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859480 上传时间:2017-09-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多重性作者: 隋家忠, 胡晓蓓, Sui Jia-zhong, Hu Xiao-bei作者单位: 青岛市科技馆,山东青岛,266001刊名: 学会英文刊名: XUEHUI年,卷(期): 2009,(5)被引用次数: 0次参考文献(4条)1.李政道 科学与艺术 20002.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19983.鲁迅 门外文谈 195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83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刘春景.李学安 论数字化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6)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科学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其中,

2、数字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角落.本文从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的定位到整体创作思维,从创作观念到创作方法,从创作形态到文学艺术的传播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数字技术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2.学位论文 梁波 近代东北文学艺术发展研究 2009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帝国主义的侵略危及中华民族危亡,而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清王朝统治实际上已与帝国主义相结合,陷中国于沦亡的边缘。与此同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学说不断输入中国。新形势、新情况、新事物、新思想、新追求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文化的一切方面发生了印有时代印

3、记的变化。这一基本特点也渗透在文学思潮和艺术创作中。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运动的加速。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又怎能置身事外?东北地区的有识之士又怎能不融入文化进步运动的潮流之中?不过近代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同历代的文学创作相同,都是在学习中原文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当我们观照近代东北文学的整体特征时,几乎见不到带有鲜明浪漫主义特征。其原因概与东北民族重质实而轻抽象、重质朴而轻华丽的文化心里特点有关。古代东北历来是艰险荒凉之地,它孕育出的文风多半为刚劲、粗犷、厚重与沉实,缺少适宜浪漫、华靡、绮丽生长的土壤

4、。近代东北的文学家们,亲身经历现实社会的贫弱与危机,目睹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因而他们的作品中情景便多为萧瑟的景色、沧桑的历史古迹、刻骨铭心的民族耻辱等。特定的历史社会情势与个人经历,使得近代东北文学家的眼光常常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上。东北有源远流长的艺术历史,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创作了璀璨多姿的民间文艺作品,如古代神话、故事、民谣、寓言等文艺样式,都成为地域文化中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总之,近代东北文学艺术作为在乱世中生存的文化形式,它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际,满怀悲愤、悲情和中华民族必定复兴的信念,而形成的民族化文学体系,它深深根植于传统之中,挺立着古典文学艺术形式的主体性,也为传统的文学艺术的近代

5、化做了可贵的探索。近代东北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既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又影响并改变了文学史、艺术史的面貌,其意义是十分丰富而深远的。3.期刊论文 刘谭明.LIU Tan-ming 数字化时代的文学艺术-对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在人类迈向数字化的21世纪之时,高科技已经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技术和艺术联姻,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被抹平,由读纸时代向读图时代转移,现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形成了对于传统经典艺术、高雅艺术样式的冲击和挤压.于是,艺术终结论日益强烈.通过从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数字化时代艺术的前途,指出数字

6、化既给艺术带来冲击和挑战,又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长点,我们应该运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并没有终结,而且不会终结.4.会议论文 陈廷槐.陈廷槐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应当相互结合 2000该文主要探讨古典诗词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问题,这里谈到的古典诗词有时又涉及到传统文学艺术,甚至是形象思维;谈到的计算机有时又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甚至是逻辑思维。文中指出了文艺与科技之间的差异,探讨了用古典诗词反映科技的一些途径、层次和特点;反过来又探讨了用计算机武装文学艺术的问题,特别是探讨了计算机辅助写作诗词的可能性、阶段和发展动向。5.期刊论文 王文丽.郑慧英 试谈科学技术与文

7、学艺术 -剧作家2009,(3)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生产,像对其他物质生产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巨大贡献.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对文艺生产的影响尤为广泛而深远.6.学位论文 李舫 技术与诗词 2007在一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总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及其对当今理论本身的深刻挑战。在当代艺术生产过程中,科技意识形态利用技术手段、技术材料、技术方式,从艺术生产的操作层面不可抗拒地渗透至艺术生产的观念层面,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影响着当代艺术的生产。诗词作为文学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个“技术本体化”的时代,技术无论作为工具性的存在还是作为关涉

8、诗词艺术“如何可能”的最基本元素,都会对诗词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首先,本文从技术与诗词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技术的含义以及诗词创作中所涉及的物质载体外在的工具性技术(如印刷术、造纸术)和内在的构成诗词最基本要素的技术(如用韵、平仄、对仗)。并着重从内在的构成诗词最基本要素的技术出发,论述了技术在诗词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本文详细考察了诗词在语法上以及格律上的技术。在语法上具有的独特技术有:省主语、省谓语、倒装等;在格律上运用的技术有:如何运用韵脚、使用平仄、粘对、对仗等。再次,本文对诗词中所使用的技术进行了对比,从句型字数、平仄声调、用韵、对仗等方面分析出诗词的不同。由此得出,由于诗词使用技

9、术的不同而造成诗词在形式上的差异,而形式上的差异又会使诗词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接着,我们通过诗词在结构句式、平仄用韵等方面使用技术的不同而产生的“诗庄词媚”的艺术效果,进一步证明了:没有这样的技术载体就不会有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诗词创作学习的现状,对运用计算机这种工具技术进行诗词学习做一个大胆的设想:计算机可以检测写出来的诗词是否符合格律,可以对诗词作者进行词语的提示,并且可以对未完成的诗词进行补充并让作者择优选择。这种方法即利用外在的技术工具通过分解构成事物本身的内在技术成分来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7.期刊论文 曾庆沙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实践-以

