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3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81111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3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3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3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3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3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3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3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科普文阅读第1课时知识要点化,方法文学化(复习课)科学家的遗嘱荷兰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赫尔曼约尔哈夫,于1723年逝世。当时,留在他写字台上有一本加封了的书,封面上写着:“唯一深奥的秘诀在于医术。”至于书的内容,因为加封,谁也不知道。在原封不动拍卖时,这本书竟然卖到了两万元金币。人们又羡慕又嫉妒地看着卖主把书捧在自己手里;买主也兴致勃勃地将书启封,迫不及待地将书翻了一遍。这书共有100页,其中99页是空白,只在首页留下了科学家写的一句话:“注意保持头冷脚暖,这样,最知名的大夫也会变成穷光蛋。”这句话应该是世界上关于健康的最昂贵、也最简明扼要的“科普文章”了。(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

2、文字,完成13题。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

3、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解索皴法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

4、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

5、,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

6、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1第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答:_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文中相关论述,如“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等进行分析概括。答案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

7、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这些皴法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不同画法表现了不同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为了更好地表现自然山石,画家不断地丰富、创新,表现新的山水。2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联系全文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答案在内容上,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写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作了铺垫。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3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答:_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

8、具有开放性,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进行回答。要分析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的主客观原因,不能盲目下定论。说明理由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答案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精彩PPT名师讲解)教你思维一、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步骤1速读明旨,标画关键首

9、先采用逐句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即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同时,动笔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2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一篇科普文章,要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科普文章是说明文的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所以学习这类文章,要认真理解科普说明文的个性特点。3在准确解读上下功夫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全面、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如对句子、生动的词语要有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4探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会生命的珍贵和崇高,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

10、度二、把握科普文的文学性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疑问等方法。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方面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3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思维拓展科普文常见题型答题模式常考题型答题模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定位提取整合分析文本的

11、主要表现手法手法内容效果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准确严谨生动形象(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理由(内引外联,总分总)考点一科普文的语言先做后讲(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蟋蟀之话夏丏尊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

12、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螽斯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

13、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

14、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注】 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若虫:不完全变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