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439018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一、传统养生文化的双重属性 传统养生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 “以表知里”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与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探索传统养生文化不但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维护个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现实意义。,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传统养生学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

2、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具有双重特征。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不可分割、贯穿始终,其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与传统医学实践血肉相联、互相借鉴、相辅相成。,二、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思想基础 1、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古人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世界的物质性。认为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具有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气作为哲学范

3、畴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关于整体本原性的抽象的、一般的概念,而不是结构性的物质概念。同时气作为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也具有具体的、个别的意义。,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是构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元素,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和形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气散则形亡。气生形,形归气,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传统养生学的气是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极其细微的最基本的物质,在生命物质系统的气、血、精、津、液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运动是气的

4、根本属性 气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永恒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混沌,清浊,或升降、出入,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具体表现形式。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生命的生、长、壮、老、已 ,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成、发展、变更、凋亡,天地万物的生化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未聚之时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气具有可变性、渗透性和感应性。

5、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遵循着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2、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 阴阳作为自然界整体结构的一种符号模型,最早见于八卦之中。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或者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属性的抽象概括。,阴阳属性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阴阳的划分是应用 “取类比象”的方法,有一定原则和规律, 一般根据其位置、性质、趋势等因素来划分。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

6、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属于阳; 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属于阴。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 “水为阴,火为阳。” “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的普遍性、无限性和相对性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属性。同时,每一事物内部还可再分阴阳,每一事物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又可再分阴阳,以至于无穷尽。另一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的阴阳属性可随时间、位置和趋势等条件的变化而转化。 如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如水汽上升为云,遇冷下降为雨,阴阳属性则发生了变化。,阴阳的

7、相互依存互根 阴阳代表着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一般而言,阴阳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阴阳双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种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 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统一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阴阳的相互对立体现在阴阳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阴阳的相互对立推动事物运动并取得相对统一和变化。,阴阳的彼此消长和互相转化 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总是伴随着阴长阳消、阳长阴消的运动变化过程。 但这种阴阳彼此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有其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限度,就成为病态。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还可以互相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

8、阴。 阴阳的转化相当于矛盾运动中的突变与质变的过程。即所谓“物极必反”,这个“极”就是向反面转化的条件。阴阳的转化条件是主要的,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转化的。,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指运动变化 五行是对五种基本物质特性和运动规律的抽象概括 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人和一切事物,都是由具有五行属性的物质构成的,并认为这五种物质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不断地运动与变化的。 五行学说,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阐释宇宙间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调节方式的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五

9、行的归类方法 古人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形象特征,抽象概括出其性质和作用特点,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把具有相应特性的事物分别归纳为“木、火、土、金、水” 系统。 木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火性:温热、升腾、昌茂、繁盛等 土性:生长、变化、承载、受纳等 金性: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等 水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3、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指资生、助长和促进等,体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相克:指抑制、削弱、制约等作用,协调事物的关系正常。 五行的这种生克关系是 “顺次相生,隔一相克”。循环无端,往复无穷。 作用的顺序为: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10、金,金克木。,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 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 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相乘:相克过度。相侮:逆向相克,又叫“反克” 。相乘、相侮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反常现象。 如木气偏亢,或土气不足,便可出现木乘土,使土气更虚。又如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在古代哲学家看来,正是事物内部结构的这种相生相克关系造成了该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性运动,而正常的循环性运动则是事物生化作用的重要前提。 五行学说的核心在于它能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探索、阐释复杂系统

11、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三、气一元论在传统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传统养生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运动着的有机体。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人体的气化运动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人体的气化运动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完成,脏腑的气化功能,称为脏腑之气。 脏腑的气化运动形式称为 “气机”。 人体必须不

12、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通过脏腑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否则人体的生命就不能维持。 人体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是维持机体内部生理活动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基础。 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气贵于和,又喜宣通。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所谓“百病生于气也”。,3、指导诊断和调养 传统养生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

13、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 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望闻问切可知内脏之盛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其中以神志和脉象尤为重要。 调养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 治气贵在于“调”,这里的“调”,是指通过各种调养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4、判断疾病的预后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和预后,是传统养生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肉已脱

14、,九候虽调,犹死” 。 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血气者,人之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四、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学中的运用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阴阳学说渗透到传统养生学就成为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病理变化,以及临床诊断与调养的指导思想和说理工具,成为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大体说

15、,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内脏属阴;体表背部属阳,胸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 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之分,肾有肾阴、肾阳之分等。,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 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属阳, 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属阴。 阴与阳的相对动态平衡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类经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是营养物质生成转化的条件;营养物质的储备收藏,是功能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

16、化 传统养生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是机体因正邪斗争而伴随着的阴阳异常消长的过程,把阴阳失调作为疾病的基本病机,疾病是机体功能失常后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反映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态和结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可分为阳气与阴液。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可分为阴邪和阳邪。 如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伤阴,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伤阳,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4、用于疾病的诊断 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任何病症均可用“阴证”和“阳证”作为总纲加以概括说明,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般说凡是病在体表、发病急骤、热性症状,邪气炽盛者属阳证;凡是病在内里,缓慢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