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3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866568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论文题目: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学生姓名: 史辉(独立作者) 学 院: 经济学院 联系方式: 13028109983 邮 箱: 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内容摘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东、中、西地区之间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实力以及

2、技术水平等差别很大,发展低碳经济所具备和面临的基础和条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而同处西部的各省市可能具有某些“同质”的因素;新时期,在既定的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之内,立足于西部地区具体情况,探讨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现机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 目标; 重点; 机制 一、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化工产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 20 世纪就完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

3、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人口众多,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目标指导下我们有必要把西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划分为短期、中长期目标,分阶段予以实现。(一)整体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

4、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9 年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承诺到 2020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比 2005 年降低 40%60% ,单位GDP 的 CO2 排放降低 50%左右,到 2050 年,中国能源结构要使清洁能源比重达到 50%以上,2050 年能源消费总量为 50-55 亿吨标准煤。国家整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西部地区的支持,因此西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在国家总体目标的统筹下,走出一条有西部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二)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1、发挥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低阻碍优势,缩小与东

5、中部地区经济差距与东中地区比较,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就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薄弱,总量小,少有甚至没有转变和改造的负担,“锁定”成本低,省去了转变和改造的相应成本。同时传统工业的利益相关者少,改造转变传统工业增加成本而一时利益受损者就少,发展低碳产业人为的阻力就小,行动快。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的发展,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这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比较典型的是四川广元市,其在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几近废墟。他们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变地震灾害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机遇,走上了发展低

6、碳经济的道路。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 60% 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在西部地区,45 种主要矿产资源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接近全国的一半;西部能源资源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比重也接近 57% ,水、煤、油、气四者兼备;,可开发量占全国的 81%以上; 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 67%; 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 66%。由于这种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与经济基础的制约,目前西部地区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而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一线,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较高且西部地区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7、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导致单位经济产出会带来相对较多的 排放量。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资源方面首先体现在其价格机制的健全,使得资源的价格能真实反应各类资源的稀缺性、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对于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西部地区这将有助于加快改善西部地区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最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三)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根据“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对各省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2 排放下降指标的要求(表 1) ,由于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人口数量和适宜居住的土地面积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低于东部地区,这种差异性需要在设定

8、碳排放指标时予以充分考虑,其体现在西部地区 12 省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下降指标总体低于东中部地区。以此为约束,西部地区在十二五时期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要能达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平均下降 10左右。表 1“十二五”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地区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备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北京 18 17天津 19 18河北 18 17山西 17 16内蒙古 16 15辽宁 18 17吉林 17 16黑龙江 16 16上海 19 18江苏 19 18浙江 19 18安徽 17 16福建 17.5 16江西 17 16山东 18 17

9、河南 17 16湖北 17 16湖南 17 16广东 19.5 18广西 16 15海南 11 10重庆 17 16四川 17.5 16贵州 16 15云南 16.5 15西藏 10 10陕西 17 16甘肃 16 15青海 10 10宁夏 16 15新疆 11 10二、新时期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重点通过数据分析西部地区 19952009 年间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以及碳排放强度和西部各省区碳排放情况分析,结合西部地区具体区情来探讨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特征与缺陷,从而确定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9962010 年)和中国统计年鉴( 1

10、9962010 年) 以及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9492008 年) ,包括西部 12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数据中未包含西藏自治区,重庆在成为直辖市之前的数据是根据四川省重庆市相关数据估算而来的。行业划分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划分的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为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依次为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在计算中将能源消耗量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标煤折算系数分别为 0 714 3 kg 标准煤/kg、1428 6 kg 标准煤/kg、1 330 0 kg 标准煤 / m3( 摘自中国能源年鉴,2010 年) ,GDP 按

11、1995 年不变价计算。1 2 碳排放量的估算法西部碳排放量采用公式( 1) 进行估算:Et= imiii( 1)式中:Ett 时期的碳排放量,吨; mi 第 i 种一次能源消费实物量( 其中,i 分别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单位分别为万吨、万吨和亿 m3) ; i 第 i 种一次能源标煤折算系数; i 第 i 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收集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并进行比较计算,最终取平均值确定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 ( 表 2) 。 表 2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数据来源 煤炭排放系数 石油排放系数 天然气排放系数DOE / EIA 0 702 0 0 478 0 0 389

12、 0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756 0 0 586 0 0 449 0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 0726 0 0 583 0 0 409 0国家环保局温室气体控制项目 0748 0 0 583 0 0 444 0平均值 0735 9 0 562 5 0 426 9(二)西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析1、西部各省区碳排放量分析表 3 20002009 年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量 亿 t年份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2000 0.321 0.122 0.174 0.287 0.274 0.156 0.191 0.202 0.035 0.062 0.241200

13、1 0.340 0.120 0.159 0.285 0.263 0.171 0.221 0.206 0.042 0.057 0.2502002 0.371 0.118 0.176 0.331 0.276 0.184 0.246 0.224 0.044 0.065 0.2632003 0.449 0.144 0.155 0.430 0.360 0.237 0.288 0.255 0.049 0.178 0.2862004 0.612 0.184 0.170 0.485 0.423 0.302 0.365 0.281 0.053 0.162 0.3272005 0.746 0.205 0.196

14、0.472 0.458 0.355 0.428 0.301 0.057 0.188 0.3662006 1.202 0.219 0.270 0.556 0.476 0.396 0.535 0.321 0.073 0.204 0.4162007 1.005 0.259 0.293 0.619 0.506 0.404 0.578 0.357 0.085 0.233 0.4502008 1.202 0.257 0.305 0.649 0.514 0.419 0.641 0.365 0.091 0.246 0.4962009 1.305 0.287 0.332 0.736 0.576 0.470 0.678 0.358 0.089 0.273 0.589净增量 0.984 0.165 0.158 0.449 0.302 0.314 0.487 0.156 0.054 0.211 0.348从表 3 显示情况来看,碳排量最多的是内蒙,其余依次为四川、陕西、贵州、云南、新疆、甘肃、重庆、广西、宁夏,最少的是青海,而内蒙的碳排量是青海的近 13 倍。从 2000 年至 2009 年,在碳排放平均增长率上最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