10、先秦文化(一)-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为个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7(10)一、设计思路基础教育是科技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课程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8.期刊论文 张春华 摄影文学研究综述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摄影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合的产物,它综合了摄影和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从而将科学美的认知性、对世界的客观反映性,与艺术的形象性和

11、主体情感性融为一体,形成了多种审美类型和审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审美意识复合结构.9.期刊论文 陈定家.CHEN Ding-jia 现代传媒与文学艺术研究纲要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1)科学不但是真理的具体体现,科学还成了第一生产力,现代传媒就是在这样一种崇尚科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以新科学成就的形象,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传统文学艺术也因此从内容到形式都在随着传媒的不断变革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作为意识形态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现代媒介不仅在改变文学艺术存在的本质,而且在改变文学艺术生产方式的同时,

12、还改变了文艺生存的基础.10.学位论文 高明月 “图西亚的筛子”身体隐喻的理论阐释及性别批评意义 200820世纪中期,“身体”逐渐在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研究中凸显出来,无论是英美女性主义还是法国女性主义都将身体视为性别政治与性别文化的载体或场所。在全球消费文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身体”在接受越来越多的目光,逐步成为公共话语,也成为学术界引人关注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从性别批评的立场出发,以西方宗教神话中“图西亚的筛子”的故事为例,对筛子隐喻的女性身体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通过将女性身体被规训和囚禁的状态与当代女性主义从身体突围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女性身体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的转变,探讨女性

13、身体的主体回归的意义。图西亚是古罗马灶神维斯太的一名贞女,被指控违反了贞节誓言。她的筛子成为她洗刷诬告的工具。这是一个有着规则的孔却能装水的神奇筛子,它象征女性贞洁的力量。一个容器的完整与一个守节的、未受损害的身体相联系,这根源于传统文化中虚与恶、实与善的关联。筛子隐喻的女性身体蕴含着宗教、道德和文化的内涵。它作为一个禁欲的身体,迎合了基督教神学的教义,并作为基督教艺术中的一个象征符号。因为社会身体限制了自然身体的感知方式,身体经验必须受到道德的制约,而维斯太贞女的身份使其自然的身体拥有了力量,身体在肉体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文化的涵义。“图西亚的筛子”的身体隐喻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审美领域中,女

14、性身体由于其本身具有美的特性,一直是文学艺术中被描绘和刻画的主题,但这个身体是一个被动的客体,在强大的男性话语审美意识形态领域,女性身体或被转喻和遮蔽,或被暴露,始终作为男性的审美欲望的对象而存在。看与被看的视觉文化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观看者永远处于主动的优越地位,而被观者始终是一个沉默的对象。两者不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而一方借助“看”的优势,可以完全在视觉上操纵和控制对方。这时,女性身体作为被看的对象,是被展示、被窥视的形象。看的行为中隐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内涵,它决定着主体看什么和怎样看,从而形成主体普遍性的理解方式。这种看的方式以一种隐蔽的状态或者说人们认为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性别研究认为,

15、对女性身体的种种隐喻正是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与惩罚。因为女性柔软的身体易于攻破,易于渗漏,意味着抵制不住外界的欲望和诱惑,所以要在其外表加上坚硬的外壳。女性身体最初是不受约束、自由奔放的,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被套上重重的枷锁,失去了最初的激情和欲望。来自社会的各种权力都将身体作为一个焦点,对此进行精心的制造和规划。女性身体由于背负着重荷而越来越脆弱,而这又为女性的柔弱和顺从的女性气质的规定增加了看似不容置疑的说服力。身体在这个被规训的过程中被物化,而同时女性将社会文化对其身体的规定性内化为自觉的监控,由此这个身体成为驯服的身体。神话原型中对女性身体的隐喻和象征积淀着数千年来在人们内心的集体无意识

16、和性别等级观念,这些意象都符合男权制文化对女性的文化想象。这些想象来自于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崇拜、幻想和恐惧。前者将女性隐喻为超大而神奇的事物,寄予着人们的愿望和理想。后者则将女性的身体恶化,来贬低女性身体的特质,压抑女性的欲望和想象。身体隐喻是一种最大的本体隐喻,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来源于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因为身体教会了我们思考的方式。把身体看作一个容器,从而产生了对身体的容器隐喻。“筛子”作为一个容器隐喻,不是因为筛子本身和女性身体有相似性,而是这个隐喻创造了这种相似性,并固定了两者间的联系。身体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理解方式,通过隐喻意象的反复呈现建构了人们对女性的认知和偏见。在性别批评中,身体隐喻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对象,对女性的身体隐喻负载着父权制社会太多的历史和文化的制约,身体在隐喻的面纱下日益卑微,在对女性身体隐喻的重新解读中,女性主义者发掘出那些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和原型中所蕴含的性政治和性文化的意义,从而更新了对文本的理解。与图西亚被囚禁的身体相比,女性主义者反其道而行之,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