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859400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基础【再现论】再现论是从世界的视点来认识文学的本质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本质观,它注重从文学作品再现世界的逼真性来确定文学的本质及其价值标准。再现论在中西方文论都有体现,如老子“妙契自然” ,西方的模仿说、镜子说、反映说等。再现论说明了文学的内容来源,强调文学与外界事物与自然的相似性与真实性,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再现论忽视了文学的主体性、创造性的本质,也忽视了文学的存在形式的本质探讨。再现论过分强调文学的思想材料,对文学的审美本质,诸如想象,情感等有所忽视。【表现论】2011 表现论是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来认识文学本质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本质观,它把文学的本质视为

2、主体的内在性的一种表现。表现论把文学创作归结为作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作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表现论是从主体维度来思考文学的本质。表现论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主要有言志说和缘情说,在西方主要有情感说、直觉表现说、性欲升华说等。表现论把握住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情感性特征,认识文学的个体性。但表现论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也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的语言的审美特性。再现论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很容易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浪漫主义】2008 浪漫主义是指依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胆的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形象的创作原则。

3、浪漫主义强调理想世界的主观表现。按照作家所希望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来表现生活,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浪漫主义比较注重神奇形象的超常创造。在激情的推动下,超越生活常规,按理想化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常常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离奇的情节和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描写奇人、奇事、奇境。同时浪漫主义还追求情思意绪的个性张扬。侧重于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主观情感的抒发。【文学形象】2004 2011 2012复试文学形象是古典文学理论中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文学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文学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

4、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文学形象的运用也是文学不同于哲学、宗教、科学之处。【文学意象】2004 2006 2009 文学意象是作家家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经过人的想象、创造加工而虚构出来的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典型】2008 2012 2010复试典型是西方文学理论对于文学形象认识的深入,是作家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典型主要出现在叙事类作品中,是由一连串意象

5、组成的形象体系,它既具有深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涵,能够深刻地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具有高度个体性。典型是现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典型环境】2012 复试典型环境是指在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环绕在典型人物周围并促使其行动典型化了的环境。典型环境是作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括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并使人物必然如此行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典型环境既能体现出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独特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又能体现出人物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与特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意境】2009 复试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特范畴,

6、它是由一系列意象组成的。意境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形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它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境并不追求可感可视的感官认识效果,而是追求一种超越具体情景、事物、身心感知的,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悟,更多地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意境有三个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超以象外。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源出于庄子,唐代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王国维总其成,意境的提出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学结构】2012 文学结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单位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所构成的系统。文学结构是文艺作品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

7、它不仅涉及到词汇间的搭配、句子间的搭配,还涉及到作品中各种叙述成分间的搭配关系。文学结构使作品构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它的不同的固定组合模式,就构成了文学上的不同体裁。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看来,文学的叙事中掩藏着更深层的结构,这个结构来自于人类深层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文学体裁】2010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在谋局布篇的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较相似的“类” ,2依照不同的类似程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从义理方面来说,西方在传统中有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的三分法;从形式层面来看,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在使用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有交叉,

8、如抒情诗歌、叙事诗,议论散文、叙事散文等。【创作主体】所谓“创作主体” ,是指在创作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的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即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艺术家。 创作主体具有与一般社会主体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同时,创作主体还具有自身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文学风格】 2004 2009复试 2011复试文学风格是对文学“类型特征”的研究。 “风格”在英文中有两个词语,一是 style,指作家本人独特的表述方式;二是 gendre,指不同的文类特征。基于作家的风格研究着重关注作家个人特定的叙事方式和叙事习惯,突出创作风格与人的修养、气质和经

9、历等个性特质的联系。基于文本的风格研究着重关注不同文类语言、修辞的风格差异。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接受】2010 所谓“文学接受” ,是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它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的阅读活动。文学接受作为一种以文学本文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各种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消化或扬弃。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指导广大读者如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必须以批评主体自身的阅读欣赏为基础和前提,因而应纳入文学接受的范畴,被看成是一种

10、侧重于理性分析和把握的、具指导性意义的阅读层次。文学接受作为文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文学消费】2011 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会出相应的货币,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消费作为消费时代、消费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事实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文学观念、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11、产生了巨大影响。【读者反应批评】2005 “读者反映批评”得名于 1980 年简汤普金斯编辑的读者反应批评一书。“读者反应运动”是与接受美学同时,在英美批评界出现的反对以作者为中心或以文本、作品为中心,主张以读者为中心思潮。读者反映批评把读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要求在进行文学批评和研究时要设法了解作品的接受过程,掌握读者的心理趣味、修养等,并历史地考察和比较读者水平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差异。“读者反应批评”代表人物有斯坦利费什、乔治普莱、希利斯米勒、N霍兰德、戴维布莱奇等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国际性影响,与接受美学相互交映,共同将读者中心论的文学理念牢牢确立,并将这种文论

12、和批评推向了高潮。【日常生活审美化】20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具有后现代特质的命题,这一命题是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的美学特质,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审美泛化”包涵着的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的一方面。【文学阐释】文学阐释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活动的批评与分析。它既有对审美经验的分析,

13、又有理性的认识和提升。在文学研究中,文学阐释是不可缺少的,它既能够发掘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又能够引导文学创作和读者欣赏,同时文学作品通过阐释不断释放其人文价值,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主要强调社会生活与历史对文学批评的决定作用。它主张,在考察文学作品时,应从作品产生的社会、地理、时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入手,把作品放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把作家的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文本批评】2006 2010复试 2011 文本批评是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背景下产生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语言不再是承载信息的器皿,

14、而是意义发生之地和存在敞现之所。哲学和思想的转向影响到了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文本批评试图抛弃十九世纪那种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的实证研究,以及推崇作者的传记式、印象式批评,极力将凝视的目光倾注到语言文本之上,主张回归文本、注重形式和结构、强调批评的科学性。文本批评的旗帜下汇聚了众多流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都侧重文学的文本批评。3【心理批评】心理批评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释文学活动,这是从外在世界的研究转向内心世界的分析。随着 20 世纪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种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研究文学现象,从而形成了对文学活动进行心理批评的模式,同时,

15、这种模式不断延展到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内部,深刻影响到文学批评。文学研究者有意识地借鉴心理学理论进行文学阐释,心理批评就成了文学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 【身份批评】2009 复身份批评是伴随着主体性意识而形成的一种批评方式。二十世纪,现代个人主体和民族主体在现代性与全球化浪潮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在文学艺术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流露了出来。一些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开始对与文学艺术作品相关的“身份”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形成了身份批评。一般认为,身份主要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具有固有的特征和理论建构的双重含义。 身份批评试图揭示文艺作品、文化现象中文化身份的构成。文化身份具体体现在主体的各种思想、话

16、语和行为之中。身份批评主要有两种:一是性别身份批评,二是族群身份批评。【游戏说】游戏说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但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却是德国诗人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因此,艺术理论界也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无功利目的的自由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或冲动。英国学者斯宾塞的理论进一步发挥和补充席勒的观点,他从生理学角度来解释过剩精力的由来,认为人类过剩精力的发泄导致了游戏和艺术这种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的产生。【巫术说】巫术说是十九世纪末以来在西方兴起的最有影响的艺术起源理论,它的首创者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因此,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泰勒弗雷泽理论” 。所谓巫术,是人们利用虚构的自然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其本意并不是为艺术的活动,而是原始先民带有宗教性质的活动。巫术说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中寻找艺术的起点,认为最早的艺术是原始人巫术活动的产物。原始人的所有创作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巫术的目的,艺术就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心理表现说】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