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吴松弟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8588603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0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吴松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吴松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吴松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吴松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吴松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吴松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吴松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0卷 第12期 2011年12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30, No.12 Dec., 2011 收稿日期: 2011-11; 修订日期: 2011-11. 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 男, 教授, 长期从事历史经济地理、 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E-mail: sdwu1954 1513-1518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松弟 1, 侯甬坚2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2.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西安 710062) 摘 要: 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

2、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 说明历史疆域政区、 移民史和人口史、 城 镇和乡村聚落、 历史经济地理、 历史文化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 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 方向, 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 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 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 关 键 词: 历史地理学; 历史人文地理学; 学术成果; 学科展望; 中国 1 引言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 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 文现象的分布、 变迁及其地域差异。历史时期的人 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 具有多种多

3、样的形式, 如 政治、 军事、 经济、 人口、 民族、 聚落、 商业、 交通、 文 化、 旅游和社会生活等, 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 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 变迁及其规律, 都是历 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 1。当代人文经济地 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 发展, 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 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 当代的人文地理。反之,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 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因此, 历 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 切相连的学科领域。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 时间较为久远, 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

4、了 各种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初谭其骧发出积极开 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以来3, 相关学科领域 日益得到重视, 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许多分 支方向的成果相继问世。伴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 研究群体和梯队的培养形成,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 究正经历着分支方向多元化、 方法交叉化、 成果科 学化、 理论系统化的不断转型过程。近5年来, 中 国历史人文地理的最新进展, 主要体现在历代疆域 政区研究、 城镇研究中的古都研究、 近代经济地理 研究、 历史文化地理的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研究等 方面的深化, 此外生态环境史研究也已全面展开,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取得重大进展。 2 研究领域和成

5、果 近5年来, 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 现在历史疆域政区、 移民史和人口史、 城镇和乡村 聚落、 历史经济地理、 历史文化地理、 区域历史地 理、 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 领域。 2.1 历代疆域政区研究 从2007年起, 周振鹤主编的 中国行政区划通 史 (共12卷, 作者18人)开始陆续出版。它涵盖了 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 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 代政区沿革的考证, 对一些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 面貌作出复原, 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相 关复原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逐年。这套著作的完 整出版, 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 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

6、目前正式出版的 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 李晓杰撰)、 隋代卷(施和金 撰)、 宋西夏卷(李昌宪撰)、 元代卷(李治安、 薛磊撰)、 明代卷(郭红、 靳润成撰)、 中华民国卷(郑宝恒、 傅林 祥撰)4-9。 商朝是中国出现较早王朝, 唐晓峰认为商代领 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 不能将商朝辖区看 城一片单纯的地域10。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 时期, 待考问题颇多。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11, 钟炜对秦国的洞庭、 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12, 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13, 李晓 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情况、 齐国和楚国 地理科学进展30卷12期 的疆域变迁14, 都进行了扎实深

7、入的考证。辛德勇 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 提出诸多全新的看法, 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 六郡、 两汉州制、 高阙、 直道、 秦汉之际的西北和东 南边界等内容, 多有创见15。古代的城市行政建制 研究者向来不多, 韩光辉等在宋辽金元城市行政建 制的演变方面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16。 随着国家清史工程的展开和推动, 有关清代疆 域政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产生。段伟着重探讨清 代分省问题17, 傅林祥探讨清代政区制度一些人们 较少关注的方面18, 侯杨方依据清宫档案探讨了清 代十八省的形成等问题19, 韩昭庆则对清初政区的 改制及影响发表了看法20。徐建平出版的 政治地 理视角下的

8、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 一书, 力图将传统的政区地理逐步深入到政治地理 的层面21。 2.2 移民史和人口史研究 在葛剑雄主编的6卷本 中国移民史 、 6卷本 中国人口史 出版之后, 近年有关移民史和人口史 的研究虽然减少, 但仍有新著出现。吴松弟 南宋 人口史 全面探讨南宋户口统计制度、 考证人口数 据, 并探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路的人口变迁及其对 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此外他著文探讨辽宋金元 时期南北人口的不均衡发展等问题, 并指出人口增 长是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受此影响生产工具 进步缓慢, 导致走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22。路 伟东著 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 及相关论文, 理清 了

9、清代陕甘回民的人口数量变动和人口管理制度、 清代前中期陕甘人口迁移等问题, 并首次利用宣统 人口普查的 “地理调查表” 进行人口研究23。 此外, 安介生对明代北方的灾荒性移民和内蒙 古各部分布的地理基础24, 侯杨方对乾隆时期的民 数汇报25, 杨煜达对西南边疆的民族关系的若干问 题, 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郭声波多年致力于西南 民族地理的研究, 新著 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 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 在此方面有新 的推进26。需要指出, 安介生所著近70万字的 历 史民族地理 27, 表明了作者尝试建立历史地理新 方向的努力, 引起较大的关注。 2.3 城镇和乡村聚落研究 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

