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850273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学生汉语语义认知研究,项目编号(2012C106) ;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项目:蒙古族学生汉语文化认同感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29) 。作者介绍张钧,1980 年 9 月生,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语文教学心理。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研究张钧(内蒙古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010022)中文摘要:动宾搭配在现代汉语词语搭配中出现频率很高,也是蒙古族学生现代汉语学习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认知语义范畴的研究,为探索蒙古族学生动宾搭配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了

2、理论基础。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汉语动宾搭配理论研究意义在于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带宾语动词和名词分别范畴化,同时将动词和名词的动宾关系范畴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认知层面将汉语动宾搭配模块化和系统化,降低学生汉语动宾搭配学习的难度。关键词:语义范畴;动宾搭配;蒙古族学生Study on Teaching the Verb-object Collocation to Mongolian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Category Abstract: The use of verb-object collocation has high r

3、ate among other collocations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nd it is also a learning problem when Mongolian students study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To explore the verb-object collocation study among Mongolian students, cognitive category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in new teaching content a

4、nd form in verb-object collocation. Based on the category theory, the meaning of theory research in Chinese verb-object collocation is to require students learning the verbs and nouns with object more categoriz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make Chinese verb-object collocation modularized and systemati

5、zed on the cognitive domain. In this way can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Chinese verb-object collocation.Key words: category; verb-object collocation; Mongolian students对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汉语教学的特殊领域。从多年针对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可知,蒙古族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事实上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并且基本知道这些词汇的理性意义,蒙古族学生的汉语使用最大困难是词语的

6、搭配问题。动宾搭配在现代汉语词语搭配出现频率很高,也是蒙古族学生现代汉语学习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由于受言语使用环境和习惯的影响,通过自然语感促进汉语动宾搭配学习的作用有限。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主要采用随课文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汉语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但是随文学习的效率不高,而且现有文章中的词语搭配内容终归有限,所以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蒙古族学生词语搭配教学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学生词语搭配组合的外在表现受学生内在认知因素的影响,词语搭配学习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汉语语义认知问题。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研究为解释蒙古族汉语词语搭配学习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依据语义

7、范畴理论对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进行研究。一、语义范畴理论对汉语动宾搭配规律的研究(一)引入认知理论进行汉语动宾搭配研究的原因动词和名词在汉语结构中分别指向于“陈述事件”和“指称事物” 。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关系有多种,其中的动宾关系是优势选择,动宾搭配也是汉语语义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引入认知理论对汉语动宾搭配进行研究之前,汉语研究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外显层面的影响。根据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的语音结构,郭绍虞(1938)认为同一个义位在音节长度上可以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选择。如果根据这一观点,词和词之间的句法组合在音节选择上应该是自由的,有四种可能的形式 :1 + 1、 2 + 2、

8、1 + 2、2 + 1。而之后的学者发现,动宾搭配的实际情况是“1 + 1、 2 + 2”两种情况是比较自由的,而在“1 + 2、2 + 1”两种情况下,现代汉语中的动宾搭配倾向于“1 + 2”。这种现象是吕叔湘(1963)较早发现的,吴为善(1986)对现代汉语三音节组合规律进行了论证。吴为善认为现代汉语的动宾关系倾向于“1 + 2”模式,定中关系则倾向于“2 + 1”模式,这种倾向在四音节字段减缩为三音节字段是尤为明显。以上研究基础上,有学者开始从汉语韵律角度对动词和名词的搭配进行探究。张国宪(1989)注意到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的句法和语义组合与单双音节的选择有密切联系。依据张国宪的发现。

9、双音节的动词和名词可以构成定中关系,而单音节动词却不能修饰双音节的名词。双音节动词既可以修饰单音节名词,也可以修饰双音节名词,例如“竞争对手、出口浪潮、封锁沟、创作假” ,但是,双音节动词是不能修饰单音节名词的。也就说,依据这种观点,通过三音节的动词和名词的结构关系,就可以得出动词和名词的句法和语义关系, “1 + 2”是动宾关系, “2 + 1”是定中关系。其后,也有学者从汉语韵律的层级系统和汉语重音理论的角度对动词和名词的搭配问题进行了论证和解释。从韵律结构层面对动词和名词搭配组合的倾向性进行解释在一定范围内有相当的道理。但是,有些语言问题从汉语的表层入手进行研究并不能揭示内在规律。所以研

10、究者将动宾组合的问题纳入认知范畴进行研究。比如,按照汉语韵律对动词和名词的配组合的研究, “2 + 1”倾向于定中关系,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2 + 1”的动宾关系并不在少数, “观察猫、喜欢钱、尊重人、相信鬼”等都属此列。即使承认动词和名词的“1 + 2”组合倾向于动宾关系的情况下,其中一些问题还是不能光依靠外在的音节结构去解释。例如,现代汉语常说“洗衣服、砍木头” ,不经常说“洗服装、砍木材” 。不但 1 + 2 的音组模式有着个种现象,甚至连 2 + 2 这种最自由的音组模这种现象用式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我们说“设计服装、采购木材” ,却不经常说“设计衣服、采购木头” 。这些问题的解

