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童话故事测验 (FTT) 在儿童个性测量中的应用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00101)? 李育辉? 张建新 1? 投射测验的回顾 投射是指个人 把自己的思 想、态 度、愿望、情绪等不自觉地安放到外部 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操作过程,是人类 行为的一种深层动力机制, 常常不为个 体所意识投射测验是用没有固定意义 的测题引起被试的反应, 借以考察其所 投射的人格特征和深层心理机制[1] 1921年出现的罗夏墨迹测验引起了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界的极大兴趣, 并被 广泛应用但是,关于罗夏墨迹测验的 争议也最多, 支持者认为它能够探索人 的深层心理、把握人的整体人格; 批评 者认为它不具备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信度 和效度, 不能有效地预测行为此后, 心理学家们深入地探讨了投射形成的机 制, 关于投射的理论逐渐完善,又出现 了主题统觉测验、语句完成测验、绘画 测验、班达完形测验、逆境对话测验 等在最近二十年, 以TAT 为代表的主 题统觉测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例 如,? 告诉我一个故事测验? [2] ( TE - MAS,Constantino,Malgady和Rogler, 1988), 罗伯特统觉测验 (RAT, Roberts, 1982),家庭统觉测 验 ( FAT,Sotile 等 人, 1991) 等。
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投射测验对于 内隐的行为或潜意识历程特别敏感, 它 能引起许多被试者的广泛而多向的主观 反映, 并使被试察觉不到测验目的[3] 但是, 大部分的投射测验都无法进行客 观评分,也难以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 验, 并且缺少常模本文介绍的 FTT 则 是比较成功的一个 2? 童话故事测验 (FTT) 童话故事测验 (The Fairy Tale Test, FTT) 是由希腊心理学家 C? Coulacoglou 在1992 年编制的研究结果表明[ 4- 5], FTT 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投射测验,它不 仅可以作为一种临床评估技术, 还可以 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工具与以往的大多 数投射测验相比, FTT 在结构、客观评 分方面都有着不少优势这是吸引我们 引进 FTT 的一个重要原因 FTT 的理论基础 FTT 建立在心理动力学和发展心理 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长期以来, 儿童对童话故事的迷恋 一直引起各个领域专家的研究童话故 事包含了普遍的真理, 反映了人们传统 的价值 观,比如爱、友 谊、嫉妒、支 持、暴力、死亡和再生等善与恶的冲 突是绝大部分童话故事的主题Freud (1900) 认为童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心理 最原始的部分。
对童话故事的研究表 明, 童话故事与梦境有相通之处,象梦 境一样,童话世界中使用大量象征符 号, 体现了儿童在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 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焦虑 ( Roheim, 1953)Hans Dieckmann ( 1984)提 出, 童话故事表现出了人们的主要情结, 也 反映了人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典型方 式Kaes ( 1989)指出, 童话故事有三 个功能, 即连接, 转换和中介童话把 主要和次要心理过程连接起来; 它把无 意识中的幻像或潜意识中的冲动转换成 有条不紊的叙述, 使隐含的形式和象征 转变成为有声的欲望; 童话还起到了躯 体与社会环境间的中介作用童话故事 还间接地反映了儿童可能采取的防御方 式 (Cramer, 1992) [ 6] 临床研究表明,童话故事可以作为 一种投射工具使用[7,8]Ekstein (1983) 把童话故事作为一种对精神分裂症儿童 行为训练的工具, 发现这样可以建立与 儿童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 使治疗更为 有效Dieckmann ( 1986)发现病人采取 ? 积极想象? 方法所讲述的故事揭示了 其内心世界与固定经验、强与弱之间的 深刻联系, 他认为童话故事可以作为一 种临床的诊断工具。
