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专题系列课件068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组织技法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49578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专题系列课件068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组织技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作文专题系列课件068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组织技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作文专题系列课件068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组织技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作文专题系列课件068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组织技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作文专题系列课件068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组织技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专题系列课件068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组织技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专题系列课件068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组织技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8讲作文分论之例说散文的组织技法 * 作文专题系列课件 126讲 全集 文题: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文题与简析: 简析: 这是一种接着话题说下去的作文命题方式,说下去的话题应是“牵动我内心深处的声音是”。注意:它不同于以“声音”为话题的作文。它较以“声音”为话题的作文限制性更大。 声声慢 音乐之声 “谁家玉

2、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梦中的短笛勾起了诗人的思绪,使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音乐之声让诗人感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思念的情丝随玉笛之声飘满洛城。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的琴声,是那样凄婉,使得诗人“移船相近邀相见”,了解琵琶女的苦闷与烦恼后,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之直抒己见,使诗人和倡女有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午夜风铃一样的声音,心碎得很好听”,歌者用他独特的嗓音,美妙的词曲,为我们勾勒着凄婉的爱情。 音乐之声是那样美丽。 例1: 青春之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啊,聆听飒飒

3、的风声,谛听潇潇的雨声,倾听朗朗的读书声,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与亲近,一切都充满青春与活力。 “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童年的时光虽已过去,但池塘、榕树、知了、操场、蝴蝶它们的声音将永远响在耳畔,唱在心中 悲凉之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过去还是春风十里,如今尽是荠麦青青,而今已萧瑟凄凉。冰冷的月光,似乎也哑然于此。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琴弦拨动,委婉凄凉,弹琴者把自己的愁苦通过琴声演绎出来,琴声被赋予无限的愁情 感恩之声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你的爱将与我同在”,掌声一次次响起,无论我是成功或是失败,你的鼓励

4、,你的爱将伴随我的一生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用我真诚的歌声感谢你敬爱的老师,亲爱的父母,可爱的同学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论我说多少,也无法说尽唱尽心中的声音,那就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形容这一切吧! 点评: 杂取种种合为一家,灵动机智,读来轻松活泼。恰当的引用,如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一来彰显自己的富有,二来使文章显得典雅。写这样的文章往往结语处很见功夫,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就势必缺乏深度和力度。这种结构模式除了此篇的“小标题式”外,还有“镜头转换式”(镜头一,镜头二),“A、B、C、D式”,“时序、季节变换式”等。 “化零为整”巧成章 例2、 山歌 凡在大山周围居住的人都会唱

5、山歌,而且那些山歌也是世世代代传唱不绝,假若你走在山间小路上,突然响起一声悠长洪亮的山歌,是不足为奇的。我曾经去过黄山,陡峭的石梯,沉重的铁链,奇形怪状的迎客松,巍峨壮观的云海,清澈甜美的小溪,这些给我留下的只是一张张的照片而已。真正使我难忘的是那些挑夫,他们肩挑重担,一步步行走于石阶之上。 假若你去过什么名山大川,这些挑夫的身影随处可见,你可曾仔细地观察过他们吗?我记得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有过一篇课文,名字叫挑山工,作者是谁我忘记了,它给我留下的记忆仅仅是一群挑着东西上上下下的普通劳动者。现在,我相信,那位作者忽略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山歌。 那天早晨,我早早起身,跟着父母向山顶进发,同行的还有几人

6、,没有多长时间,就见几个挑夫唱着山歌,担着东西上山来了,他们的唱法不一般,不拘于押韵什么的,好像对话一般,声音洪亮,绵长,犹如那里的山一般巍峨,小溪般绵延不绝,歌声环绕山间,唤起了几只鸟儿跟着他们一起唧唧喳喳的唱起“ 山歌”来。我仔细地观察着他们,一身黝黑的皮肤,健硕的肌肉,沉稳的步伐,与课文所述无二,他们的步调和山歌的音调一致。也许是被沉重的担子压的吧,他们的眼睛并不向上看,而只是看着脚下的路,一步步的向山顶攀爬。太阳升的很高了,我们到达了山顶,挑夫们早被我们落在身后了,但隐约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歌声。下午,我们兴 尽之后往山下走去,巧的是,又遇到了早晨的那几位挑夫, 他们虽显得有些疲惫,但步伐

7、轻了许多,山歌依旧不断,比早晨唱的更欢快。从黄山回来之后,我很纳闷,当时怎么没想到用MP3录下两首,并和他们合个影呢?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挑夫,生活的担子压着我们的肩膀,我们也许会很累,但生活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走得轻松一些呢?黄山挑夫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我们也可以唱起我们的“山歌”,走好我们的每一步,并且要相信自己最后一定可以到达山顶! 点评: 娓娓而谈,如老僧讲经;结穴处峰回路转,谈感受恰如铸铁器时的最后淬火。写这样的文章一要有思想作底蕴,二要有语言功力。 “娓娓道来”兴味长 例3、 警 笛 每年九月,美国纽约上空警笛长鸣,纪念那无奈彷徨的一天;十二月,日本长崎上空警笛长鸣,纪念那灾难恐

