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04174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上第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DIVFav_119786917392P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LI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DIVsNralTEXT-US

2、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PsBdTextIndent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42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LIsBdTextIndent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

3、ARGIN:000pt42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DIVsBdTextIndent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42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PsBdTextIndent2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

4、-INDENT:10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LIsBdTextIndent2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T:10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DIVsBdTextIndent2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

5、T-INDENT:10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PsBdTextIndent3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T:18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LIsBdTextIndent3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

6、-INDENT:18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DIVsBdTextIndent3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T:18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PFNT-SIZE:12pt;ARGIN-LEFT:0;LR:bla;ARGIN-RIGHT:0;FNT-FAIL:宋体DIVFav_119786917392PsA

7、etate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9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LIsAetate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9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DIVsAetate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9pt;ARGIN

8、: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DIVSetin1page:Setin1DIVFav_119786917392LARGIN-BTT:0DIVFav_119786917392ULARGIN-BTT:0一、主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背景:本主要学习秦汉时期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学生通过本、电视、网络及其它方式,对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了解不深入,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也比较模糊。为了体现新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前我指导

9、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与本相关的材料,以备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增加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辩证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与点评(一)导入新师生共同回忆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教师指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然后让一名学生介绍白马寺的由来,由此引出佛教的传入,从而导入新。点评:这样安排是让学生明白文化现象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要与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分析。在介绍白马寺由来的时候,我提前安排好一个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她绘声绘色的讲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0、。(二)教授新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教师先提出问题:佛教起源于何地,是何时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教义是什么?当时的中国除了佛教还有什么其他宗教吗?它兴起于什么时间?创始人是谁?教义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以上几个问题读文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2)学生分组讨论:佛教、道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提示:传播原因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教义加以分析;影响方面让学生重点举例说出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学和艺术的影响)。讨论后,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宗教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并以列表方式投影总结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点评:我在讲时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成绩较差

11、的学生回答,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为了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我把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原因与影响放到一起让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两点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是当我提问“为什么说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有什么能证明这一点?”有的学生能举例说明,也有很多学生答不上来或说不清楚,这说明学生积累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司马迁和史记(1)教师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后,提问: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读教材后,师生共同总结史记的史学价值)。(2)分组

12、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他在写史记过程中表现出的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后,教师归纳。点评: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很多学生都能踊跃发言,效果很好。学生们对司马迁精神的理解都挺深刻,但对史记价值的理解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介绍,我想如果我为学生准备史记中部分精彩片断让学生欣赏,会更有助于学生对史记史学和文学价值的理解。3、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1)教师展示兵马俑的一组图片后提问: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的艺术成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后回答。点评:这个环节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兵马俑的磅礴气势,学生们对我展示的图片都特别感兴趣,

13、很容易就理解了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在对这些图片的欣赏中,自然的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三)小结师生共同列表总结本知识点点评:以列表的方式总结本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形成清晰的思路,便于记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文化史程的方法。(四)探究园地(1)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进行反邪教教育)(2)提问:兵马俑为什么都面向东方?(参考战国形势图)四、后反思:文化史的知识点多,内容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主次,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本的教学中,我把佛教、道教放在一起讲,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特别现象认识一般规律;我还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无神论和反邪教的教育。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增强了本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这一-应用于教学实际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加上有的同学准备不充分,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只会顺着本走或听从学习较好学生的意见,讨论结果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加强其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