Terens ( 1976) 对童 话故事和罗夏墨迹测验进行了比较,指 出童话故事可以用于人格评估童话故 事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为儿童提供 了一个连接现实与虚幻的转移空间,在 故事 中儿 童可 以 构建 自己 的内 心 世 界[9,10] 对各国童话故事的研究表明, 不论 文化背景有何不同, 童话故事中都会出 现反映儿童自我与环境危险 ( 如 ?小红 帽?) 、亲子关系 ( 如 ?白雪公主?、?灰 姑娘?) 、强权与弱者关系 ( 如 ?巨人和 他的花园?) 等内容因此, 研究者们 认为, 可以用 ?小红帽?、?白雪公主和 七个小矮人? 和与巨人有关的童话故 事, 进行儿童个性的分析[11]FTT 就是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FTT 的目的 FTT 可用于 7至 12岁儿童, 具有多 种功能: 可帮助治疗者评估儿童的个性 动力系统, 不仅提供儿童个性特质的信 息, 而且提供个性特质间相互关系的信 息由于 FTT 在正常儿童的大样本基础 上进行了标准化, 它还能评估儿童心理 发展变化, 以及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近 来, FTT 还被用到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 身上, 如学习障碍儿童和轻微智力迟钝 者 (Tychey 等, 1993; Carina Coulacoglou, 2001) 。
FTT 的内容和结构 FTT 使用图片作为刺激材料它由 七套 ( 共 21 张) 卡片组成, 包括五个 童话人物 (小红帽、大灰狼、小矮人、 女巫、巨人) 和两个童话场景 ( 小红帽 故事场景和白雪公主的故事场景)测 验中这些人物来自一个或多个童话故 事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并非一目 了然的孩子们通过指认这些方面,而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冲突投射出来 每个童话人物有三张图片, 这样做可以 帮助孩子克服测验开始时的不安开始 672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年? 第 16卷? 第 10期 ?该测验已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希腊编制者签订版权协议, FTT 在国内的修订、印刷、出版、发行均由心理所全权负责 测验时, 儿童可能难以说出童话人物的 思想和感情, 因此会反应平淡等到面 对第三个人物形象时, 他们就会感觉自 在多了,因而也会做出更有意义的反 应另外, 孩子们更喜欢进行选择让 他们只看一张女巫的图片, 并解释说她 有多恶毒, 这可能很困难而让他们在 若干女巫图片中选出一个最坏的女巫, 对他们来说更为容易 在三个相同的人物形象中,有两个 贴近童话书中的插图 ( 如多尔的故事 书) 和电影形象 ( 如迪斯尼影片 ? 白雪 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而第三个人物画 成在童话故事中不太常见的形象。
这样 编排刺激图片的目的在于能够获得更有 意义的刺激或者更为真实的反应两个 童话故事场景均按照情节开始、发展和 结束三步曲画出小红帽和小矮人的图 片是彩色的, 其它图片都是黑白的呈 现每一幅图片后都会进行提问,例如针 对 ? 小红帽? 的三张图片, 向儿童问: ? 每个小红帽都在想些什么?? ? 哪一个是童话故事中的小红帽? 为什么?? ? 如果你是大灰狼,你会选择吃掉 那个小红帽? 为什么?? 这些题目主要是用来评估个性特 征, 如焦虑、抑郁、攻击性等, 并进行 定性分析FTT 共考察 25 个人格变量 ( 见案例), 定性分析则包括那些不能量 化的内容,如防御机制、压抑和替代 等 FTT 的施测及评分原则 ? 施测说明 FTT 的使用者应该具备心理动力理 论和心理测验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熟悉 有关童话故事心理分析研究的文献资 料, 并阅读过大量童话故事使用范围 限于:( 1) 用于儿童诊断评价目的; ( 2) 用于教育和训练学生的目的;(3) 用作研究工具, 同时必须考虑到道德和 保密问题 完成全部七 套卡片约需 45 分钟 对胆小、退缩的孩子需要给予鼓励, 可 能费时长一些另外, 有些孩子做出的 反应太复杂, 时间也可能会超过 1 小 时。
