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古诗词鉴赏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0710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古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古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古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古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古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古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古诗词鉴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筑梦2017晨读材料三、古诗词鉴赏一、考纲要求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解题指津1.整体把握:“五看” 标题、作者(背景)、内容、注释、题干。2.重要信息:圈点勾画重要意象、情词。三、真题示例【示例1】(2016三模)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上巳注召亲族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芙祷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荚笑,可怜人似畚将老。注:“上巳” 节日名,古指农历三月初三。(1)请根据“永夜

2、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三句,简要概括。“欢意少”的原因。(3分)【参考答案】长夜漫漫,辗转难眠;故国已失,梦境成空;故园相识,思家难归。审题:此为区间三句;方向内容概括题之原因;要求简要概括;思路:据答题区间,瞻前顾后;译解相关诗句大意后概括。注意:答题句式整齐为上;依据文本,不能想当然。(2)请简要赏析“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句子的艺术技巧。(3分)【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莫笑”,形象写出醉酒暂得欢愉的无奈;运用比喻手法,写“人似春将老”,表达对韶华将逝的感叹;对比衬托,以醉酒强笑衬托内心对春尽人老的痛苦;化用,“醉里插花花莫笑”化用苏轼吉祥寺赏牡丹审题:此为艺

3、术技巧题;要求简要赏析;区间规定两句;思路:据答题区间,多角度分析;先狭后广。模式:手法 + 简析 + 思想感情。链接1(2016四模)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4分)【参考答案】运用借代手法,以“衣冠”代指士庶。运用“避地江南”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江南风景的美好。注意:防止漏点非定向题从修辞手法、描写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炼字等多角度赏析。如是定向题,则按照定向处理。 单一手法:手法+简析+思想感情;多种手法:列举手法+作用。 艺术手法对方着笔、以景结情链接2(2017苏北三市模拟)10.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5分)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注:竹

4、席】秋。【参考答案】(1)选取山月、松杉等景物,写出了夜宿竹林寺的典型环境(1分);(2)视觉、触觉相结合(1分),运用白描(1分),给人身临其境之感;(3)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写景富有层次(1分); (4) 描绘了一幅月落松杉,夜风寒凉的景象,表现了与友人临别之际的伤感担忧之情。(1分)【答题模式】列举所有+作用11.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思念故乡的愁苦;年华老去的慨叹;携友同游的喜悦;分别在即的伤感。(2016淮安三模)(3)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相比,两首词在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4 分)【参考答案】从语言风格上看,如梦令清新明快,简洁

5、自然;蝶恋花苍凉沉郁,委婉曲折。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活泼繁复绮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淡远幽静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有音乐美婉约从思想感情上看,如梦令(通过回想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情景) 表达了青春年少的欢快之情;蝶恋花(通过上巳节召集亲族宴饮醉酒的描写) 表达了对人生已老的感慨和对国破家亡的哀痛。审题:此为比较题不同(有的是异同);方向语言风格和情感不同。注意:怎么问怎么答;分点。链接:(2016一模)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漂泊异乡的孤苦;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模式:原因 + 感情。 【示

6、例2】(2017淮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感皇恩朱敦儒描写: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知足寡欲)。花竹随宜旋装缀(栽花种竹,因地制宜,装饰点缀,美丽幽静)。槿(jn木槿)篱茅舍(简陋),便有(怡然自得)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遁隐山林、闲适超脱)。议论: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争先恐后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谁道洞天在尘寰外”)。注:朱敦儒,南宋词人,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10.上阕写出了小园哪些特点?由此可看出主人公是什么身份?(5分)答案:(1)面积小、环境清幽(景色怡人)、设施简朴(简陋)。(2)隐士(隐者)。答案调

7、整:(1)小;美;简;味(山家风味)学生答题: 描述画面,不概括,不知道两三亩地有多大。身份不知如何表达。2017年考试说明典型题例:(2014年江苏卷)P15.31 访隐者不遇成 “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11.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2017年考试说明典型题例:29.30.33(2015年全国卷)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8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16江苏卷)辛弃疾八声甘州 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胸中无事”:远离官场了无牵挂的惬

8、意;“风景争来趁游戏”:寄情山水、物我相适的愉悦; “称心如意”:对晚年美好时光的珍爱;“剩活人间几岁”:对去日无多的感伤;“洞天谁道在,尘寰外”:退隐嘉禾、忘却尘世、超然物外的陶然。诗歌鉴赏主要从内容、情感、手法及效果等方面去解读。【再储备】一、答题技巧诗词阅读最后的落脚点不外乎情感、内容、手法三个词,也就是说,我们读任何一首诗词之后,做题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这首诗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写了怎样的一些内容,表达了哪些情感。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评价

9、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语言的风格或特点的关键词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一般考清新、自然、口语、明快,个别句考含蓄等。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审清命题指向,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

10、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二、常用术语:(一)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抒情、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描写:A.描写的角度:a.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心理感受等;(感官)b.远景、近景、动景、静景、点面等。(空间) B.描写的方面:色彩、形状、数量、味道 C.描写的方法:a.正面: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等等b.侧面: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等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用典、想象、联想、意象组合等

11、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对比、借代、反复、双关等。4.篇章结构上的技巧:、铺垫、照应、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二)语言特点:含蓄委婉、朴素自然、沉郁顿挫、豪迈雄奇、悲壮慷慨、婉约细腻、清新明丽、明白如话、简洁洗练、华美绚丽、朴实无华、幽默讽刺等。链接:诗歌中常见思想感情(一)羁旅诗情感1叙写羁旅行役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寄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故土之思,感故国之思。3抒发独居他乡、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贬谪之恨。4抒发厌恶战争、流离失所,家人离散或家破人亡的痛

12、心,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前程的迷茫和担忧。5思归不得的旷达、乐观(二)咏物诗情感1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节操。2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3不慕富贵, 淡泊闲适的情怀。4抒发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5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6对所咏之物品志的赞美。 (三) 送别诗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失落、怅惘。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对重逢的渴望,对友人前路或别后处境的担忧。3对友人的安慰,鼓励,祝福。4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5表明朋友间友谊深厚。6诗人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诗中常包含个人情感(要结合文本体悟)。(四)怀古诗情感1仰慕古贤之敬意。 2壮志未酬之惆怅。3怀才不遇之感伤。 4建功立业之渴望。(五)怀古伤今1昔盛今衰之感慨 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2物是人非之惆怅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