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童话中的精灵与现实中的悲悯_读迟子建的_世界上所有的夜晚_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20.66KB
约5页
文档ID:108655449
童话中的精灵与现实中的悲悯_读迟子建的_世界上所有的夜晚__第1页
1/5

一、我期盼与作品达成沟通的默契 面对迟子建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 晚》(载《钟山》2 0 0 5 年第3 期),我在动笔之 前首先选择了“读”而不是“评”在我看来, 一字之差区别不小,“读”是一种亲近的态度, 一种具有私匿性的个人体验,一种试图与作品达 成沟通的心灵默契而“评”呢,则多多少少带 有公事公办的意味,带有大学高堂讲章学术探讨 的气势,带有并非属于个人化的公共经验也 许,作为职业读者,后一点是必需的,文学当然 是知识谱系中的一个系列,批评家的解读,文史 家的论述,必不可少,功不可没但是,在迟子 建“月光的行板”轻响“飞舞的时光”里,在那 个属于遥远北极村的小精灵的夜晚里,我宁愿放 弃“评”而选择“读”,因为担心那些过于技术 化的理论之剑,会无情地钩破迟子建小说所构建 的那个“童话的世界”尽管那并非童话,至少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不是,但我也不知为什 么,总觉得迟子建的笔下有凄美的童话情调,不 由得生出几分不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脑海里 浮想到托尔斯泰老人风雪夜里的出走,屠格涅夫 笔下忍辱求生的羊脂球,川端康成怜惜目光中的 伊豆歌女,张爱玲那执拗个性的苍凉手势为什 么?扪心自问,全因为迟子建笔下“世界上所有 的夜晚”那份动人的感伤与凄凉。

我曾经将近五年的时间完全地离开了文 学,试图在一种放弃中,展开新的人生我的 尝试失败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的岸依然 是文学,命中注定,你往哪里走?重读迟子 建,精灵般跳舞的北极小女子在依旧保留精灵 般神采风韵的同时,显然在笔底多了些伤痛与 磨砺窃以为其因于成熟在中年,此话平俗但 有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透露出依旧的青 童话中的精灵与现实中的悲悯 ——读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江冰 迟子建,著名作家1 9 8 3 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 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 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 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 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清水洗 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 晚》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 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 集》四卷和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第一、第 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 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 M a s t e r p i e c e sR e v i e w 名 作 欣 赏 2 0 0 8 . 0 30 3 0 春,但并非青涩,并非蓓蕾,而是雨打芭蕉的 泪珠、塘中傲立的莲花。

莲花的纯洁与世界的 洞察,赤子的情怀与人生的沧桑近乎完美地融 为一体走过五年的坎,我在《世界上所有的 夜晚》面前有一种惭愧,因为迟子建的赤诚照 出了我的失落 乌塘连下的雨都是黑的,当然不是童话的 场景,在作品所提供的现实环境中,我们可以 轻易地找出许多社会批判的命题,并迅速地勾 勒出中国上世纪末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某一个混 乱不堪的生活片断,并由此进入一个大义凛然 的解读过程但是,当我们放弃“评”而选择 “读”的话,则会在这部中篇作品中读到更多 的东西那么,是什么让我心动呢? “情感”属于作者内心的流程,是个人的 内部的;“发现”属于作者所看到的外部的世 界,是现实境遇中人与事矛盾冲突与发展的另 一个流程从结构上看,也可以视为两条线, 或者说两大“板块”,但“线”不免单一, “板块”又嫌生硬,因此,以“河流”代指, 一是取其动态,水波流动之态;二是取其交汇 之状,因为两者既有各自独立的流程,又时而 融会贯通,共造作品汹涌激荡之势 先说“情感”之流,这是作品全篇的叙述 动力我”心爱的丈夫,无比疼爱“我”的 丈夫,猝然而死,弃我而去,爱情大戏刚刚开 始拉开帷幕,一场人祸使美妙的爱情乐章戛然 而止,“我”深陷于丧夫之痛而不能自拔。

