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8474498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3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书书2013 年 9 月第 3 期南京特教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Sept 2013No 3“ 医教结合” : 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 实施背景、 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张 伟 锋*( 江苏南京210038) 摘要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作为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探索的一种途径, 受到特殊教育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 “医教结合” 实施背景、 内涵和积极作用。文中指出,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探索是对我国特殊儿童需求、 特殊教育现状的回应, 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一种可行措施; 还介绍了 “医教结

2、合” 的特指和泛指含义, 以及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 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 加强制度、 队伍和运行机制建设等目前已有的具体做法;最后, 阐述了特殊学校 “医教结合” 实践在转变特殊教育观念、 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和推动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近年来 , “医教结合” 受到越来越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方面, 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把“医教结合” 纳入到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和工作文件中,并且进行实验和试点。另一方面, 各地不少特殊学校和学者正在坚持不懈地探索特殊学校职能转变、开发与实施康复课程。有的是在教育部或地方项目指导下进

3、行的, 有的是学校自发组织的。然而, 也有人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提出了一些质疑。在这一背景下, 本文试图分析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的实施背景、 内涵和积极作用, 以期更多特殊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能对“医教结合” 实践有更全面、 准确的认识, 进而深入思考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的实践价值与重要意义, 更科学合理地开展特殊教育实际工作。一、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的实施背景( 一) 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突出据 2006 年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 全国 0 14 岁残疾儿童总数为 387 万人, 其中0 6 岁残疾儿童 141 万, 6 14 岁的学龄残疾儿童246 万1 。这

4、些残疾儿童大多是学校教育的适龄对象。由于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脑瘫、 智力障碍、 孤独症等疾病, 这些疾病不能像肺炎、 腹泻那样等儿童身体康复了再上学, 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只能带病接受教育2 。因此, 这些残疾( 病患) 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 都具有康复的需求。尤其是被安置在特殊学校的39 9 万名特殊儿童3 , 他们具有更加突出的康复需求。( 二) 特殊学校的对象改变及困境凸显目前, 我国特殊学校中聋校的规模和听障学生人数正在萎缩,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 1) 障碍程度严重; ( 2) 障碍类型多样化, 包括:中重度智障儿童、

5、 脑瘫儿童、 自闭症儿童、 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等; ( 3) 多重残疾儿童增多4 。例如: 某培智学校 2001 级 9 名学生中, 构音障碍 3 人, 不能说话, 重度自闭症 2 人, 严重多动症 2 人, 其中一人还伴有抽动症, 脑瘫 1 人, 呈“剪刀腿” 步态, 行走困难, 1 人为唐氏综合症患者5 。目前, 培智学校几乎都是类似的情况, 以致原有传统、 单纯的教育手段难以凑效, 学校陷入了课堂集体教学难以进行, 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 教育效果无法体现的困境中。特殊学校教育对象的这种变化以及困境, 势必引起特殊教育模式的改变。1*作者简介张伟锋,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

6、院康复科学系主任助理, 讲师, 博士研究生。( 三) 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与支持体系缺失在美国等特殊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 法律规定不仅要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教育, 还要提供听力学、 言语语言病理学( ST) 、 职能治疗( OT) 、 物理治疗( PT) 和心理服务等相关服务, 并且建立早期疗育服务体系6 。在其实际工作中, 康复治疗( 含OT、 PT、 ST) 等专业内容以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形式进入到特殊学校, 以满足特殊学生的多种需要、 为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和支撑。而我国特殊教育的相关服务未受到应有重视, 相应支持体系缺失。长期以来, 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 特殊教育主要由

7、教育机构提供, 它们分属于卫生、 教育两个不同的系统, 彼此相对封闭、 相互分离。针对目前特殊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 教育教学的困境以及相关服务的缺失, 人们近年来开始反思康复与教育分离模式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特殊教育改革对策。比如, 儿科专家、 上海市副市长、 原教委主任沈晓明教授指出, 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 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 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 医生和教师各念各的经, 康复治疗不能有效为教学服务7 。提出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 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7 。( 四) 医教结合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进入新世纪以后, 一些有条件

