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歌的美学特色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505143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67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唐诗歌的美学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唐诗歌的美学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唐诗歌的美学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唐诗歌的美学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唐诗歌的美学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唐诗歌的美学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唐诗歌的美学特色(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63 第六章 中唐詩歌的美學特色 中唐是中國史上的一個轉捩點,百盤據政治權與文 學思想的世族門閥被逐漸瓦解,士人階層逐漸擺脫對於朝廷或世 族的依附性。在唐代之前,大部分的文人都是高門之後,他們或 是朝廷的重要官員,或必須依附在達官貴人之下,而有濃厚的貴 遊或俳優特質。到唐代前期,這種情況仍然持續,初唐的詩人 主要是宮廷詩人,詩歌明顯上承陳隋遺風,專寫歌功頌德、粉黛 佳人、歌舞逸之作,如上官儀詩綺錯婉媚,風靡一時,士大夫 爭相仿效。武后時的佺期(約 650 至 656713?) 、宋之問(656 712?)對於詩的形成極有貢獻,但他們也是宮廷詩人,所作 辭采精的詩亦多為應制奉和、侍從宴遊之作

2、。到盛唐,詩 壇上名家輩出,已然擺脫宮廷侍臣的附屬性質,但唐代這些大詩 人能夠以文學才能獲得崇高的政治地位者,畢竟少之又少。要 到高門完全沒、文人得以仰賴科舉確政治地位的時期,還是 要等到中唐之世。 正惠先生曾經指出,初唐高宗、武后時代是與進士有關的 唐代新文學之士首次出現的時期,這時,我們看到四傑得意的 魄文人形象。盛唐文人是剛開始萌芽,但未獲上社會承認的 新興勢,白、杜甫、孟浩然宦途上的奮鬥都歸於失敗;高適、 岑在長久的得意後棄文就武。至中唐,進士階層在社會上 已站穩腳步,文人終於能夠以較平等的地位跟名公巨卿往,文 學出身的新興進士在社會上已經站穩腳步,宦途遠較前期的文人 順遂。1 可以,

3、初、盛唐寒門士子所積的強的仕進企圖心, 到中唐文人身上,終於得以實現與發揮。 中唐之後,中國社會、文化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宏觀 的角看,政治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變化,對知階層的心 1 正惠: 元和詩人研究 ,台:東吳大學研究所博士文,民國 72 ,頁 4548。 264 產生極大的影響,文人於是在文學觀、審美觀上均與以往文 人有所同。這個變化最明顯的表徵,就在於文人突顯充分的 個人意與自主精神。 宗教是唐代文化中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印佛教自東漢傳入中 國四五百的傳播發展,至唐代而盛極;道教則因唐朝皇室姓 ,與子同姓,皇室為抬高自己的門第,極提倡道教,使道 教幾乎成為唐代的國教。釋、道二家其實有許

4、多相似之處,釋以 寂滅為歸,道以虛無為本;佛主性空,道主無名;二家均主張超 越塵世。這些思想再融合傳統的儒家淑世情懷,給予代文人出 處進退的精神寄託:對於孤介耿直的中唐士人而言,科舉是實現 想的通道,卻是那麼狹隘坎坷;擠入官場後,權鬥爭又常使 他們感到憤懣、疲憊。為求得心上的寬釋,中唐文人只得寄情 山水,或是寄託於宗教。必須明的是,盛唐時也可到宗教對 於詩人的影響,如:王維與佛教、白與道教,都可到宗教對 於詩人的啟發。然而盛唐時的影響尚屬於個,中唐則是在所有 文人的詩歌中,普遍都可以尋到宗教的影子。中唐詩人將宗教生 活 與 政 治 生 活 繫 起 , 以 宗 教 之 思 調 節 現 實 生 活

5、 中 的 種 種 苦 悶。中唐文人取資佛教與道教的思想精義,在許多方面體現出善 於融會、應用無礙的特色,他們用宗教信仰解決許多人生問題, 在宗教修與世俗生活之間,尋求一種折衷的生活方式,使得中 唐士子塑造並呈現出唐代之後的中國士大夫文人的典型情調。 本章首節述中唐詩人主體意的增強,從而改變 審美視 角,擴大審美範圍。第二節討中唐文人對民間文學的廣闊吸 納程,包括他們直接與填詞、寫小等創作的情形。第三節 探討中唐詩人在詩歌內涵融鑄宗教思想的況,他們往往在堅守 儒家為本位的場之餘,融入佛家與道家思想,調解他們在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遭遇的苦悶與挫折,這種三教融和的人生觀, 深深影響宋人。第四節則是

