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岭南戏曲的形成与组织

f****u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07.01KB
约3页
文档ID:108674736
岭南戏曲的形成与组织_第1页
1/3

GDART 综艺时空 3 5 岭南戏曲的形成与组织 ■ 徐燕琳 作为初级戏剧形态的岭南歌舞 音乐历史悠久 ,而本土戏曲形成相 对较晚梅县畲江坳峰出土了新石 器 时代 晚 期 的 鱼埙 商 代 的 马坝 舞蹈纹陶片有歌舞场面西汉刘向 《说苑 》记载了春秋时期 《越人 歌 》广西左江两岸岩画描绘了骆 越人热烈的舞蹈场面 西周铜铙、 东周铜钟 、春秋铜箨于、甬钟等在 马坝、连平、惠来、博罗、佛冈、 潮阳 、新丰 、兴宁等多地发现 汉惠帝时张买 “ 侍游苑池 ,鼓棹 能为越讴” ( 欧大任 《 百越 先贤 志 》)铜鼓文化也深入岭南各个 历史时期 岭南 民间生产生活 中诞生了 大量音乐歌舞 明末屈大均 《 广 东新语 》卷1 2 “ 粤歌 ”说 : “ 粤 俗 好 歌 凡 有 吉庆 ,必 唱 歌 以 为欢 乐 民间 的歌 舞活 动 主 要 为 自发 除 日常生 活 外 ,生 产 中也不少 渔歌 、山歌 、粤讴 、 潮 州歌谣等 ,许多可 以由演唱者 独唱 、自娱 自乐 ,也有很多可以 对 唱 ,甚 至 由于 人数 众 多 ,形 成 了一 定 的组 织规 模 如唐 刘 禹 锡 《插 田歌 》有 “ 农 妇 白纶 裙 ,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 咛如竹枝但闻怨响声,不辨俚语 词 时时一大笑 ,此必相嘲嗤 ” 句 ,描绘粤北连州农民边劳动边唱 歌的情景,大约是由男队和女队对 唱斗歌明嘉靖 《 广东通志初稿 》 卷 1 8 载 : “ 农庄 女子 荡 恣者 相 呼 日绾髻 ,每耕种时斗歌为乐 ,番 禺、顺德、新会、清远最盛”,说 明当时珠三角也有此俗又记潮州 畲歌, “ 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 计 ,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 ,鼓声 一 通 ,群歌兢作,弥日不绝这 可更加热闹,还有鼓声伴奏助威 宗教祭祀可称戏 曲最早的源 头 与岭南古代巫舞 、傩舞有一 定的渊源关系的师公舞,又称师公 戏 ,有学者认为与宋代已闻名京师 的 “ 桂林傩”有关 ,至今在广西壮 族 地区流传 ,经 常承担天旱求雨 、 丰收酬神、驱鬼逐疫等职责 此外 尚有大型的地方性的祭祀歌舞 ,如 湛江的傩舞 “ 考兵”,潮汕一带的 英歌 ,俱 为有组织的 、全 民参与的 祭祀活动 ,亦有扮饰 、故事和表 演,称之原始戏曲甚至傩戏亦无不 可 这些活动 ,如果关系公益,往 往由村社组织 ,如民国 《阳江县 志》描绘 : “ 六月 ,村落中各建小 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日 ‘ 跳禾 楼’,用以祈年。

但这些民间歌 舞中,除了由客家山歌发展而成的 客家山歌剧,由 “ 姑娘歌”发展成 的雷剧 ,由师公舞发展成的师公戏 等少数之外 ( 而且它们同样形成于 晚清以后且往往受到外来剧种的影 响 ),基本上本土歌舞音乐都没有 发展形成成熟的戏曲形式也就是 说 ,包括今天我们引以为豪的广东 粤剧 、潮剧 、汉剧三大剧种 ,尽 管 它们吸收了不少本土民间文艺的因 素,但它们的确都是外来剧种的本 地化和本地化发展 岭南戏 曲之所 以相对晚熟 ,究 其原因 ,与岭南文化的历程有关 首先 ,岭南戏曲在明清以前一 直缺乏文入的参与 如果我们观察 元杂剧及宋元南戏的发展情况 ,就 会发现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有 一 定组织规模的戏曲,并不断向前 推 进 ,很重要 的一 个原因 ,就是 它 们除了本地丰厚的民间文艺积淀之 外 ,都有大量的文人参与,或者书 会 才人 ,或者落拓 浪子 到了 明代 以后 ,随着官方对戏曲的重视和文 人参与蔚为风气,创作队伍就更加 强大:有王公贵胄如朱有墩 ,有博 学善思如汤显祖,有高门遗民如孔 尚任 ,有 清客专家如李 渔 正因如 此 ,方可逐步成长为王国维 《 宋元 戏曲史 》所言的、能够 “ 成一定之 体段 ( 如折、宫调 、曲等 )、 “ 由 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 ”、 “ 合动 作、言语 、歌唱三者而成”的 “ 真 戏剧 ”并不 断向前发展 ,精品辈 出,而没有一直徘徊在民间歌舞音 乐说唱的状态之中 。