8、怖的一天;又是十二月,我国南京城上空警笛长鸣,纪念那血腥惊恐的30万人生命死在屠刀下的一天 警笛长鸣,人更醒。 从古至今,就有一个不变的定律: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必遭报应。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的主题,强国的贪欲得不到满足,要打;弱国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要反;大国的疆域得不到扩充要打;小国的居住环境得不到安定要反就这样,矛盾在激化,战争也就爆发了。 于是有了“铁骑突出刀枪鸣”,有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有了“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了“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接着,或是出现天下太平的“贞观之治”,或是出现暴戾姿睢的“商纣之国”,迎来的或许是和平或是永不停息的战争。 时代变迁,岁月流逝,难道乞求

9、和平真的那么不切实际?珍珠港炸了有什么用?原子弹还不是毁掉了日本;五角大楼塌了又有什么用,伊拉克战争不还是打响了吗?战争的警笛究竟昭示着什么? 听听那警笛,我总有一种震颤的感觉,它或许昭示天灾,或许昭示人祸,警笛声里有历史的恐慌和空难,也有现实的惊吓和彷徨,它警醒着我们的世界不平静,风云在变幻,兴衰在交替。 对于那剌耳的警笛,我或许也该做些什么了。全球性的事我做不了什么,但对我自己,我至少明白社会的竞争性,我必须学会奔跑,学会忍耐,学会面对挫折,学会跌倒爬起,学会自强不息,学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既然落后必然挨打,那就用知识充实自己;既然强权必遭报应,那就厚德载物,学会宽容谦虚。 警笛教人警醒,它

10、犹如海面上的一股疾浪,告诉你危险并未过去;犹如生活中狂涛的风雨,警醒你奋发向前。 战争的警笛是悲痛的,希望它消失灭亡,带来和平;人生的警笛是警醒的,为了未来,它必须长鸣! 点评:由历史而今天而未来,由海外而国内而自身,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如此广深的空间,来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生命随关怀的扩大而扩大,生命因思考的厚重而厚重。写这样的文章,要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功力。 “时空连线”细思量 例4、 道是无声却有声 春雷之声固然让人欣喜,嬉闹之声固然让人怀恋,但那一曲曲无声的生命之歌更让我们的灵魂为之颤动。 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一举成了民族英雄,该来的奖赏没

11、到,却因功被贬,虽有人不平,虽有王鼎的“尸谏”,但依然没能动摇道光帝的决心,林则徐被流放到了伊梨。 有很多人以为,林则徐生命之歌的高潮便是那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虎门销烟,于是他被流放伊梨的那段历史被很多人忘却,而事实上,虎门销烟只是他生命之歌华美的序曲,真正的高潮应是他被流放伊梨后奏响的人生之歌。 流放伊梨后,他高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伊梨修井建渠,他修的井建的渠,被后人称作“林公井”、“林公渠”。纵使被命运捉弄,他依然忠心为国;纵使满腹委屈,依然意志坚定。他始终记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把这一曲生命之歌唱得如此完美,无论遭遇怎样的变迁,报国之心

12、终不变。他在观操守中说:“观操守于利害时,观精力于饥饿时,观镇定于震惊时。”是的,他在告诉自己危难时才更能显示自己的操守,自己的镇定,于是他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艰苦地用生命谱写出一首动人的歌。 我的灵魂为这首歌颤动,我不禁去想,想他经行之处,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花儿来,让鸟儿欣喜,让鸟儿也惆怅。花儿或许不会有,但他经行之处,一定会有幸福和安康,那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带给百姓的。 弘一法师对生命的诠释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虎门销烟若是华枝春满,那么归于平淡的就是流放伊梨吧。然而,这段经历看似平淡却又那么不平常,即使被流放,他依旧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到达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依

13、旧被伊梨记住,被伊梨人民敬仰、爱戴,依旧成了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于无声处扣人心弦,这大概就是林则徐的生命之歌吧。有时那真正打动你我的声音,恰是那些使人灵魂颤动的静寂! 点评: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做学问不过是把别人的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抄进自己的书里,然后在把自己的书摆上书架。这话看似玩笑,或者说是钱氏的幽默,但仔细品味,说的还真有几分道理。当然,这里的“抄”要经过艰苦的自我思维处理,否则叫“剽窃”。此文就有对杨晓雷先生的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见“核按钮”209页)一文的“艰苦思维”影子。把书读活是写作的重要法门! “借尸还魂”另开张 总结: 后现代主义者有一句口号是,“形式即内容。”“化零为整”,“娓娓道来”,“时空连线”,“借尸还魂”。此四种方法虽是形式,也不能穷尽文章的作法,但它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