8、的特殊学校基于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这一初衷, 不断开展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的探索和康复训练实践, 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详见 现代特殊教育 2011 年第 2 期系列文章) 。2007 年 2 月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把“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作为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要求在课程特色上, 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及类型, 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 融入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心理咨询和辅导、 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把康复训练课作为培智学校的选择性课程8 , 为特殊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性支持 。 “十一五” 期间

9、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 2008 2010 年) 9 及配套文件和资金等的落实, 改善了部分特殊学校教学、 康复训练设施的配置, 为特殊学校康复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持。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教育部都把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改革实验和试点”作为年度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10 11 12 , 对推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工作和实践探索发挥了积极影响。2011 年 4 月授牌的 18 个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 实验基地13 正在进行的实验探索、 2013年 1 月结题的 “推进医教结合, 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成果14 、 以及上海市特殊教育

10、“医教结合” 工作15 16 的其他成果, 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工作以及进一步推动医教结合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些前期实践、 有利条件以及成果可以说明, 由特殊学校承担“康复与教育的双重任务17 ” 、 改变“康复与教育” 二元分离模式的“医教结合” 实践探索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一条可行途径。二、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的内涵最初 , “医教结合” 作为一种较固定的提法, 是“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 注: 在特殊教育、 康复医学领域) ” 或 “临床医疗与教学相结合( 注: 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 ” 等通常含义的简称。目前 , “医教结合” 已经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名词, 其内涵为许

11、多特殊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所关注。( 一) “医教结合” 的已有论述从现有文献中 , “医教结合” 最早始于何时、 何地、 由何人提出无法得到确切答案18 。在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我国一些地区和特殊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断探索( 详见现代特殊教育 2011年第 2 期系列文章) 。他们在教育教学中, 有机地融入和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 内容和手段, 力求科学、 有效地对残疾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 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并称之为“医教结合” 。在目前实践中, 人们已经对医教结合进行了一些论述和总结。有的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明确提出 “医教结合是一

12、种简称, 它应当包括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 多种干预、 潜能开发等内容19 ” 。有的站在特殊学校工作的角度, 认为“ 医教结合就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在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20 ” 。有学者同样认为, 在聋儿康复过程中, 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是两个重要的手段。因此,聋儿康复中的 “医教结合” , 是指两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统一的模式, 并使两者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1 。也有人试图对“医教结合” 进行较全面论述, 她指出: 医教结合是指采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对残障儿童实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 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

13、用。其中“医” 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 诊断、治疗; 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 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 设法改善和提2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22 。也有一些围绕“医教结合” 的目标和意义来展开的论述, 比如上海市相关文件16 指出, 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 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 根据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 对残疾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 开发其潜能, 使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些论述从多个方面阐释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 反映出它是一种综合、 跨学科、 跨专业

14、的理念,突出体现了特殊教育实践需要整合运用教育和医学的内容手段的思想。但这些论述都没有全面表述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的含义。即使有人试图全面论述, 但并未形成共识23 。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专业性名词, 目前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定义的表述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 有必要给出一个在学科合作、特殊学校实践、 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 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实际工作的定义。( 二) “医教结合” 的概念界定从前面的表述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 目前特殊教育实践中所提的“医教结合” 是指医学与特殊教育的结合, 其含义有特指和泛指之分。1 特指的含义现代医学可分为保健医学、 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

15、 康复医学四类, 有上百个亚学科。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主要是指其中的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的结合。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 实验基地项目中主要采用此特指的含义。由于康复概念更新、 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 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24 。发展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现代康复医学强调应用各种医学和相关学科的手段, 对残疾者进行身体、 心理、 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训练, 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代偿或替代, 并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25 。与以往相比, 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对象包含了残疾儿童; 其手段扩展到工程、 心理、 教育、 社会等各个领域, 包括物理治疗( PT) 、 作业治疗( OT

16、) 、 言语治疗( ST) 、 心理治疗、 康复工程、 艺体治疗、 中医治疗、 康复护理、 职业咨询、社会服务等; 内容已涉及到运动功能、 感知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语言交流能力、 认知能力、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等多种人体功能障碍24 。由于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在内容和手段上都涉及运动、 语言、 认知、 心理、 生活自理、 社会适应等领域( 或称课程) ; 在对象和目标上又都指向使残疾儿童的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代偿或替代, 并尽量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 两者也都有神经可塑性( 或关键期) 、 行为主义理论、 身心发育( 或发展) 理论等相同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 现代康复

