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00915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教学设想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大意。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2理解课文大意,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结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明确: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

2、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

3、归隐田园,躬耕僻野。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故写了这篇记和诗。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豁(hu)然开朗屋舍俨(yn)然阡陌(qinm)交通黄发垂髫(tio)便要(yo)还家刘子骥(j)诣(y)太守教师结合课文,帮助学生强化积累下列词: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

4、生。为,作为。缘:顺着、沿着。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又,再。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便:于是,就。得:看到。初:起初,刚开始。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俨(yn)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村

5、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衣着:穿着打扮,穿戴。悉:全,都。黄发垂髫(ti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通“俱”,全,详细。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通“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就。间隔:隔断,隔绝。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去:离开。不足:不必,不值得。既:已经。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6、处处,到处。诣(y):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寻:随即,不久。终:死亡。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缘: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文中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一、划分段落,概括大意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环境良好:土地平旷、屋舍

7、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见:生活安定:怡然自乐进入桃花源: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离开桃花源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二、梳通文意1检查学生结合注释梳通文意情况2强化关键语句的翻译作品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

8、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

9、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10、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总结固趣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2背诵课文。第2课时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2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其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我们所学的桃花源记也有这种风格,本节课我们将在背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背诵中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处:探究生趣一、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然后思考: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11、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小结: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二、指导学生背诵第二部分,然后思考:1作者怎

12、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明确: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4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小结: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

13、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指导学生背诵第三部分,然后思考: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

14、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小结: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四、全文背诵课文,然后思考: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15、,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3学了本课,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布置作业:预习短文两篇,要求基本读懂,列出不懂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