于 是“我”逃逸到大自然中,试图以此冲淡悲 伤,抚慰自我,然而,天灾又使其误入人 世——产煤炭也产寡妇的乌塘镇,“我”压抑 的情感随着现实的人事得以不断地宣泄,在 二、情感与发现:贯通作品的两大 河流 “我”与他者的不断交流与权衡中,“我”逐 步地看清了自己,并在与现实生活中经历更大 人生创痛的人们相比较中有所觉悟:“我”突 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是那么的轻, 轻得像月亮旁丝丝缕缕的浮云我”最终在 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对人生更为透彻的理解 中,得以解脱与升华 平心而论,一个文化人由于个人之痛而走 向社会走向民间,仿佛从情感的狭谷走向辽阔 的平原,在寻求中完成了一次心理治疗情感 疗伤,精神升华,这样的故事模式并不新鲜, 甚至有些老套,我们甚至会担心这种叙述动 力,是否足以具备将“我”推向精神升华的力 量有一个十分致命的软肋——“我”属于旁 观者、采访人,并没有直接介入尖锐的现实冲 突那么,作者靠什么完成这样有力的推动 呢?在我看来,一靠作者椎心泣血的情感抒 发,二靠作者似乎与生俱来的童话视角《世 界上所有的夜晚》共分六章,除头尾各一章属 于“情感”流程外,中间四章,也就是作品的 主体部分均是以“发现”为主,“情感”为辅 的。

迟子建十分恰当地把握了“情感”抒发的 节奏,既推动“发现”流,也在移步换景中借 景抒情,十分自然地将个人“情感”之流贯注 首尾,弥漫全篇我”的心理活动天衣无缝 地连缀于情景描写,并在叙述推动的同时调剂 着作品情感的浓度,作者艺术匠心常在不经意 间达到了动人的效果比如,由现实情景的丧 礼花圈想到魔术师的葬礼,“我”是他唯一的 花朵,而他是这花朵唯一的观赏者又如,由 那张艳俗而轻飘的牡丹图联想到撞死魔术师的 破旧摩托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说的正是此种艺术境界 童话是有别于成人视角的一种艺术世界, 它与幻想、想象、浪漫主义、童心、单纯、美 好、仁慈有关,也许,之所以有单纯美丽的童 话存在,正是为了对应现实世界的复杂与污 2 0 0 8 . 0 30 3 1 / 江 冰 0 3 0 —0 3 4/童话中的精灵与现实中的悲悯 获奖名篇 秽在我的阅读印象中,迟子建是始终怀有一 颗童心的,这应当属于她创作个性的一个部 分,世界上的小说家有两类,一类是技巧很 好,故事动人;一类则是视角独特,怀有童 心后者自然是上品这里所说的童心也可以 解释为拥有与常人凡人可以沟通但一定有相对 独立性的艺术家之心灵。

所谓别具慧眼,其实 根子在于独有一个心的世界,说远了,回到迟 子建,还是归结为童心吧! 你看,她在作品中写的那场爱情,如梦如 幻,在现实的层面上总有所诗化,浪漫得像一 场没有人间烟火气的游戏,魔术师的命名就值 得玩味,是人生犹如魔术不可捉摸,还是爱情 本身就犹如梦幻变化不定?许多情景的描写也 颇具童话色彩,比如那些随时随地离开现实地 面飞翔起来的意识流画面,比如那些突发奇想 般的童话视角:一只蚂蚁出现了!那么突兀, 又那么自然!有时因为情感的喷发,童话的意 境却又跳到了近于魔幻的地步我们无法否认 作者描情状物的现实写实功底,但更使人称道 的是迟子建随时可以飞翔起来的充满浪漫主义 想象的句子,那么有灵气,那么神韵,仿佛有 一只精灵随时在飞舞在歌唱作品的结尾是一 个登峰造极,蝴蝶从装剃须刀的盒子里飞出, 一奇,“悠然地环绕我转了一圈,然后无声地 落在我右手的无名指上,仿佛要为我戴上一枚 蓝宝石的戒指再奇!童话般爱情的开头被 现实无情地掐断,但最后又在作者童心的召唤 下起死回生,重新回到童话的世界,三奇!这 种艺术本领当然不是迟子建所独有,但一定是 她别出一格出类拔萃的原因之一,也是《世界 上所有的夜晚》格外动人的奥秘之一。