10、的千年古都, 向为古代城 市研究的重点所在。李令福的 秦都咸阳 28, 王社 教的 汉长安城 29, 肖爱玲的 隋唐长安城30, 史红 帅、 吴宏岐的 西北重镇西安 31, 尽可能完整地再 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咸阳或长安的都市面貌。吴宏 岐 西安历史地理研究 32和李令福的 古都西安城 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 33, 则将古都西安作为一个 整体加以考察研究, 前者深入研究了西安城市发展 的历史阶段与城市更新模式, 后者对秦都咸阳到隋 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进行多方面的探 讨。史红帅推出37万余字的 明清时期西安城市 地理研究 , 对城墙、 水环境、 坊里街巷、 城市布局、 人口规模等多方探讨, 为

11、西安 “后都城时代” 的最新 研究成果34。 上海是中国近代城市的代表, 张晓虹对上海地 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市镇以及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5。王列辉论述了双岸城 市形成这一近代全国滨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邹怡探讨了民国海宁硖石镇的区位条件与空间结 构, 以及皖南屯溪镇的发展动力36。刘景纯立足于 城镇实体进行的 “景观与文化” 的考察, 从一个全新 的视角揭示了清代黄土高原不同等级、 不同区域城 镇文化景观的特征37。李孝聪著 中国历史城市地 理 则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区域城市体系或几个中 心城市核心进行综合研究, 阐明城市布局形成的原 因和演化的过程, 剖析区域中心城市

12、城址选择与城 市成长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38。 乡村聚落地理的论著向来不多, 王社教主编 的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 , 首次 对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内容和方法进行系 统探讨, 其中涉及对明清民国时期黄土高原的乡村 发展、 城乡关系、 聚落、 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 均以 实证方式进行开篇论述39。 2.4 历史经济地理研究 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近5年来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引人关注的重要方面。吴松弟 及其带领的团队是这方面研究的主力军, 强调近代 开埠通商和外来生产力的进入以及沿海口岸城市 与其腹地的双向经济互动, 对塑造近代经济地理格 局的巨大作用。吴松

13、弟主编 中国百年经济拼图 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 、港口腹 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40-41, 并发表十余篇论文, 对 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 兼及唐朝到近代长江三 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 民国时期 “市” 的兴起与中国 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等重要问题、 并揭示了近代经济 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及其8个表现。近年来, 吴松 弟又利用在浙江泰顺县地域考察所获得的资料, 以 泰顺为例, 探讨明清近代东南山区的经济结构、 地 域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42。 1514 30卷12期吴松弟 等: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戴鞍钢在近代经济地理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 2006年又出版 发展与落差近代

14、中国东西部经 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 一书, 详细地论述近代以来 东西部经济差异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 并著文深入 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的相关问题43。王列辉 著 走向枢纽港: 上海、 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 (1843-1941) , 从多个角度探讨上海和宁波这两个 长三角主要港口不同发展轨迹44。方书生对两广 港口腹地的空间形态和长三角经济区演变过程, 张珊珊对汉口的对外贸易及其腹地, 姜修宪对闽江 流域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变迁, 唐巧天对上海的埠 际贸易, 毛立坤对香港的埠际贸易的研究, 构成了 近代南方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架构。此类研究以 往不多见。樊如森所著 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 (1860-

15、1937) 及一系列的论文, 揭示了开埠以后天 津口岸的贸易发展过程及对北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论证天津在北方经济的龙头地位, 清楚地勾勒出北 方外向型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等重要问题45。樊 如森的研究和姚永超所著 国家、 企业、 商人与东北 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0) 46, 以及陈为忠 关于山东的多篇论文47, 构成了近代北方经济地理 研究基本架构。 值的一提的, 还有王元林对秦汉时期南岭交 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48, 韩茂莉对明清以来玉米在 中国境内的传播及其种植制度的形成49, 蓝勇和杨 煜达对清代滇铜生产和运销50, 韩昭庆对青海早期 现代化的影响因素, 程龙对北宋沿边军区

16、的粮食补 给问题51, 辛德勇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 等问题的研究。张萍著 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 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 采用商业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以明清时期陕西商业的发展及 地域特征为例, 建构了颇为周密的历史商业地理学 的研究框架52。 2.5 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近年来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 地理和民间信仰的深入探讨上。张伟然在佛教地 理方面发表多篇相当深入的论文, 包括佛教宗派的 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吴淞江两岸寺院发展 的时空进程、 清末至民国江南地区庙产兴学的时空 分析等53。张晓虹对南宋首都临安节日活动的空 间特征、 近代陕西宣教区的划分原则都作过探讨, 又以陕南的杨泗将军为例讨论民间信仰的区域化 与本土化问题54-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