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446509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2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3、近地面与高空的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5、世界的气候类型,6、天气系统,7、全球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学什么】,怎么学 1掌握热力环流的关键是“热上升、冷下沉”。 2掌握大气环流的关键:一是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高低;二是根据风向的判断确定气压的高低。 3掌握天气系统的关键是明确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是变暖气团、冷气团,还是受锋面控制。 4判断气候类型关键是从气温、降水特点上来判断。 5各种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要关注“数值、走向、弯曲、闭合”等特征。,让术语化答题成为一种习惯 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

2、辐射。 2.热力环流:冷热不均、膨胀上升、收缩下沉。 3.空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4.气压带风带:大气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盛行上升气流、盛行下沉气流。 5.气压中心与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6.气候特征:高温多雨、全年皆夏、终年湿润、炎热干燥、气温日(年)较差、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 7.天气系统:辐合上升、辐散下沉、冷锋、暖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1.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1)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 下降6;在平流

3、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高层大气,对流层,臭氧层,大气的垂直分层,12km,50km,平流层,2000-3000km,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2)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2)气温分布时间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大于高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 年变化: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北半球)。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

4、纬度大于低纬度。,(3)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在对流层内,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递减率为6/千米。若出现对流层局部气温的实际垂直递减率低于理论垂直递减率,即某一高度气温高于正常值,称为逆温。逆温的成因有辐射逆温(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形逆温(常发生于盆地和谷地中)、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等。,热点考向一 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典题训练1】(2012成都模拟)下图是两地日平均气温10C日数的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2)题。,(1)导致图中、两处等值线弯曲的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大气环流 D.纬度位置 (2)图中处等值线走向的形成原因包括( ) 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 北大西洋暖流

5、的影响 盛行西风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A. B. C. D.,【解题指导】解答该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出区域位置。 (3)据图判断出、处等值线的弯曲特点。,【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等值线向高纬弯曲,说明其日平均气温10 日数较两侧多,气温较两侧高,地势较低;地等值线向低纬弯曲,说明其日平均气温10 日数较两侧少,气温较两侧低,地势较高。 第(2)题,根据图乙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出地处西欧沿海地区,其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的原因与北大西洋暖流和盛行西风(西南风)有关。 【答案】(1)A (2)B,一、大

6、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大气吸收19%,大气和地面反 射、散射34%,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 可见光, 散射 可见光,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对流层 红外线,云层、地面、较大尘埃,空气分子、细小尘埃,臭氧,水汽、二氧化碳,大气上界,二氧化碳,大 气 逆 辐 射,温室效应,图示法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 3.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_。,太阳辐射,地面,大气逆辐射.,2机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

7、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3).在今后的高考中,可能会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温室大棚生产、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等。,大气上界,二氧化碳,大 气 逆 辐 射,温室效应,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B二氧化碳深度降低,会使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2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 解析 若臭氧层破坏,臭氧减少,大气吸收的紫外线太阳辐射应减少。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8、,若浓度降低,吸收的地面辐射会减少,温室效应减弱。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可以消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雾霾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 B,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 B增强 C减弱 D增强,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高考真题,A,2.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 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

9、量,复制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树造林会增加对CO2的吸收,会减轻全球变暖,A错误;高纬地区冰雪的反射率较高,植树造林会减小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因此B正确;森林会使大气相对湿度增加,C错误,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对气温影响不大,D错误。,(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4分),【答案】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3)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

10、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2013浙江卷T1;2010山东卷T3;2009上海综合T18;2006江苏卷T910。,考点一 大气圈,逆温,正常情况下,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当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0.6 /100米出现逆温现象,如图所示:,逆温现象,在未来的高考中,可能会以等值线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如雾霾天气、光化学烟雾等。,(2013浙江卷,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第1题。,1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11、A B C D,1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 B C D 解析 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图大气能够垂直对流,利于雾霾污染物的扩散。 答案 A,6.气候特征:高温多雨、全年皆夏、终年湿润、炎热干燥、气温日(年)较差、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 7.天气系统:辐合上升、辐散下沉、冷锋、暖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例1 (2011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3)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

12、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D,(2)正午前后 (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3)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考点定位 本题组主要考查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大气受热状况、大气对流运动。,B,D,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近地面对流层中,大气的稳定程度;对流强烈程度取决于大气的垂直温差,一般地上冷下热温差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对流越旺盛。二是根据“北半球中纬度”和图中海拔高度定位。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垂直

13、方向上,等温线自西向东越来越稀,即同一高度范围内,垂直温差是西侧大,东侧小,说明西侧空气对流旺盛,大气不稳定,东侧大气稳定。 第(2)题,从图示的8时到正午前后,大约历时4小时,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约行进80千米,图中最西侧2 000 m处的冷空气会行,进至甲、乙两地的中部的上方,这会抑制甲地气温的上升,故A错;此时乙地区在垂直方向的等温线会非常密集,加之处于正午前后,地面气温达到或接近一天中最大值,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故选B;此时丙地位于高压以东,刮西北风,故C错;甲地受高压控制,无风,故D错。 第(3)题,由材料及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海拔在500 m以下,符合

14、题意的只有东南丘陵,故选D。,答案 (1)D (2)B (3)D,易错提醒 本题组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两种: (1)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差。如第(1)题,不能根据等温线温差 的变化判定对流的强弱。第(3)题,因注意不到海拔不足 500米的信息而无从入手。 (2)图像转换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差。此题组是根据等温线判 断天气系统,再根据天气系统判断风力、风向、降水等 天气现象。涉及动态的变化过程,此方面学生往往因能 力不足而无从下手。,三、三种大气环流形式对降水的影响,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气压分布规律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

15、分析如下:,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1.地面受热不均空气_运动。 2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 3.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从_流向_,上升和下沉,高气压区,低气压区,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A,B,C,低,高,低,低,高,高,热力环流,海风,低压,热,冷,高压,低压,热,冷,高压,陆风,城市风,山谷 山顶,热,热,冷,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山顶 山谷,热,冷,冷,山风,读我国某地区年雾日天数等值线图(图中均为省级中心城市)。回答下题“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图中哪两个城市的写照 ( ) A城市 B城市 C城市 D城市,试题分析: 读图,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城市是成都,是重庆,都位于四川盆地。夜晚,盆地四周的山地冷空气随山风下沉,盆地中心的热空气上升,凝结成云致雨,所以四川盆地多夜雨。D对。四川盆地南面的地形单元是云贵高原,地势高,没有多雾天气,夜雨现象,A、B、C错。,4、“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写照。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