11、释,需要将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的搭配问题纳入认知范畴去解释,进一步揭示现代汉语动名关系中的动宾关系。(二)认识范畴理论下的动宾组合研究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和经验世界,人类的认知领域需要通过范畴化这一操作方式对知识和经验进行分类,以作为有效地储存和利用经验的基础,范畴化时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心理操作之一。在用语言符号表征物质世界和经验世界的时候,人类也是以词语的范畴化为基础的,范畴化能力与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下,语法特征就是在大量的语言使用中对语言经验实例的储存、范畴化和类比概括。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下,语法不是规则而是使用图式,是从大量的具体表达式中抽象出的象征结构。依据这

12、样的认识,公共知识中的语法部分来自于具体的语言使用,通过基于用法的范畴化名词和动词分别被赋予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同时二者的组合关系也是语言使用实例的范畴化和图式化。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研究者在名词和动词动宾关系外部音韵模式方面的研究只是外线形态的范畴化,这种范畴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合理性,但是解释能力的有限性也很明显。认识语言学从认知语义范畴对现代汉语动宾搭配进行了探索。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动词和名词动宾搭配的优选性与动词和名词分属的词范畴的性质应该有密切的联系。也就说,在一定范畴里的动词倾向于和一定范畴中名词构成搭配关系,这种关系合乎抽象出的图式性语法知识;如果成熟的现代语言使用者认为

13、一种动宾关系是不合规范的,有可能就是动词和名词的范畴层面不匹配。基于这样的假设,张讼(2007)对动名动宾组配的认知心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基于大量的语料,文章对动词和名词的范畴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名动宾搭配的认知范畴内的优选原则。文章首先对现代汉语中具有相同、相似或相关理性意义的动词和名词进行组对,通过对组对的动词和名词使用的语料进行归纳分析,构建了动词和名词组对的三个等级层次。等级 X1 上位层次范畴 种植 树木等级 X0 基本层次范畴 种 树等级 X2 下位层次范畴 抢种(套种、轮种) 松树(桃树、柳树)红松(青松、油松)文章认为在语义场域范畴内,动词和名词都可以划分为上位

14、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层次范畴,根据动名述宾组配的样例得出动宾组配选择性的倾向:认知范畴层次横向组合的优选性;认知范畴层次下向组合的合理性;认知范畴层次上向组合的限制性;基本层次与上位层次的不可组合性。 组合: 种植树木 种树 抢种松树 组合: * 种植树 种松树 抢种红松种植松树 种红松 组合: * 种树木 ? 抢种树 ? 抢种树木虽然文章只从层次范畴对近义动词和名词的搭配规律进行了探究,但文章进一步论证了现代汉语动宾搭配除了在句法、韵律、语义上的选择外,认知范畴上的语义选择也是影响汉语动宾搭配发展的重要因素。认知语义范畴的研究,为探索蒙古族学生动宾搭配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里理论启示

15、。二、蒙古族学生现代汉语动宾搭配教学现状(一)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搭配教学时段现代汉语动宾搭配是蒙古族学生早期汉语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对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词语搭配教学主要涉及动宾关系、动补关系、动补宾关系、定中关系等。其他较为复杂的词语搭配关系在小学阶段不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写者借鉴相关的汉语教学理论,可能认为动宾关系相对于其他中句法关系来说更为简单,更适合在汉语学习的初期进行教学,所以动宾关系是小学低年级段汉语教学的内容。在小学中段和高段,词语搭配教学涉及的是动补关系、动补宾关系、定中关系等。从学生语言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看,小学低年级段处于动作形象思维时期,所以对动作及动作关

16、涉对象的认知更为敏感,所以针对性的动宾搭配教学在这一时期进行具有科学性。但是,动宾关系除了具象的动作和关涉对象的组合外,动词和宾语在各自的聚合层面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例如,动作除了具体动作还有抽象动词,表示实务的名词可以作宾语,而很多抽象意思的名词也可以做宾语。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小学低年级段只能解决这一时段动宾搭配能解决的问题。(二)蒙古族学生汉语动宾教学的内容与策略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的特点,针对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主要安排的是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和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的组合。一方面,汉语教材二三年级所选的课文以小故事、对话为主,这些课文中包含的动宾搭配都是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和表具体事物的名词组合。另一方面,课文后面安排的动宾组合练习也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例如,二年级教材中的“擦黑板” 、 “做作业” 、“捉害虫”等。 ,从上可知,在针对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以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和表具体事物的名词组合为动宾组合的教学内容。蒙古族学生动宾搭配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