d a 综合征: 相关研究表明【2 7 1 ,B r u g a d a 综合征约占心肌结构正常患者猝死事件的2 0 。 B r u g a d a 综合征在心前区心电图导联中主要电生理表现为S T 段抬高,然而其电生 理基础与室性心动过速室扑间是否存在联系仍备受争议。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证 实晚电位延长B r u g a d a 综合征患者Q R S 波群,尤其是在

13、右室流出道前壁的Q R S 波群。心外膜晚电位形成机制仍引起广大基础及临床电生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H u a n gZ 2 8 】等的研究证实,晚电位在B r u g a d a 综合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层中具有 重要意义。有症状组B r u g a d a 综合征患者V L P 阳性率9 1 7 高于无症状组 3 6 8 B r u g a d a 综合征患者。同时经过平均随访3 3 8 + 9 0 个月,V L P 阳性患者心律 失常发生率为7 2 4 明显高于V L P 阴性患者的1 4 3 。晚电位为B r u g a d a 综合征 患者的危险因素,其敏感度为9 5 7 ,特异度为6 5 O ,通过上述结果可推测,晚 电位对于预测B r u g a d a 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危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应积 极检测晚电位,减少B r u g a d a 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危险事件的发生,减少猝死率。 4 、心室晚电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室晚电位L P ) 常常是致命性室性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的先兆, 与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数不能使V L P 阳性转阴。近有文 献报道,倍他乐克使V L P 阳性转阴,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产生的,由于冠 心病缺血和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