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答案(打印省纸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8198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答案(打印省纸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答案(打印省纸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答案(打印省纸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答案(打印省纸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答案(打印省纸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答案(打印省纸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答案(打印省纸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详细版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

2、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

3、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

4、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4、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5、解答: (1)1998年名义GDP = 10010 +

5、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6、 %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6、解答:(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 =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计的价值增加为2000 + 300 + 4000 = 6

7、300美元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300 500 = 5800美元7、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赢余,T代表净税收既

8、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 ,从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亿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yD=NNPT = 4300990 = 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 33103000 = 310亿美元.8、解答:(1)用S表示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 = yDc = 41003800 = 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 ,Sg ,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Sg =

9、 tg = 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 = Sp + Sg + Sr = 300 + (- 200) + 100 = 200亿元 (3)从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政府支出g = 50003800200 - ( - 100 ) = 1100亿元9、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

10、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

11、并不是一回事。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解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我们先看图1-45: 假设消费者函数C=a + byd,税收函数T = To + ty,AD= c + + = a + + + b ( To) + b (1 - t)y,如图1-45所示. 在图中,B线为没有计划投资 时的需要线, AD线和B线的纵向距离为i. .图中的 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 线与B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部分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E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

12、,村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如图所示;而在E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2、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有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意识考察消费指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指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 ,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 ,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 ,因此 ,所以 ,只要 不等于1或0,就有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

13、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46中,当收入低于yo 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从图可见,当收入低于yo 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 ,因而这时 。 3、解答: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当前收入,因而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而会增加消费;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而可增加消费。 4、解答: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年轻人要为自己年老生活作储蓄准备,因此,年轻人对退

14、休人员比例提高时,总储蓄会增加.反之,退休人员对年轻人比例上升,总储蓄会下降,因为退休人员不储蓄,而消耗已有储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紧密相关,而与当期收入较少有关联,即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5、解答: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来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你和你的邻居预期寿命小于工作年限WL ,即未到退休就已结束生命时,尽管你比邻居长寿写,但两人年年都可能把年收入YL 消费完,两人的消费会一样多。(2)当你预计在退休后寿命才结束.这样无论你邻居是在退休前还是后结束生命,你的消费都应比他小.因为你每年的消费为C1=WL/NL1*YL;而你的邻居的消费如下:(A

15、)当你的饿邻居在退休前死去,她每年消费YL.显然她比你多消费.(B)当邻居在退休后死去,她的消费为C2=WL/NL2*YL .而据题意, NL1 NL2, 显然就有C1 C2 ,即你比邻居少消费。 6、解答: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总是追求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人们会在一生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社会保障系统等因素回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当一个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有更多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就回增加,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增大。 7、解答;(1)由于该人想要在其一生中平稳的消费,所以其一生的收入应等于各个时期的均匀消费之和。其收入为30 + 60 + 90 = 180万美元.消费则分为四个时期,由于不受预算约束,则每期消费为180 / 4 = 45万美元.将其与各期对照得; 第一期: 负储蓄15万美元 ; 第二期: 储蓄15万美元; 第三期: 储蓄90 45 =45万美元 第四期: 负储蓄45万美元(2)当没有受到流动性约束时,平稳消费水平为每期45万美元,比第一期收入要大.现在假设该人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