6、就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趨勢,作一整 體評析。 265 第一節 突顯詩人主體性的高揚 一、元白詩派 元白等人在初入仕途之時,都抱著積極用世的態,憑著一 股剛正銳氣,克盡職守,貢獻才,他們掀起文學史上著名的新 府運動,欲以改革詩風、救濟時弊。在這個詩歌改革的活動當 中 , 我 們 看 到 文 學 家 和 政 治 家 種 角 色 相 結 合 的 知 分 子 的 勇 氣。紳的二十首府新題已有病時尤急的特點, 2 元 稹和白居則進一步,以序言或自注配合紀實性的詩作,揭舉 重大弊端。 府原本即具有自由抒寫的特質,在紳、元稹、白居提 倡新府前,張籍、王建就已創作許多反映民生疾苦、詩歌語言 平近人的府詩作。張籍

7、曾與翱等人,同學文於韓愈,世稱 韓門弟子,韓愈對他盡提拔,恩情深重。 3 張籍的詩歌風格卻 走韓門奇險的線,反而近於元白等人;張籍對於韓愈的文學 觀也表認同,曾直指韓愈尚駁雜無實之 、 為博 之戲與人競財 , 4 他在詩歌創作即思想為上的堅持,出其獨 性及自主性。 2 元稹和校書新題府十二首序云紳原作府新題二十首,皆雅有所謂,虛 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而和之,蓋十二而已。 。 3 孟郊曾向韓愈推薦張籍,貞元十四(798)張籍至汴,受到韓愈照顧。韓愈主持的舉 人考試中,取張籍為第一,次,張籍加進士考試,一舉及第,與韓愈的推薦無關 係。 4 張籍在上韓昌書中一再反對韓愈多尚駁雜無實之 、 為博

8、之戲與人競財 , 後在再上韓昌書中又云: 君子發言舉足,遠於,未嘗聞以駁雜無實之為 戲也。可張籍雖然曾經向韓愈學古文,卻又沒有全盤接受韓愈的思想及為。 266 白居、元稹和紳創作新府的時間,正是他們剛剛與 政治事務之時。輕氣盛的心性,加上對詩歌具有敏銳的眼光, 讓三人以因事題為準則,寫下大膽揭現實黑暗的詩篇。 元白基於政治的熱忱、詩人的使命感發起的新府運動,其詩 主張明顯側重在實用性質上:要能反映現實,議政事,發揮濟 世的目的。這樣的詩觀,無疑是偏狹的。白居主張詩歌創作是 感於事而動於情的結果( 策十九) ,認為情感活 動是憑空產生,而是源於社會生活中的事 ,因此詩歌能脫 現實。 文章合爲時而

9、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 與元九書 ) , 是強調出文人應有反映當代時事的責任。詩歌,原是讓想像無 限翱翔的藝術,白居要求題材覈實的點大大限制詩的 想像空間, 5 今日看顯得符合乎文學原,然而這正是新府 可用以批評政治、批判風俗的基本原則。 策十八: 今 褒貶之文無覈實,則勸懲之道缺矣 ,試圖矯正文風、讓文學發揮 實際的效用,是白居這個時期一貫的主張,因為要勸善懲, 所以詩作內涵必須徵實有信。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覈實的要求僅專門針對描述之事 件,也就是詩的題材而言,在寫作技巧上,他並排除必要的虛 構與想像。其新府詩的主題、材的確貫徹著覈實概,均屬 可考之史事與風俗。但作品中無是情節結構、人物對話

10、、心 描寫,卻都能看到作者增添的虛構成分。也是因為白居能夠將 詩歌選材與創作手法分別看待、相混雜,他的新府詩作才 致變成史紀而失去文學的價值。 元白二人又用風雅比興 、 美事 、 即事名篇等準 則評代及當代詩歌,得出詩道每況愈下、及杜等結, 6 他們對於前代詩歌與詩人的評價,遭致少批評。人一再強 調詩歌要干預政治、關注人生,可以出這個時期人對自我創 作的要求,是有一套特殊的標準。 5 白居新府序言明: 其事覈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 6 白居代與當代詩的意,詳與元九書 ,元稹的解與白居大致相同,詳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并序 。 267 八代中期,中國大學者曾針對新府運動在史 上是否存在過,提

