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作业(论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860165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检索作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献检索作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献检索作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献检索作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献检索作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检索作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检索作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年 论 文题 目 关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思考姓 名 唐翠 所在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专业班级 化学教育专业 2009 级 3 班 学 号 200910140325 日 期 2011 年 11 月 26 日 关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思考化学化工学院 2009 级 3 班 唐翠(200910140325)摘要: 本文通过理论并结合实例从在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提出,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实施有效问题的几个策略策略三方面对有效问题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一、 有效问题的提出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

2、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

3、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这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会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

4、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的结论。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纷纷举手强答,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就会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然后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会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

5、识的喜悦中时,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学生会对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稳

6、定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接着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会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就在这样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的提问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并进行不断思考,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有效问题的特征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提”是相对于“低效问提”和“无效问提”而提出来的。“低效问提”一般是知识理解问题,是关于教科书所列事实的解读,关于概念或定律的理解,教师提出这一类问题,表明认为学生对经验事实难以进行思维想像,或者认为学生对某一定义在理解上有困难1。比如,“物质能量”是

7、什么意思?这类提问,其形式就是“为什么、是什么。”通常是源于好奇与无知,或某种疑虑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提出的问题,它往往是直接来自于生活经验,如“衣服上的汗迹黄斑为什么可用食盐搓洗?”;或对实验的直接观察,如“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它是对“某一观察对象的简单描述+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起探究,甚至导致新知识的发现。但是,要使探究真正起步,这类问题就无能为力的。它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兴趣,如果提问水平停留于此,探究学习就只能停滞不前。所以,这类知识理解问题是好奇加无知的问题,必须转换为有效问题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有效问提

8、应具备以下特征。 1.有较高的知识关联度 问题的知识关联度就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程度。课堂上一个有效问题的提出,“产生于对知识背景的分析,仅有观察绝不能产生问题。只有当把观察与已有的知识比较时,才能产生问题。”因此,若要进行有效提问,就必须使问题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知识的关联度,使问题从现象直接描述转化为具有某种抽象性的问题,转化为有所知有所不知的问题。比如,学习硝酸的强氧化性时,已经知道硝酸是一种强酸,可以完全电离,具有酸的通性。由此可以判断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做实验,在浓硝酸中滴入两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确变为红色,说明硝酸具有酸性。但过一会颜色变淡,只要稍

9、加热,红色就会马上褪去。这时要想使探究起步,就应该把这一简单现象产生的问题指向 H+的性质、NO3-的性质等知识背景,并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而将问题转化。诸如:“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是什么离子的作用?”、“浓硝酸中滴入两滴石蕊试液先变红稍加热红色就会马上褪去,使红色褪去的是什么离子的作用?”、“在浓的硝酸钠溶液中滴入两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再稍加热会有什么现象?”等等,最终演化为“NO3-的氧化作用和 H+的浓度大小有什么关系?”这一科学问题,进而还可以发展为“氧化剂的氧化性与介质的酸碱性有何关系?”这一探究问题。通过探究以后,得到介质的酸性越强,氧化剂的浓度越大,物质的氧化性越强的结论。 2

10、.有较好的预设目的性 有效问题中存在着问题的指向预设和解答域预设。“问题的指向预设,主要是从对象角度,预设某种实体、性质状态、原因(因果关系)以及命题等存在”。“科学问题的解答域预设就是问题自身所认定(或假设)的问题解答范围,它指示着解答者到哪个域限中去寻找答案。”2无效问题或低效问题往往预设不明确。比如“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能灭火?”,这也预设二氧化碳气体灭火是有原因的,但至于是什么性质并不明确。另外,它的解答域预设也不明确,到底要求学生从物理性质的角度寻求解答,还是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进行解答。如果我们转换一下,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什么性质使它能灭火?”,其指向预设和解答域预设就明确了许多。它预

11、设了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一种性质,预设了要在性质领域解答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预设,学生的探究过程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正如海森堡所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 3.有较广的信息传递性 一个无效的问题或一个低水平的问题往往只是单一信息的简单重复,信息量少、综合性差。在一个问题中,如果反映了较多的信息甚至体现了不同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是观察数据之间的关系),则就是一个有效问题。例如:“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能灭火?而碳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灭火?”这一问题比起原来的单一的“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能灭火”信息的综合程度就要高一些,随着学习的进一步

12、深入,当学习到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钠、镁的性质时,还可以抛出“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同样是火灾,钠、镁等物质的燃烧又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以及“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替代二氧化碳灭火?”这样问题传递的信息量、信息广度和综合程度明显不同。 4.有较深的思维创造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有效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例如,针对“硝酸的氧化性与硝酸中哪些微粒有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关联性,也有一定的预设目的性,是一个比较好的有效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如果将问题直接转化为实验来演示,老师经常是

13、这样做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然后取出盐酸、浓硝酸、稀硝酸、浓的硝酸钠溶液、铜片,用四支净洁的试管分别取等量的上述四种溶液并编号,1 号试管中是盐酸,2 号试管中是浓硝酸,3 号试管中是稀硝酸,4号试管中是浓的硝酸钠溶液。分别加入铜片后,发现 2 号试管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余下的三支微热后,3 号试管在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1 号、4 号试管无明显现象,说明硝酸具有氧化性。然后再进一步概括上升到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在此中断。在这个过程中,一般的学生是做个观众,看一个结果。除了静观结果外,其思维未能启动。对于演示实验的设计思想、操作思路都没有思考,学

14、生不知道实验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表演实验的作用,也就退化到只为结论提供实验支持、只为教学增加直观性、只为学生提供感性印象帮助记忆、只为掌握知识服务,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激励学生猜想,将原问题转换为“硝酸的氧化性是 NO3-离子的作用吗?”、“硝酸的氧化性是 H+的离子的作用吗?”、“硝酸的氧化性是 H+和 NO3-共同作用吗?”,“硝酸的氧化性与 H+、NO3-离子的浓度有关吗?”等一组问题。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预设,将进一步指引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的思维将被高度地激活。“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

15、益,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3三、 实施有效问题的几个策略1、利用学科特色,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化学课上要合理、适时地用好实验。 例如 ,在绪言课上可以利用一些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魔棒点灯”、“无中生有”、 “变幻无穷”、“烧不坏的手帕”等使学生一接触化学就产生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题 2 分子和原子时,

16、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用手在脸庞边轻轻扇动,学生自己感受轻风拂面的感觉,再告诉学生这其实就是分子在撞击他们的脸,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真实存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化学,只要用心去探究就能领略到化学的无穷奥秘,从而引发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化学产生了兴趣, 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困难学生会充满热情,信心百倍,会想方设法克服,即使有再大的曲折也不觉得辛苦,学习的有效性会明显得到提高。2、钻研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备好课是一个关键,通过有效备课,可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制定有效的教学环节,预设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备好课,首先就要钻研课程标准,把握住重点、难点。 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该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也规定了课程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