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案例汇编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74208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74 大小: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案例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案例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案例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案例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案例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案例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案例汇编(1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 财政基础理论第一章 导论案例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而研究

2、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些现象和事物。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体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思考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案例2: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1986年,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约翰贝勒博士说,美国正在抗癌的战斗中遭受失败,“对癌症的治疗工作没多大起色”。但是,美国癌症学会的L.加菲考博士回答道:“毫无 疑问,总体死亡率上升的原因是肺癌所致。如果不考虑肺癌?死亡率就不是上升了8%,而是下降了13%。”参考资料:美国抗癌失败录,载纽约时报,1986年5

3、月8日。简要分析:这一简单的事例反映了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可能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显然,前者是立足于规范性概括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后者则立足于实证性研究而更准确地说明了问题的真实结果。这一事例如果借鉴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概括经济学家的双重任务:一是解释经济如何运行实证经济学;二是判断经济运行是否产生良好效果规范经济学。原则上,一方面,实证分析不要求进行价值判断,因为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另方面,规范经济学则需要制定伦理标准,因为如果没有伦理标准,就无法判断何者为“好”。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有助于说明那些可能影响某种特定经济行为的因素。然而,只有理论往往无法说明任何具体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就需要

4、通过经验研究(实证研究)来测定政府政策的变动对行为的影响。思考题:试将力图确定抗癌效果的研究者碰到的问题和力图确定经济政策影响的经济学者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第二章 经济形态与政府案例1: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何清涟中国当前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关键一环是国家作用与政府行为,只要制造租金的各种社会条件没有改变,政府继续作为投资主体起主导作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金融条件就无法形成,各种反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就会继续存在。一、经济现象反市场规律1 市场需求不旺与最终消费率下降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消退以后,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

5、何刺激消费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主题。积压物资的日益增多,成了企业三角债清偿难的一大主因。早在1996年底,中国的积压物资价值已达5000多亿元,有人分析,今年第二季度的库存商品有所减少,但分析者显然忽视了一个因素:目前的库存下降与企业开工率下降二者密切相关,到1998年,我国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达21.3% ,停产状态的企业达0.9%,比1997年的状况还要严重。商品库存增加的同时,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额占GDP 的比重)1981年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基本以平均每年0.6 个百分点的幅度下降,已由1981年的67.5%降至1997年58.8% ,大大低于70% 的国际平均水平;居民消费率由53.1

6、% 下降至47.5% ,比起60% 的国际水平也明显偏低。目前最终消费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对于一个只能以内需为主的国家,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将成为再生产正常循环的严重障碍。消费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据权威部门透露,1998年已是自1994以来连续第四年下降,消费需求对GDP 的贡献率估计接近40% ,较1997年下降了15.5% 个百分点。消费偏淡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攀升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210.6 亿元,1997年则升至46279.8 亿元。与此相关的城市居民储蓄余额,19841988年平均增加582 亿元,198

7、91993年平均增加3800亿元,19941998年则高达7700亿元。今年3 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7814.7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储蓄存款持续高增长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失调、商品需求不旺、失业现象严重、居民预期收入危机感增强等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从存款结构看,在当前的57814.7 亿储蓄存款中,有1 万多亿为公款私存、灰色收入或黑色收入,60% 左右为定期存款。在国家逐渐推行存款实名制和不断加大金融监管的情况下,预期1 2 年内,20% 左右的公款私存部分将较快地从储蓄存款中剥离出去。另有39% 的存款为目的性存款,到期后将提作他用。较乐观的分析认为,这些因

8、素都有利于银行储蓄业务发展,一旦这些因素得以消除与缓解,银行储蓄业务必然受到震荡性的萎缩冲击。也就是说,存款不会总是这样持续攀升。3庞大的生产能力过剩在最终消费率下降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攀升之间,二者一直被看作是此消彼长的简单因果关系。在储蓄率上升的同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一直上升。如果从各类商品的需求弹性来看,消费不畅并非百姓持币观望,而是社会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支撑着社会庞大无效供给的是我国某些行业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840 美元,与发达国家相差达40多倍;按人均个人收入来计算,差距更大。据调查,在农村,彩电、洗衣机、电冰箱这三大件还有80% 的空白,除缺电少水、没有

9、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原因外,占人口主体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不强是最根本的原因。由此可见,目前这种“过剩”根本不是需求不旺引起的商品过剩,而是投资误导与其他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巨大产能过剩所导致的商品过剩,是在中国还存在数千万贫困人口尚未温饱的基础上形成的低水平“商品过剩”。我国目前庞大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90年代产业结构再呈趋同态势的结果。一些经济学家早就就此问题发出警告,国家每年也颁布了投资已达饱和的行业名单。但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具有资源配置功能,且每年以经济增长指标为考核官员业绩的主要方面,再加上地方、部门与个人的利益驱动,这一警告基本上没能对地方政府“拍脑袋”决定投资方案的行为模式起到阻遏