17、医学和特殊教育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的天然基础和必然性。对于学科结合而言 , “医教结合” 是一种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深度合作的理念和追求, 即这两个交叉学科互通有无、 相互借鉴, 以促进两者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对于特殊学校实践来说 , “医教结合” 是一种基于学校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与教育的综合服务模式, 不同于一般学校中课程教学的教育模式, 也不同于基于医院为病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的模式。它具体是指整合教育、 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手段, 主要为教育机构里学前及低年级( 13) 特殊儿童、 以及其他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特殊儿童提供综合服务的一种工作模式。它要求打破学科壁垒, 梳理和统整现代康

18、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学科间交叉重叠、 相同相通的知识技能, 以特殊儿童的需求为导向, 分别从言语、 听觉、 语言、 认知、情绪行为、 学习能力和运动等26 领域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2 泛指的含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一般泛指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医学领域和特殊教育的全面结合。其中相关医学领域包括: 儿科、 其他临床科、 康复科、 保健科、 护理科等学科, 这些学科的内容涉及到特殊儿童的筛查、 诊断、 临床医疗、 康复治疗、 护理保健、 建档、 转介、 综合干预等工作。而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只有与这些工作良好衔接, 才能共同构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可以认为, 上海市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

19、的通知 及其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推进医教结合, 提高特殊教育水平所采用的是 “医教结合” 的此含义, 体现在上海市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的制度建设、 实践工作( 内容、 手段、 服务流程等) 、 队伍建设和保障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工作中。这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工作“已在上海全市各区县普遍展开, 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28 ” 。对比特指和泛指的含义可知: 两者并不矛盾。特指的含义是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的核心, 泛指的含义包括更宽泛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的内容, 其外延比特指含义更大。无论是特指还是泛指的“医教结合” 的论述, 都对特殊教育实际工作、 医教有机融合的特殊教育

20、服务体系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三) “医教结合” 的具体做法整合分析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 实验基地项目和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改革的相关表述及实践内容27 以后, 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 低龄段在校特3殊学生的康复训练; 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 诊断、 评估、 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 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 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 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 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而从特殊学校、 政府两个层面来看, 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具体做法有:1 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 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

21、计划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 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在“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理念指导下, 开展培智学校低年级、 聋校学前和低年级儿童听觉( 指聋校) 、 言语、 语言、 认知等康复训练的实践探索, 以此验证和探索特殊儿童个别化训练的有效方法, 促使教师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听觉康复、言语康复、 语言康复和认知训练的理论知识体系, 增强教师实施个别化言语、 语言、 认知等训练的实践能力, 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和训练的工作, 从而为提高培智学校低年级、 聋校学前和低年级儿童的语言沟通和认知能力等奠定扎实的基础, 增强其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2

22、 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 , “医教结合” 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 HSL 理论和“1 + X + Y” 操作模式29 为依据, 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 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 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 渗透语言、 健康、 社会、 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 6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 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目前, 我国培智学校课程中的“实用语文( 数学) ” 或“生活语文( 数学) ” , 以及培智学校改革所强调的

23、“综合课程” 或“主题教学” 都注重课程的功能性。功能性课程强调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强调知识、 技能学习的整合, 重视内容选择的生活意义。在培智学校的低年级课程教学中 , “医教结合” 实践将言语康复、 认知康复方法与生活语文教学互相融合、 互相渗透, 使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 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3 加强制度、 队伍和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采用 “建立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制度; 成立特教专职康复教师队伍、 专兼职的特教保健教师、 专兼职的巡回教师队伍; 多渠道开展培训,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 参与医教结合工作的医生的专

24、业化水平”28 ; 开展教育康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30 等, 以保障医教有机融合的特殊教育工作开展, 保障特殊儿童发现诊断安置工作网络的运行。同时, 采用“建立残疾儿童发现、 诊断、评估、 转介、 安置运行机制; 建立残疾儿童确诊和报告定点医疗机构制度、 明确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责; 建设残疾儿童信息通报系统; 设置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31 ; 加强康复课程建设和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训练15 等具体做法, 以规定残疾儿童“发现诊断安置” 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确立“定向转诊定点确诊回访上报” 及“医教结合综合鉴定科学安置统筹实施康复与保健” 的工作模式28 。最终建立起残疾儿童发现诊断随访安置综