岭南虽然在唐 、宋时已经出现 了张 九龄 、崔与之这样 的大家 ,但 士子 云起 、真正走上 中国历史文化 舞 台是在明代 按 照曾大兴先生据 谭正璧 《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进行 的统 计 ,广东的文学 家出现较晚 隋唐五代时期 ,录得广东文学家为 4 人 ,宋代5 人 ,元代 2 人 ,都非常 之少 ;明清 以后文 化勃兴 ,明代计 有文 学家3 7 人 ,清 代6 6 人 而广 西比广东更少 ,据该辞典记载的文 学家统计,除了清代1 2 人外 ,其 余每个朝代或历史阶段均不超过3 人 这种情况 ,相较中原 、江南地 区各个历史 阶段文学家人数动辄数 十 、数百 的人文鼎盛 ,差距是 很明 显的文学家的总体数量偏少 ,有 能力和兴趣 参与戏曲活动 的文 人更 少 ,因此 ,明代之前 ,岭南 不可能 产生有文 人参与 、具有一 定规模体 制的本土戏曲 第二个原因与岭南的移民文化 有关 岭南 自古以来就是移 民地 , 大量移 民将家乡文化带到 荒僻 的岭 南 ,其中包括当时 已经发 展比较成 熟 的戏曲 ,令岭南得 以汇聚各地戏 曲文化由于广州、佛山、韶关、 潮州、梅州等城市发展较快,有的 还是 区域性或全国性经济文化 中 心 ,商贾云集 ,各地戏班 也纷纷前 来 ,一些观众喜爱 的戏班和剧种就 It l~ J : L , 下了根。

为了更迎合观众 ,外 来戏班开始吸 收本地文艺形式 、采 用本地方言俗语 ,开始了本土化历 程,进而形成了本地戏曲 以潮剧 而论 ,据 吴国钦 、林淳 钧先生研究,潮剧的母体是宋元南 戏 ,潮剧是南戏与潮汕本土艺术结 合 而 生 成 两 宋 时期 ,介 于 浙 江 3 6 GDART 综艺时空 和广东之 间的福 建无论从政治 、经 济、文化诸方面来说地位都十分重 要 ,经济文化 非常发达 ,成 为宋元 南戏传入 的中转站 “ 宋元南 戏下 来到潮汕 ,首先在说白方面运用潮 州方言 ,这在明本潮州戏文 《 刘希 必金钗记 》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然 后在唱腔上逐渐将潮泉腔转化为潮 腔潮调 ,因为方言和 唱腔 ,是构成 地方戏 曲剧种最本色 的元 素 南戏 在潮汕本土化 、潮州化 ,就必须用潮 汕方言与潮州音乐给予改造,在这个 过程中,它又吸收姐妹艺术的长处, 吸收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段 ,如对潮 州 民歌与潮州歌册的吸纳 ,对英歌舞 与纸影戏B g ~ F U 用,使之不断丰富 、变 革、完善,南戏就这样逐渐衍化成潮 剧,立足于潮汕的土地上,成为粤东 一 颗耀眼的艺术明珠 岭南本地 戏曲形成迟 缓的第 三 个原因 ,是 明代 开始兴起 的本 土知 识分子并没有立即投入本地文艺创 作 ,这一工作是到清代才开始进 行 。

这或许 因为岭南人士多属移 民 或移 民后代 ,对北方文化 ( 当时也 属于传统、正统、主流文化 )比较 认 同 ,还有 部分原因是 因为岭南文 化本身的集合成型和自我发现较 晚 从广府的情况看 ,从明嘉靖时 开始 ,外 省戏班和声腔 已经大量进 入广州 ,包 括弋B E I B ~ _ 、昆腔 、秦腔 等都流行于广州、佛山、南海、新 会等许多地方,徐渭 《 南词叙录》 就描述 说 : “ 今 唱家称 弋阳腔 ,则 出于江 西 ,两京 、湖 南 、闽 、广用 之 根据 《 广东通志》、 《 快雪 堂集》等文献记载,虽然当时广州 的戏班既有 “ 闽姬”、 “ 江浙戏 子”、 “ 吴徽州班”等外来戏班, 又有 “ 越女 ” 、土戏等本地班 ,但 上层 社会 、士大夫阶层对 昆曲最为 喜爱,甚至加入传奇创作队伍番 禺才 子韩 上 桂2 7岁再 试不 第 ,移 居 广州 城 北 ,放意 诗 酒 ,填 词度 曲,以后数年间创作了 《 凌云记 》 传奇等作品 虽然他“ 晚年好填南 词 ,酒间曼声长歌 ,多操粤音 ” , 但对本土戏曲创作并无贡献 博罗 府张萱家蓄有姬人,能以 《 太和正 音谱 》唱昆曲 ,张萱特为之刊 刻 , 名之 《 北雅 》。