10、作用。中国的错误似乎总要重复出现两次以上。80年代中期,我国的彩电大战、冰箱大战就是因为各地产业结构严重呈趋同态势而引起,到了“八五”时期,各地投资热点又惊人相似:广东沿海等地受香港产业转移以及珠江三角洲出口导向战略等因素影响,加之利益驱动与信贷、财务等约束机制不完善,珠江三角洲内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到目前这一趋势在珠江和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曼延,并迅速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现在许多非农产业的生产能力都严重过剩。从上表列出的13个行业的生产能力来看,利用率最低的是高速公路,只有12%;最高的是房地产业,其利用率也只有67.9%.而上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行业,不少是各地支柱产业同构所造成的。在零售

11、商品额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生产能力严重闲置的情况,说明我国的投资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可以说,造成中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误导,资源配置不当,而投资误导的主角是地方政府。一方面,地方政府一直利用其对资金的影响与控制,追求投资的最大化,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就出现了几个地方政府同时作出相同的投资决策,不止一次造成某些“热门”产业的出现,结果是用不着多久,热门产业变成了“夕阳产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外方直接投资,最常见的办法是给投资者以补贴,使得他们能在与原有企业的竞争中胜出。过去5 年中,中国利用的外资达1860亿美元,其中相当比例是投资在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产

12、业中,如汽车、石化以及零售业。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局面说明我国的企业投资体制与改革前相比,还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前的投资体制下,企业受到是资源约束,即投资所需要的资金约束,也就是说,负责投资的官员们认为什么领域需要投资,资金就投往何方。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本来应该是让企业的投资受到需求约束,即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上述情况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作为投资主体时的利益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造成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4 反市场规律的悖论:商品过剩与消费者主动选择权的缺失我国的商品过剩是在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率普遍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基础上的过剩。按照一般常规,在过剩状态下,

13、买方会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地位,生产领域中会逐渐优胜劣汰,流通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会不断强化。但我国的市场形态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买方有主动选择权的格局,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商品过剩状态的买方地位完全不同。在目前的市场形态下,消费者主权缺失。在商品过剩的状态下发生这种情况,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二、财政启动为何难以奏效从1998年开始,震动全国的豆腐渣工程不断出现,甚至三峡工程也出现严重问题,希望小学最后也成了豆腐渣工程。近几年全国每年因建筑工程倒塌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在1000亿元左右。目前,仍有20% 的工程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检查机关近几年查处的10多万件贿赂案件

14、,涉及建筑业的竟占63%.对比两个1000亿元,“豆腐渣工程”刚好抵消了中央国家1998年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投入。据披露,1995年以后竣工和1996年在建的50万元以上的2514万个工程项目中,约40% 的项目处于失控状态,或不进行公开的投标而搞“地下交易”或“暗箱操作”,于是就出现了“大楼盖起来,干部倒下去”的怪现象。上述情况说明为什么近两年加大财政投入启动经济却启而不动。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不能只看财政资金投入的总额达到多少,必须要追索它的流向和流程。在吏治腐败的情况下,强化政府财政措施就意味着形成巨大租金,产生不经济的寻租活动。财政资金往往会通过政府各级部门流向寻租者,如目前相当普

15、遍的工程层层转包现象即是明显例子。财政投入流失的另一渠道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截留。如1998年对国有粮食部门进行审计,发现和查处严重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等违反财经法规案件1181起。过去六年来,我国粮食收购款在总生了2140亿元的大窟窿,其中800 多亿元挤占挪用,其余皆为亏损挂帐。由于寻租人与参与截留财政款分肥者均是高收入群体,对住房及一般生活消费品的需求早已满足,部分“成功者”甚至早已达到“小车一部,房子两所,老婆一正一副”的生活消费水平,因此这部分资金一般都转化为银行存款或进入证券市场,难以转化为消费需求。寻租及截留的款项到底占财政投入多少?无法估量,据估计,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及各种政府拨款,

16、约有40% 左右在使用过程中流失到个人口袋里。换言之,上述事实只证明了一点:在政府未能形成防范寻租行为的有效机制时,加大财政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只是使财富流向政治力量强的阶层手中。三、倾斜的市场供给今年自5 月份,政府以公开托市的手法介入股市,并于6 月发表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公开动员全国居民参加炒股,亦即动员人民参加一种公开的、合法的大规模赌博,同时配合以6 月10日的降息。股市在政策的主导下飚升,通过纸币进行财富重新分配又开始新的一轮。政府的目的显然是要将钱赶到“市场”去消费,一些经济评论与传媒的标题已到如此程度:花钱就是爱国。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并未能将股市的繁荣维持多久,因为启动股市以后,这种经济泡沫必须通过多层次的投机才能获得虚拟升值,而多层次的投机又必须靠不断增大货币投入才能维持。与此同时,居民存款也未出现大规模的下降,这意味着“赶钱”的措施收效甚微。这就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