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595944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4.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节第七节第七节第七节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2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一、从众的定义一、从众的定义一、从众的定义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 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 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 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 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 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阿

2、希从众实验 3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从众行为的特点:从众行为的特点: 1. 1. 1.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 以是想象的。以是想象的。以是想象的。以是想象的。 2.2.2.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 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用

3、,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 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 行动。行动。行动。行动。 3.3.3.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 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4、。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4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二、从众的功能二、从众的功能二、从众的功能二、从众的功能 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 能。能。能。能。 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是一种被

5、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 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 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 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 5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根据行为是否

6、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 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一)真从众(一)真从众(一)真从众 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 相信群体的判断。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相信群体的判断。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

7、相信群体的判断。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相信群体的判断。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 认知不存在冲突。认知不存在冲突。认知不存在冲突。认知不存在冲突。 例:抢盐。例:抢盐。例:抢盐。例:抢盐。 三、从众的类型三、从众的类型三、从众的类型三、从众的类型 6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二)假从众(二)假从众(二)假从众(二)假从众 个体在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个体在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个体在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个体在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 信真理在

8、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 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 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

9、调,体验焦虑等情绪。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例:皇帝的新装中大家的从众行为。例:皇帝的新装中大家的从众行为。例:皇帝的新装中大家的从众行为。例:皇帝的新装中大家的从众行为。 7 (三)反从众(三)反从众(三)反从众(三)反从众 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 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 例:战友被敌人残害后,大家义愤填膺去例:战友被

10、敌人残害后,大家义愤填膺去例:战友被敌人残害后,大家义愤填膺去例:战友被敌人残害后,大家义愤填膺去 报仇,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反从众的人出现。报仇,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反从众的人出现。报仇,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反从众的人出现。报仇,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反从众的人出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四、从众的原因四、从众的原因四、从众的原因四、从众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一)寻求行为参照(一)寻求行为参照(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

11、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 价值。价值。价值。价值。 9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二)对偏离的恐惧(二)对偏离的恐惧(二)对偏离的恐惧(二)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 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的倾 向及相关的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 一致的成员,群体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 待;对偏离者则倾向与厌恶、拒绝和制裁。 例:过去农村里同村恋爱要坠河。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三)群体凝聚力(三)群体凝聚力(三)群体凝聚力(三)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群

12、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 之间的吸引水平。之间的吸引水平。之间的吸引水平。之间的吸引水平。 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 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 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13、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例:德国电影例:德国电影例:德国电影例:德国电影浪潮浪潮浪潮浪潮。 1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一)群体因素(一)群体因素(一)群体因素 1.1.1.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 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

14、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2.2.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 强,个体越容易从众。强,个体越容易从众。强,个体越容易从众。强,个体越容易从众。 12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一)群体因素(一)群体因素(一)群体因素 3.3.3.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

15、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规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规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规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规 模的临界值大致在模的临界值大致在模的临界值大致在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3-43-43-4人。人。人。人。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二)个体人格因素(二)个体人格因素 1.1.1.1.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反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

16、;反 之,个体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之,个体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2.2.2.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个体自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个体自 信心低的,容易发生从众。信心低的,容易发生从众。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14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从众从众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情境的明确性(三)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 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减少,相反,如果情景模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减少,相反,如果情景模 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 能性就会增加。能性就会增加。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