11、出質疑和否定, 7 由此引起一場爭。甚至有 人認為新府作為一種詩體都無法確定區界,談上有 麼新府運動。 8 但是我們詳加考察中唐詩壇,元稹、白居 確實提出新題府和新府之與實際創作,宋郭茂倩府 詩集又選有新府辭一,則新府詩體的存在是無庸置 疑的;再者,元白提倡新府詩是否可視為一個文學運動?最早 提出此一概的胡適是這麼的: 中國文學史上的大變動向是自然演變出的,向沒有 有意的,自覺的改革。只有這一個時代可算是有意的,自覺 的 文 學 革 新 時 代 。 這 個 文 學 革 新 運 動 的 袖 是 白 居 與 元 稹,他們的同志有張籍、禹錫、紳、餘、猛等。 9 胡適一再強調元白乃有意 、 自覺的革新

12、詩風,或許由 此結上西方文學運動的觀。而我們從貞元末、元和初, 一直到元和十二元白人創作新府的程看,他們雖然沒 有一個由上而下的文學組織在推動新府詩,但白居、元稹卻 發揮文學袖的特質,他們創作目的明確,揭問題深刻,反 映時事廣泛,影響十分深遠。當時與元白志同道合的,有詩友 紳、張籍、禹錫;受其啟發的,有鄧魴、唐衢(白居與 7 1984 ,裴斐發表白居詩歌與實踐之再認 ,載光明日報1984 12 月 18 日;隔再發表再關於元白評價問題 , 光明日報1985 9 月 10 日,對於是否存 在這樣一個運動提出懷疑。之後,又有王啟興: 白居導過 “新府運動嗎” , 江漢 壇 ,1985 10 月;宋

13、強: “新府運動” 種種 , 光明日報 ,1985 11 月 19 日,均認為未有足夠證據可證明當時存在過一個新府運動。 8 周明: 唐代無新府運動 ,收於霍松、傅璇琮主編: 唐代文學研究第二輯(桂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 。 9 胡適: 白話文學史 (台:胡適紀館,民 58 ) ,上卷第十章元稹白居 ,頁 361。 268 元九書 ) 、猛、餘(元稹府古題詩序 )等;並影響晚 唐皮日休、杜荀鶴(846904)等詩人。是以,稱之為文學運 動 ,正是強調其自發性與影響。近代所撰寫的中國文學史 、 中國文學發展史 、 中國文學史等相關著作,大多沿用 新府運動之名,可胡適的解是廣受肯定的

14、。有唐一代, 也的確沒有一個詩歌派或活動,可以超越元白新府創作這種 主動性的改革意。 元稹和白居在遭受政治上無情的貶謫後,他們的文學想及 政治想,也隨著人生挫折而做調整。體認到自己得名於文章, 也獲罪於文章,為求保全性命,人創作中的關注焦點於是由社 會轉向個人。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艷情詩作,充分顯示出 人對於個體自然情欲的重視。在中國的傳統和教化之下,愛 情 題 材 的 詩 歌 始 終 甚 發 達 , 關 關 雎 鳩 被 解 釋 為 表 后 妃 之 德 , 10 香草美人用比喻君臣關係,在厚人,美教化 的標準下, 11 愛情本身始終未能在文學審美中獲得獨的地 位。元白詩歌涉及男之情的作品,有

15、為初情人所寫,有為 妻子而寫,也有為歌妓舞妓所寫,他們的愛情是多重而複雜的。 元白將他們這些多重的情感體驗用詩歌形式真實而毫無掩飾地記 下,尤其是對於情欲的細膩描寫,可是衝破詩歌傳統對於 男之情的嚴格性規範,突顯出作者已能將個人情欲作為審美 對象。 元白詩風由外揚轉向內斂,由批判時政轉向個人情思,固然與 人生的重大挫敗有關,但也能忽他們心與身體變化對於詩 歌創作的影響。元稹、白居少時關注民生困苦、政治清濁的 遠大抱負,到人宦途平順之後,早的熱情與抱負卻漸消失。 這種轉變和他們的人生閱即有關係,當人熟稔官場文化, 並獲致相當的地位之後,看待政治與權的角,自然與先前 同。加上白居原本就體弱多病,過之餘,病發眼疾、肺 10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詩經 , 十三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