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11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741973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6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1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1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1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1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1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十一章 星云和恒星的形成 1.星际物质和星云 2.分子云和恒星的形成,恒星的主序前演化 1. 星际物质和星云 1)星际物质(星际介质) 发现:1930 年,特朗普勒研究疏散星团的距离和大小时发现奇怪结果,疏散星团离太阳越远,直径就越大, 揭示了星际物质的存在:星际物质的消光作用歪曲了恒星的视星等,使星团似乎更远了,从而夸大了星团 的距离和大小;星团越远,星光被减弱得越多,星团的线大小被夸大的越厉害。 暗区(“洞”)是星际介质 星际物质由种类繁多的原子,分子和尘埃组成。 星际分子:用射电天文方法探测始于六十年代,是六十年代四大发现之一;已发现和证认了 108 种星际分 子。 分子能态间跃

2、迁:电子跃迁紫外,可见区 振动跃迁红外区 转动跃迁毫米和厘米波区 尘埃:能在宽阔的波段上吸收和散射星光,对星际消光起了主要的作用。 星际消光(Av): M=m+5- 5lgr- Av 或 M=m+5+5lg- Av 不同距离,不同视线方向上,Av 不同。 Av 的测量:由观测来定。 星际红化: 用色指数的改变(色余 CE)来衡量星际红化: CE C- C0 C:观测值;C0:同一恒星完全不受星际红化影响时应有的色指数(由恒星光谱型得到) 对星际红化,CE 是正值,CE 越大,星际红化越厉害; 实际中,常常 CE Av 典型的星际尘埃颗粒的大小: 2 星际消光和星际红化 偏振: 星际尘埃的成分:

3、硅酸盐,金属颗粒,石墨,水冰以及由碳,氮,氧,氢组成的其它类型的冰; 星际尘埃的形成: 可能场所: 最初在晚型星,尤其是红巨星的外层大气中产生,最终通过星风流入星际空间; 新星和超新星抛出的气壳; 正在诞生恒星的气体星云; 星际介质的温度和密度 温度:几 K几百 K,平均 100K 左右; 分子密度: 109 atoms/m3- 104 atoms/m3, 平均仅 106 atoms/ m3( 1 atom/cm3) ; 尘埃密度:10 - 6 个尘埃颗粒/米 3,(1000 个/公里 3)。 2)星云 十八世纪后期,威廉赫歇尔等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云雾状斑点的天体,称为星云;实质上它们是 河外

4、星系(星系)和星云。星云分为行星状星云,发射星云,反射星云和暗星云;超新星遗迹也归入其中。 发射星云(emission nebulae) 3 (a) M16, the Eagle Nebula ; (c) M8, the Lagoon Nebula. (d) 沙漏星云,Hourglass. 发射星云的光谱: 蝴蝶星云( Butterfly Nebula)及其光谱 猎户星云 Orion Nebula (M42,或 NGC1976),到地球距离 450 pc ; 反射星云: 暗星云: 在明亮的发射星云背景上的猎户座马头星云(Horsehead Nebula),距离地球约 1500 pc,马脖子约

5、0.25 pc。 典型的暗星云 Rho Ophiuchi(蛇夫座), 由于遮住其后的恒星的光而被“看”到。 4 暗星云的窄的吸收线星云的厚度速度元素丰度 等等 2.分子云和恒星的形成,恒星的主序前演化 1)分子云(molecular cloud):): 2)恒星的形成:近二十年来,毫米波,红外及光学 CCD 成像观测的发展,确立了恒星形成于星际分子云 这一基本观点,这非常重要! 目前关于恒星形成的理论总图像:以类太阳恒星主序前演化的 7 个阶段为例 STAGE APPROXIMATE TIME TO NEXT STAGE (yr) CENTRAL TEMPERATURE (K) SURFACE

6、 TEMPERATURE (K) CENTRAL DENSITY (particles/m 3) DIAMETER* (km) OBJECT 1 2 10 6 10 10 10 9 10 14 Interstellar cloud 2 3 10 4 100 10 10 12 10 12 Cloud fragment 3 10 5 10,000 100 10 18 10 10 Cloud fragment/protostar 4 10 6 1,000,000 3000 10 24 10 8 Protostar 5 10 7 5,000,000 4000 10 28 10 7 Protostar

7、6 3 10 7 10,000,000 4500 10 31 2 10 6 Star 7 10 10 15,000,000 6000 10 32 1.5 10 6 Main-sequence star *For comparison, recall that the diameter of the Sun is 1.4 10 6 km, while that of the solar system is roughly 1.5 10 10 km. 大分子云自转凝聚核 5 原恒星的演化程: 阶段 4 阶段 4阶段 7(到达零龄主序) 比太阳质量大的恒星(3M)和比太阳质量小的恒星(0.3M)的主

8、序前演化程 主要差异: 影响分子云形成恒星的因素:引力和分子云的热运动的相互抗衡使分子云收缩或更加弥散。 某些因素使分子云形成恒星变得更复杂: 旋转:抗衡引力塌缩的因素;需要更多的初始分子云质量才有可能引起引力收缩; 磁场:阻碍分子云的收缩,尤其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 6 恒星主序前演化的观测证据 年轻的红外点源的发现(尤其是 IRAS 卫星观测); 原恒星:流体静力学平衡建立之前正在收缩加热的天体,外有厚气体尘埃包层; HH 天体:Herbig- Haro 天体,炽热的凝聚体; BN 和 KL 天体(猎户座),正在形成的恒星; 猎户座中发现红外星团的厚包层,将可能以 O,B 型星显露出来; 等

9、等 M20 区恒星的诞生 (1)母星云 (2)收缩的分子云团块(射电波段能量最强) (3)发射星云 M20(中 心为刚形成的大质量恒星); 猎户座恒星形成区;注意(e)被气体和尘埃盘环绕的几个年轻恒星的高分辨率图像,行星可能最终 在盘中形成。 猎户座星云的中心区域 (a) 星云和四个亮 O 型星(成为猎户座四边形); (b) 星云中不规则的气体尘 埃分布, 恒星隐藏在尘埃中; (c) 1997 年 HST 拍摄的红外图像, 显示几个弱的红外源正从星云中显露出来, 7 最亮的为 BecklinNeugebauer 天体。 原恒星的观测:IRAS 观测的类太阳质量恒星 Barnard 5 (箭头所指) 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吸积和喷流 (a) 从年轻恒星系统 HH81- 82 (用“十”标出)发出的双极喷流 ,这是已知的最大的恒星级喷流,长约 10,000 AU ;(b)模型。 (A) HH1/HH2 的双极喷流 (B) HH30 ,(C) HH34 和(D) HH47 的喷流 8 激波的作用:压缩星云,使其密度变大,可能触发恒星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