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题高二语文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74321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试题高二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试题高二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试题高二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试题高二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试题高二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试题高二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试题高二语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4)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编纂(cun)舟楫(j)解剖(pu)粗鄙(b)B埋(mn)怨辟(p)路琐(su)碎 上溯(shu)C显赫(h)宫阙(qu)禅(shn)让啮噬(sh)D谄(xian)媚恬(tin)退轩冕(min)卓(zhu)著2下列各组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贬黜 数见不鲜 蒸蒸日上 实致名归B蓬篙 降格以求 奋世嫉俗 吹毛求疵C蜉蝣 磬竹难书 夸大其辞 心悦臣服D国萃 高风亮节 直接了当

2、 根深蒂固3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精神文明的高超。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因为历史需要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完成。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A审查 树立 姻缘B审查 竖立 因缘C审察 树立 因缘D审察 竖立 姻缘4将句中画线的俗语换为成语,改换得不恰当的一句是( )A学习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换为“一曝十寒”)B同志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以诚相待。如果只想坑害别人,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换为“咎由自取”)C老师多次教育

3、他,而他总把话当作耳边风。(换为“不问不闻”)D即使明天退伍,我们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为“得过且过”)5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A学完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之后,大家在思考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B他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现在有新解,姑置勿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C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D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时,是可以称为清高的,后来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丞相,在后人心目中近乎完人,却无人说他清高。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

4、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人的观念真正转变。B有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如此?写秋颂秋的文字同样也不少。C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广泛,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影响。D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已算万幸。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

5、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

6、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

7、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7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8、。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8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9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与

9、借景抒情相结合B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景中情和情中景情不虚情,景非滞景C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互生D景中情和情中景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10、,完成1114题。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

11、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12、(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傥:假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 兵:士兵B扶而去之去:离开C及至,西伯卒 卒:去世D是邪非邪是:代词,指天道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饿死于首阳山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B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C亦各从其志也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D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13、,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太公曰:“此义人也。”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ABC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第卷(共108分)四、(18分)15翻译文中画线语句(8分)(1)以

14、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4分)译文:(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4分)译文:16默写(4分) (1),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4)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诗后问题(6分)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