再说“发现”之流这是作品的主体,中 间的四章以“我”之“发现”为主流,话题回 到前文所提到的“软肋”,即作品的冲突并不 在作者的介入之中,但迟子建的巧妙处在于恰 好地运用悬念去形成阅读诱惑力,几乎每一个 人每一件事,都可以被作者创造成一个悬念, 人物愈重要悬疑程度愈高,甚至那个没有姓名 的瘸腿人,也因为突然失踪形成了一个悬念, 无形中也同时成为推动叙述的力量蒋百嫂与 陈绍纯就是最大的悬念,容后专述,这里着重 说说迟子建在“发现”主流所把握的哲理层 面——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大千世界,无非男 女,上帝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让 他们分一为二,并从此终生彼此寻找乌塘寡 妇多,但寡妇中有两类,一类是蒋百嫂、周二 嫂之辈,另一类则是违背人性的“嫁死”之 流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名著《不能承受的生 命之轻》开篇曾经这样写道:“最沉重的负担 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 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 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 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 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昆 德拉在这里思考了“轻”与“重”的问题,同 时也涉及女人与男人的关系问题。

女人离不开 男人,男人又如何离得开女人呢?周二嫂与周 二是相辅相成的世俗关系,蒋百嫂与蒋百是阴 阳两隔却必须掩盖真相的异常关系死了老婆 的瘦削摊主则是一个离了女人也失了阳刚的结 局而“鬼故事”中那个年轻的寡妇,则因为 丈夫的魂化作一道金色的闪电索去了心狠的婆 婆,而免于成为人间的魔鬼 也许,所谓“哲理”,只是批评家的臆 想,学问家的总结,作家本人只是在生活中发 现并感悟,再用小说的方式将其传达出来,类 似米兰·昆德拉随时从世俗日常生活中焕发出 哲思的光彩,也仅仅是他的一个路数,迟子建 自有迟子建的方式,但她在此部作品中“发 现”流程中所刻画的人物关系,又的确可以使 得我们将思考深入到男女爱情与婚姻的人类普 遍性问题里去优秀的作品总有可以解读的多 个层面,而表层可读与深层可读又常常是那么 M a s t e r p i e c e sR e v i e w 名 作 欣 赏 2 0 0 8 . 0 30 3 2 自然地过渡与融合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夜 晚》艺术上的成功取决于两种融合: “情感” 与“发现”之流的融合,表层可读与深层可读 的融合 哭者,蒋百嫂;歌者,陈绍纯两个乌塘 镇的主角是作者着力刻画用心最多的人物。

两 个人物的苦难人生为作品确定了悲怆的基调, 奠定了作品的社会内容与文化立场,也为作品 “我”的情感升华做了充分的铺垫 先说哭者蒋百嫂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是 推动乌塘镇故事发展的枢纽迟子建刻画这个 人物分了三个步骤:出场前的渲染,荡妇闹 事,家中揭秘作为小说家,迟子建充分地体 现了高明的叙事策略,她用足了笔墨,耐心地 渲染,沉着地铺垫未见主角,先见她的儿子 和她家的狗,儿子有难以解读的忧郁眼神,狗 为主人蒋百已成一条寻找谜底的丧家之犬,谜 局设了下来随后,蒋百嫂闹酒馆、闹停电, 且已成为乌塘镇的新闻人物,人皆可夫,放荡 不羁,既烈如野马,又悲如残月正面、侧 面、耳闻、目睹,种种反常表现,更增重重迷 雾,悬念让人期待答案,乌塘让人期待真相 沉默的冰山在“我”的探秘中显露真相,悲剧 由此走向了顶端,也走向结束值得一提的除 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之外,还有作者社会批判的 方式,在真相暴露时,作者并没有呼天抢地、 义愤填膺,而是转而悲悯;“这种时刻,我是 多么想抱着那条一直在外面流浪着的、寻找着 蒋百嫂的狗啊,它注定要在永远的寻觅中终此 一生了也许迟子建清楚地知道,批判社会 并非小说所长,而悲悯生命才是作品之所寻 求。

然而,作品的社会批判力量并没有因此而 减弱,一种情感的震撼显然已经传达给读者 仿佛这位充满巨大生命愤怒的哭者,唯有在凄 三、哭者与歌者:主角的登场与谢幕 美的民歌声中短暂地找到宁静,读者也由此看 到一种生命的释放 再说歌者如果说哭者蒋百嫂代表一种民 间现实的话,那么歌者陈绍纯则代表一种民间 历史,陈绍纯的形象刻画是与蒋百嫂交叉进行 的,两者的精神联系清晰可见陈绍纯是乌塘 最有文化的老者,从人物刻画着墨上看,不如 蒋百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