FTT 为个别测验, 一次测验一个儿 童开始之前, 测验者都要了解儿童对 童话故事的熟悉程度受测儿童一定要 熟悉童话故事, 特别是 ?小红帽?、?白 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和含有巨人的童 话故事, 如 ?杰克和豆茎?、?大姆指汤 姆?、?勇敢的小裁缝? 等如果孩子对 上述童话故事不熟悉, 可让其回家先进 行阅读, 过一两个星期再来测验在测 验开始之前, 最好让孩子把故事简单叙 述一遍另外, 测验者应与孩子建立融 洽的关系, 使儿童的反应更加自发而真 实, 以便揭示出无意识的过程测验期 间的儿童行为可能提供出有关特殊问题 的线索, 因而有助于对结果的分析, 非 言语行为也应被当作对测验的反应来解 释因此测验者要对测验期间发生的任 何躯体动作予以注意, 如不能安静地坐 着, 烦躁不安, 姿势和面部表情等 在进行测验时,必须注意提问要符 合儿童的年龄发展阶段的理解力,要确 保儿童完全了解测验者的意思把儿童 的回答完整记录在相应的记录表里以便 分析 ? 记分和解释原则 定量解析: 测验者一定要先把儿童 的回答全部看过一遍后, 再来给各种变 量评分重要的是搞清楚孩子认同哪个 童话人物, 这才能保证评分的正确。
很 多答案内容反映出不止一个人格变量, 就需要在不同的人格变量下记分;在一 个答案中, 如果一个变量被提到不止一 次 (不同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 只需 给一个评分测验者用这种方法逐个进 行评估, 赋予分数原始分数转换成标 准化 T 分数, 以便比较 FTT 测验中的个 性变量, 并纠正量表分布的偏态 定性解析: 定性解析通常要比定量 解析丰富, 因为它能分析那些不能量化 的内容当然, 这种分析含有一定主观 性, 测验者的理论背景和临床经验会对 解析产生影响定性解析还包括对测验 期间被试者行为表现的观察儿童对 FTT 测验的反应可能受到许多外部因素 的影响, 如情绪的波动,新近生活事 件, 以及测验者的个性这些都要求测 验者的仔细观察和丰富经验 下面是一个具体案例的 FTT 分析过 程 Z, 男, 9 岁, 北京中等偏上经济水 平家庭的独生子据 Z 的母亲反映, Z 经常闹情绪, 喜欢顶撞父母;在学校和 同学的关系也不太融洽, 老师说他爱出 风头; 经常撒谎, 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 人独处他在 FTT 中各项变量上的得分 如下: FTT 变量原始分数T 分数 矛盾心理659 ?1 物质欲望11113?7 对卓越感的追求867 ?7 支配攻击255 ?2 财产拥有感490 ?4 报复攻击043 ?0 防御攻击046 ?7 嫉妒攻击361 ?7 A 类攻击行为449 ?7 恐惧攻击546 ?8 口头攻击569 ?4 口腔需求447 ?3 助人欲望045 ?2 归属需求042 ?4 焦虑551 ?4 抑郁040 ?0 情感需求264 ?7 与母亲的关系- 226 ?7 故事内容一致性4345 ?1 自尊154 ?8 重复回答043 ?2 道德042 ?3 被保护的需要042 ?4 性关注355 ?8 怪异回答080 ?0 显然, Z 在 ? 物质欲望?、? 矛盾心 理?、 ? 对卓越感的追求?、 ? 财产拥有 感?、? 支配攻击?、? 嫉妒攻击?、? 口头 攻击?、? 情感需求? 和 ? 怪异回答? 这 几个变量指标上的得分偏高, 而在 ? 与 母亲的关系? 上得分偏低。
分数模式表 明, 该儿童有获得包括金钱、玩具以及 过富裕生活的较强欲望, 同时对于身边 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 喜欢自我表现, 攻击欲较强, 情绪容易反复,有轻微的 自恋心理另外,? 怪异回答? 还反映 出其个性深层的内部冲突和精神病态倾 向 与母亲的关系? 这一变量得分较 低, 揭示出其母子关系不能满足儿童, 亲子之间没有良好的依恋与沟通; 而在 ? 情感需要? 上得分偏高再一次证明了 现实生活中家长爱和情感的付出并不能 67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年? 第16 卷? 第10 期 满足儿童对 Z 在 FTT 进行的定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