张萱还撰有 《 苏子 瞻春梦记 》杂剧 ,居家时也常以昆 曲 自娱 有明一代 ,目前材料所 见 ,竟无一人进行本土戏曲创作 当B ,d - B ~ 本地 班也主要在 民间演 出, 一 直到 清代都不能登所谓“ 大雅之 堂 ”由于戏 曲文学性的客观存 在 ,文人或半文人 的创作 、润饰对 于 戏曲形成发展 虽然 不是决定性 因 素 ,但显然必不可 少 缺乏文 人参 与 的戏 曲活动只 能止步于 民间文艺 阶段 ,其传播 普及也受到很大影 响,一般局限于民间社会甚至底层 社 会 学界对粤 剧形 成时间的 判断 始 终不能统一 ,其实也与早期成型 戏曲文本的缺乏有关 正因如此 ,在本地 剧种形 成之 前甚至 同时 ,岭南戏 曲演 出内容可 谓多种多样 、五花八门:有南戏, 有 昆腔 弋阳腔 ,后来有京 昆汉 ,也 有湘桂 闽赣 ,以及采茶花鼓 木偶纸 影种种 ,丰 富异常 民间演出主要 是宗族演剧和祭祀演剧 在传统农 业社会 ,戏曲演出一般与农业生产 农 民生 活相关 ,多于 时令 举行 ,一 般由村社、宗族组织 ,以祈丰年、 驱 邪迎祥为主 例如地方志记载 的 农庆民俗 :正月,清光绪 《 惠州府 志》卷45《杂识 · 风俗 - 迎春 》 载 : “ 先 日,各里社 扮戏剧鼓吹 , 导土牛随 官迎于 东郊 ,观者塞途 。

乡落 不 知 干 支之 义 ,视 牛 色 辨 雨 肠 ,以麻 豆 、赤 米掷 牛 ,云 散 瘟 疫 二月春社 ,清乾隆 《南澳 志 》卷1 0: “ 二月二日,各街社 里逐户敛钱 ,宰牲 演戏 ,赛 当境 土 神,名日春祈福六月六 日,宣 统 《东莞县志 》卷9 载 : “ 集同里 者祀土神 ,以祈丰年命巫7 i~ D -~ , 钲 鼓 ,各 入家禳祀 明代以后 ,伴随商品经济的发 展 ,商 人群体 愈来愈多 地参与戏 曲 活动 ,成 为积极的参与 者和 有力的 组织者 ,戏曲活动开始与正在形成 的商业社会联系在一起 地方宗教祭祀 、庙会醮会是市 镇戏 曲活动的重要形式 商人参与 各种地方性的庙会醮会 、祭祀活 动 ,一般是因为他们自身虔诚的信 仰和特殊的需要 ,也因为其经济能 力和地方影响华光五显神也称为 财神 ,每年九 月二 十八 日神诞 ,梅 县的华光五显宫照例举行道场活 动 ,尤以商会所在地老宫内为活动 中心 当 日在树湖坪开始演戏庆 祝 ,时间十天至两 个月 ,各年不 等 ,是 l B ~ ,J - 当地影 响最大的庙会 梁伯聪 《 梅县风土二百咏》有云: “ 三宫五显神逢诞,九月终秋戏演 棚。

商藉攫财民快睹 ,一年盛会树 湖 坪 ” ,说 的 就 是 河唇 树 湖 坪 演 剧 ,雇来潮郡外江剧双班赛技,热 闹非凡 ,商人藉此繁荣市面,赌徒 藉此招徕远客,场中蓬搭番摊馆如 市肆演剧的准备需要周详 ,商会 成为众望所归的组织者 会前两个 月,由商会派人下潮州与梨园公所 洽订戏班来梅为庙会演出在树湖 坪搭好戏台、看台、赌摊 、茶馆、 GDART 综艺时空 3 7 食品摊、神坛等 庙会的第一天即 九月二十八 ,各商号代表 ( 每店一 人 )到老庙参加集会,对财神行大 礼,隆重祭神祝福 ,然后八音班吹 吹打打伴送财神行像到树湖坪 ,在 戏台正对面的 临时神坛安座 ,安 座 后举行开幕式演戏 ,仅演 《打八 仙 》,以示庆祝 各商号代表聚 餐,当天下午开始正式演戏 打醮 结束后亦演剧,称 “ 压醮尾”在 这些公益性的戏曲活动中,商人作 为组织者 ,也 并非无所得 :社会地 位、地方影响、友谊、赞誉、 “ 面 子”、心理满足 ,以及现实的商机 和人流、信息流 另外 一种组织 方式是 明清以后 出现的会馆演剧清道光 《 佛山忠 义乡志 》卷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