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进取》.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608493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愤进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发愤进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发愤进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发愤进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发愤进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愤进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愤进取》.ppt(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 发愤进取,疏通文意,译 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原 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疏通文意,译 文 子贡说:“诗上说,做人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原 文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

2、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疏通文意,原 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疏通文意,译 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

3、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原 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疏通文意,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

4、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 他还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认为宰予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认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

5、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疏通文意,译 文 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原 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

6、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 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 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疏通文意,原 文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疏通文意,译 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评析: 从本章里孔

7、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疏通文意,原 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疏通文意,译 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孔子从读书

8、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疏通文意,原 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疏通文意,译 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疏通文意,练习

9、一: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成材,要具备以下的素质和条件:首先自身要有强烈的愿望,“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贤思齐”就是这种愿望的写照。没有成功、成材的欲望,就失去了原动力; 其次是要主观努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没有实实在在的功夫,愿望只是空想;再次就是坚持不懈,不可“中道而废”,更不可功亏一篑。不能坚持到最后,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最后,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是经受磨炼、考验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没有这种基础,无法切磋琢磨,只是“朽木”、“粪墙”。,思考探究,练习二:这里要讨论的,其实就是主观愿望与自身能力的关系问题。 “力不足”的人在做一件事时,尽管他能力不济

10、,但他自身有强烈的成功的欲望,坚持不渝,百折不挠,或许会有较多的挫折,但仍然有成功的希望和可能。 “不愿做”的人,不管他能力大小,才智高低,由于他根本没有成功的渴求,从不迈出半步,所以他绝无成功的希望。 换一句话说,就是力不足但愿意去做的人,他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成功希望;而力有余却不愿做的人,他的希望只是零。这个道理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很有启迪的。,思考探究,练习三: “见贤思齐”,讲的是向高标准学习、看齐,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则是讲远离低劣,把低劣当作一面镜子,检点自己,修正自己的错误. 孔子的这段名言,对我们年轻学子的生活、学习和立身处世有很积极的意义。,思考探究,首先,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只有志存高远,才能够远离低俗和平庸,促使自己进步,最后完善自己。 其次,它又启发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对于贤与不贤,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得到教益,正所谓生活处处都有学问,人人皆可为我师。 最后,这段话又强调自我觉悟. “思齐”和“自省”,其实讲的都是“内省”,也就是道德的自觉.没有这种自觉,就没有上进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对我们年轻学子来说,自觉、自勉、自强就显得尤其重要。 由此可见,孔夫子的这番教诲,确实是金玉良言,弥足珍贵。,思考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