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73815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留侯论苏轼(10371101),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写诗“讪谤朝廷”罪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遇赦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留侯,指张良,字子房。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

2、,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后封为“留侯”。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

3、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1读准字音(1)圯上之老人(y)(2)卒然临之而不惊(c)(3)刀锯鼎镬(hu)(4)虽有贲、育(bn)(5)倨傲(j)(6)鲜腆(xintin)(7)肉袒(t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2)匹夫见辱:被(3)

4、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鲜,少;腆,厚;折,使受摧折(4)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平时早有的交情(5)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微(2)过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古义:值得爱护。今义:令人喜爱。(2)其君能下人古义:在别人面前放低自己。今义:旧时指仆人,也叫底下人;指儿女或子孙等晚辈。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名词用作动词,屈尊,降低身份(2)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发怒(3)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使动用法,使惊恐(4)油然而不怪者:意动用法,以为怪(5)当

5、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被动句(2)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被动句(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介词结构后置句(4)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留侯论围绕一个“忍”字,由一般到特殊,层层推进,逐步深化。1本文重点论述了张良因“忍”而成事,那么文题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呢?答:答案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传说引发的思考,而作者所重点引用的事例也是张良的事例。“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2本文共写

6、了张良哪几件事?请概括,并说明这些事有何内在联系。答:答案写了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这三件事都围绕一个“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3本文论的是张良,为什么又写到了荆轲、聂政等人?答:答案写这些人是为了衬托张良。写荆轲、聂政是反衬,表现张良当初的鲁莽;写郑伯和勾践是正衬,体现张良之“能忍”;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能忍;写高祖又是正衬。4作者在论述时重点强调了“忍”对成功的意义,“忍小忿而就大谋”,刘邦、项羽最后一成一败也是因“忍”与“不忍”。那是不是可以说只要能“忍”就一定能成功呢?答:答案“忍”与“不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忍则忍,不

7、当忍就要奋起反击。假如问题涉及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假如敌寇的铁蹄踏上自己的国土,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一味地退让,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当忍之时自当谦忍退让;不当忍时,自当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试赏析第3段中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答:答案在比较抽象的议论文中,加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是使议论文生动具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技法。文中比喻不多,一个是当作者写到子房“逞于一击之间”而被搜捕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头发丝都不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在这紧急的气氛中,作者不能再使文章继续发展,于是采用了另一个比喻,加以穿插,使气氛缓和下来,“千金之子

8、,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在这个比喻旁边,汪武曹的夹批是“著此譬喻,是急脉缓受法”,指出了这个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这种笔法,是“急脉缓受”。忍小忿而就大谋读留侯论有感“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刘邦在战胜时对他的部下说的。如果刘邦没有张良,那么历史必将改写。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张良教了他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忍。“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子房从圯上之老人那儿学到了一个字:忍。唯有

9、无情地挫伤年轻气盛刚强暴躁的脾气,才能学会忍;唯有忍,才能成就大事。后来,张良成为刘邦的谋臣,他尽心地教刘邦“忍”。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的挑衅,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在划分楚河汉界之时,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提出的无理要求,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接受了汉朝的边界;在所有诸侯之前,他第一个冲入咸阳城,但他没有称王,因为他忍了,因为他想到了张良一次又一次告诫他的话,因为他想“就大谋”张良的“忍”无异于给楚人项羽以致命一击。在以昂扬的精神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我沉默了。张良在“其间不能容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忍下来,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啊。“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0、!”子房啊子房,为何你的忍能让太史公如此动容?恐怕是因为太史公与你的境遇十分相像吧!太史公因李陵之乱而受宫刑,是需要多大程度的忍耐啊。“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他没有后悔,依然用坚强的意志忍了下来,直至“见文采于后世”。如若不是太史公的忍,那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将永远无法被世人传唱。能忍便能成就大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别人说我怎么怎么矮时,我会一笑了之;当别人说我怎么怎么胖时,我总是一笑了之;当别人对我指指点点时,我都会一笑了之,因为我为子房和太史公而感动,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想要成就大事必须要忍!面对困境,我们能临危不惧、以一当十,这便是忍;面对压力,我们

11、能忍辱负重、精益求精,这便是忍;面对挑衅,我们能一笑了之、轻松化解,这便是忍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复了国;胯下之辱后,韩信领了兵;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找到了辅佐他的人忍小忿之后,千百仁人志士成就了“大谋”!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能让我们奋发向上的能力,一种使我们“就大谋”的能力。忍与不忍,只在你的一念之间。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匹夫见辱慈父见背而世不察,以为鬼物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不同,不同D相同,相同答案B解析见:表被动,表示对自己怎样。以为:认为。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12、是()例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A以为鬼物,亦已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且尔言过矣D由也好勇过我答案D解析D项“超过”,A、C项“错误”,B项“责备”。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B慈父见背C是以见放D臣诚恐见欺于王答案B解析B项是宾语前置句。A、C、D三项都是被动句。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此其所以为子房欤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B而项籍之所以败者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案A解析A项表凭借。B、C、D三项与例句表原因。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3、)A此其所挟持者甚大B其君能下人C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D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答案C解析A项古义:抱负。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B项古义:屈居人下。今义:旧时指仆人,也叫底下人;指儿女或子孙等晚辈。D项古义:然而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6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B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答案B解析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A、C、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二、课

14、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