25、合干预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并不断完善。三、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的积极作用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 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的实施, 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 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学校工作而言, 实施“医教结合” 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一) 转变特殊教育观念, 完善特殊学校职能教师以往所采用的传统、 单纯的教育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教师以往在面对不会开口说话或口齿含混不清的听障学生时,“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对聋童发不出或发不清楚的音往往束手无策, 常常只能用传统的教育手段一味

26、地让聋童反复模仿”31 , 效果往往很差。通过“医教结合” 实践, 一线教师可以学习康复技能, 会知道说话困难可以从呼吸、 口唇舌运动、 发声和构音等方面去找原因, 并实施针对性的言语训练方法, 从而具备一些疗育结合的新思路和办法 。“医教结合” 实践可以使教师在特殊教育观念上逐渐走出了那种 “教育是万能的、 是无所不起作用的” 认识误区, 加深对现代康复医学的认识, 提高对残疾儿童康复过程、 康复需求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那种“先医后教 ” 、 “医教分离” 的认识和做法, 逐渐采用“当医则医, 当教则教; 医中有教, 教里融医; 医为教用, 教需医辅; 医教结合, 科学发展”19 的

27、务实做法。“医教结合” 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学校逐渐认识到, 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 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4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 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5 。( 二) 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训练器具、 假肢、 矫形器、 助听器、 人工耳蜗、 辅助沟通系统、 电子导盲杖等现代科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残疾儿童身上及学习生活场所中。这些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 给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殊学校教师如何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辅助设备的作用, 帮助残障

28、学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状况、 如何教会残障学生或家长使用这些辅助设备、 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更好地为残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成了特殊学校和教师们面临的新问题。“医教结合” 的实践探索, 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 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 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 器械, 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 通过教育、 康复与医疗( 与医生配合) 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 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学校的“医教结合”

29、 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 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 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 提高训练的科学性、 针对性。( 三) 推动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提升特殊儿童教育水平特殊学校的“医教结合” 实践是基于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 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所积累的科研成果、 前人探索的成功经验而展开的。一系列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 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作用, 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 有人将目前国内常用于医疗康复机构的“引导式教育” 引入到特殊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康复中, 并进行 1 年的随访评估, 得出“引导式教育有助于特殊学校脑

30、瘫儿童上肢、 下肢和躯体、 及平衡功能的改善, 并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和副反应34 ” 。有实践者指出 , “医教结合” 的康复模式既促进了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康复进程, 又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 。“医教结合” 的康复模式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心身健康发展、 全面康复的一种趋势和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35 。而自 2001 年起开展 “医教结合” 试验, 探索一种更科学、 对残疾孩子的发展成长效果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哈尔滨燎原学校, 更是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 : “哈尔滨燎原学校以 “能生存、 会生活” 为办学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等创新模式培养智障学生, 使他们树立信心, 融入社会, 事迹感人

31、”33 。这些特殊学校的实践证明: 多年来, 特殊学校里的 “医教结合” 探索, 对残疾学生进行综合康复、 多重干预、 潜能开发,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 。这将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推动更多适合我国国情、 省情和各校校情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 推动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 进一步提升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水平。四、 总结本文认为: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之一, 是解决我国特殊学校实际困境的一条探索之路。此外 , “医教结合” 实践与特殊教育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并不矛盾。实施“医教结合” , 并不排斥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和社会教育模式等 。“医教结合” 的实

32、践除了对特殊学校改革有积极作用以外, 还有助于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发展, 完善我国特殊教育支持体系, 使随班就读学生等特殊儿童得到更有质量的专业服务支持, 进而提高我国融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说,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实践途径的提出, 反映了当今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基层特殊学校对特殊教育现状的积极思考、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不断探索、对特殊教育根本目的的孜孜追求, 也反映了他们对推动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态度。 注释 1 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 EB/OL http: / /www cdpf org cn/sytj/content/2

33、00711/21/content_30316035_2 htm, 2007 2 章依文“医教结合” 为个性化的特殊教育提供支持 J 上海特教, 2012 3 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EB/OL http: / /www 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45 html, 2013 4 杜晓新, 王和平, 黄昭鸣 试论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框架的构建 J 中国特殊教育, 2007( 5) 5 高鹏凌 培智学校康复课程的演变与思考 J 现代特殊教育, 2013 6 赵蕴楠 美国特殊教育法案的发展与影响研究

34、C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7 沈晓明 我为什么提出特殊教育的 “医教结合” 理念 J 上海教育, 2012 8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基2007 1号) EB/OL http: / /www moe gov cn/publicfiles/5business/htmlfiles/moe/s3331/201112/xxgk_128271 html,2007 9 “十一五” 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 20082010 年) 10 教育部 2011 年工作要点 EB/OL http: / /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35、htmlfiles/moe/moe _ 164/201102/114836 html, 2011 11 教育部 2012 年工作要点 EB/OL http: / /www 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202/xxgk_129872 html, 2012 12 教育部 2013 年工作要点 EB/OL http: / /www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46/201301/xxgk_147386 html, 2013 13 徐灵芝 全国首批特校“

36、医教结合实验基地” 正式授牌 J 现代特殊教育, 2011 14 潘晨聪 特教的 “拐点” 上海特殊教育医教结合项目结题 J 上海教育, 2013 15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委等八部门制订的 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09 2011 年) 的通知EB/OL http: / /www shanghai gov 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node23357/node23359/userobject26ai19681 html, 2009 1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 沪教委基 2010

37、 61 号) EB/OL http: / /www shmec gov cn/html/xxgk/201008/402142010002 php, 2010 17 杜晓新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机构的双重任务 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 18 陆莎 医教结合: 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J 中国特殊教育, 2013 19 谢敬仁 以人为本, 科学推进 “医教结合” 的实验和探索 J 现代特殊教育, 2011 20 张联弛 浅谈 “医教结合” 在培智学校学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J 现代特殊教育, 2011 21 黄昭鸣, 杜晓新, 季佩玉 聋儿康复中的“医教结合” 模式之探讨 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

38、杂志, 2004 22 张婷 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3 杜志强 什么是最佳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 兼与张婷、 陆莎商榷 J 中国特殊教育, 2013 24 南登崑 康复医学( 第 2 版)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5 励建安, 康复医学( 第 2 版)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26 黄昭鸣等“多重障碍 多重干预” 综合康复体系的构建 J 中国特殊教育, 2007 27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推进医教结合, 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课题组 项目实施方案( 内部资料) , 2011 28 马珍珍等 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

39、情况的现状调研 J 中国特殊教育, 2012 29 黄昭鸣, 周红省等 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 HSL 理论与 1 + X + Y 模式的构建与实践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0 杜晓新等 试论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 J 中国特殊教育, 2013 31 张景华“医教结合” 在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现代特殊教育, 2011 32 张福娟, 马红英, 杜晓新 特殊教育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3 李黎红 求解 “医教结合” 访哈尔滨市燎原学校校长张联弛 J 现代特殊教育, 2011 34 张秀伟 引导式教育在特教学校康复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J 现

40、代特殊教育, 2009 35 邓永兴 试论孤独症儿童的 “医教结合” 康复模式J 现代特殊教育, 2011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A Feasible Wayof Special Education eformZHANG Weifeng(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Nanjing Jiangsu 210038)Abstract :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 ( COME) ” ,as a way of China s spe

41、cial education reform,has received aca-demic attention from the field of special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its background,connotation and positive role Firstly, itpoints out that the“COME”explor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is a response to special children s needs and our country s specialeducat

42、ion status,and it is a feasible reform measure of China s special education Secondly,it introduces the core meaning andgeneral sense of“COME”and the specific practices,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al children individualized service work,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the establish

43、ment of a complete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etc Thirdly,italso expounds its positive role in the work of special schools,for example,transforming the concept of special education,solvingnew problems in special education,and promot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est practice models in special education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special education,reform( 责任编辑谈秀菁)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