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胺及生物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438800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胺及生物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十二章胺及生物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十二章胺及生物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十二章胺及生物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十二章胺及生物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胺及生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胺及生物(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胺及生物碱 (amine and alkaloid),教学要求: 掌握:胺的结构特点,脂肪胺、芳香胺与氨的结构 比较;胺的碱性以及影响碱性的因素(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和溶剂化效应) 熟悉:胺的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光学异构;胺的反应(酰化、磺酰化、与亚硝酸的反应);重氮盐的放氮反应和偶联反应 了解:生物碱的概念和功能;几种毒品的结构和毒害;生源胺的概念和功能,第一节 胺,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 根据胺分子中与氮原子直接相连的烃基的种类不同,可分为脂肪胺和芳香胺。根据与氮原子相连的烃基数目不同可分为伯、仲、叔胺和季铵类。,官能团分类: 氨基 -NH2,亚氨基 NH

2、,次氨基 N。,注意:伯、仲、叔胺与伯、仲、叔醇之间的区别,2.命名 (1)脂肪胺的命名: 普通命名法:适用于简单胺,以胺为母体,烃基作为取代基,称为“某胺”。例如:,系统命名法:复杂的胺命名则以烃为母体,氨基为取代基。,(2)芳香胺的命名: 以芳香胺为母体,脂肪烃基为取代基,并在脂肪烃基名称前标上“N”,表示此烃基是直接连在氮原子上的。例如,(3)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命名:同无机铵类化合物。,注意1:“氨”、“胺”、“铵”的用法:表示基团用“氨”(amino),如氨基、甲氨基(CH3NH-)等;表示氨的烃基衍生物用“胺”(amine);表示季铵类化合物或胺的盐用“铵” (ammonium)。 注

3、意2:季铵盐与铵盐的区分:N上连有四个烃基的盐是季铵盐;N上除了烃基外,还连有H的盐是胺的盐。例如:,二、胺的结构,1 NH3与CH4的结构比较:,2.脂肪胺的结构,3.芳香胺的结构,三、胺的物理性质,沸点:由于形成氢键数目和能力不同,分子量相近时的沸点顺序为:伯胺仲胺叔胺;醇胺烷烃。 溶解度:胺是极性分子,能与水产生氢键,因此低级脂肪胺(六个碳原子以下)能溶于水,高级胺则难溶于水。 芳香胺为高沸点液体或低熔点固体,具有特殊的气味。一般芳胺较难溶于水。,四、胺的化学性质,(一) 碱性与成盐反应 由于N上的孤对电子易与质子结合,故胺和氨相似呈碱性。胺的碱性用Kb表示:,一般脂肪胺的pKb= 35

4、,芳香胺的pKb= 710,NH3的pKb= 4.76。,综上所述,胺碱性的强弱是电子效应、溶剂化效应和空间效应这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脂肪胺的碱性一般是仲胺最强,伯胺和叔胺次之。它们的碱性都比氨强。,2.芳香胺的碱性 芳胺中由于N上孤对电子所占据的轨道与苯环的p轨道共轭,N上的电子云密度向苯环分散,使N结合质子的能力降低,即碱性减弱。因此芳香胺的碱性小于氨。芳环上有取代基时电子效应是影响碱性的主要因素,如:-NO2是强吸电子基,使得N上电子云密度降低,碱性减弱,而-OH是较强的给电子基,使N上电子云密度增大,碱性增强。,3季铵碱的碱性 季铵碱是强碱性物质,其碱性与氢氧化钠相近。R4N+与O

5、H-之间是典型的离子键。季铵碱与酸作用生成季铵盐。,因此,有以下碱性顺序: 季铵碱脂肪胺NH3芳香胺。,4胺的成盐反应 除季铵碱以外的胺,一般均为弱碱,可与酸成盐,但一遇强碱又重新游离析出。,苯胺类化合物不稳定,这是由于致活基团氨基的存在,使得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加,导致苯环活性增高。为便于保存,可将其制成稳定的盐酸盐,使用时用强碱将其游离出来。胺的这一性质在医药上有广泛应用。如:,(二) 酰化反应 胺的酰化反应就是羧酸衍生物的氨解反应,产物是酰胺。叔胺氮上无氢原子,不能起酰化反应。该反应在合成上主要用于保护氨基,如苯胺不稳定,可以先酰化成稳定的酰胺,将氨基保护起来,反应后再将酰基水解下来恢复氨

6、基。如从苯胺制备对硝基苯胺:,(三) 磺酰化反应 伯胺和仲胺可与苯磺酰氯反应,生成相应的苯磺酰胺,这就是兴斯堡(Hinsberg)反应。,(四) 与亚硝酸的反应 胺与亚硝酸的反应很重要的。由于亚硝酸不稳定,反应中一般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作用产生。不同胺与亚硝酸反应产物不同,现象明显,常用以区别胺。 1.伯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芳香伯胺与亚硝酸反应生成重氮盐,这一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diazotization)。芳香重氮盐只有在水溶液和低温时才稳定,干燥时易爆炸。在酸性条件下稍加热即分解,同时定量放出氮气,此反应可用作伯氨基(-NH2)的定量测定。,2.仲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脂肪仲胺和芳香仲胺与亚硝

7、酸反应都生成亚硝胺(N-亚硝基胺),呈中性的黄色油状物或固体,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亚硝胺类是强治癌物。,3.叔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脂肪叔胺的氮原子上没有氢,只能和亚硝酸发生酸碱反应生成亚硝酸盐,它不稳定易水解,用强碱处理重新游离出叔胺。 芳香叔胺与亚硝酸反应生成C-亚硝基化合物。反应在强酸条件下进行,实际产物是一个桔黄色的盐,碱中和后才会显出翠绿色。,第二节 重氮盐和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当N=N原子团的一端与烃基直接相连时 偶氮化合物:当N=N原子团的两端都与烃基直接相连时,其通式为:RN=NR。,芳香伯胺与亚硝酸在低温下(05)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是离子型化合物,具有盐的性

8、质,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干燥的重氮盐对于热和震动都很敏感,制备时一般不从溶液中分去,而直接用于下步反应。重氮正离子具有线形结构,如苯重氮正离子:,一、重氮盐的制备及结构,二、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重氮盐的化学性质活泼,能发生多种反应,但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放出氮的反应和保留氮的反应。 1、 放出氮的反应 重氮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重氮基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取代,同时放出N2。 例如:重氮盐酸性条件水解生成酚 与卤化亚铜和卤化氢可生成卤苯 等等。,重氮盐是离子型化合物,由于重氮盐中重氮正离子的N与苯环共轭,N上的正电荷向苯环分散,故重氮正离子是较弱的亲电试剂,它只能进攻芳胺和酚

9、这样的活性较高的芳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这种重氮盐与活泼芳香化合物(芳胺或酚类)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例如:,二、留氮反应,重氮盐与肪胺的反应最佳pH为57,酸性强时氨基质子化使芳环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不利于重氮正离子的进攻。,重氮盐与酚类的偶联反应在弱碱性溶液中进行最快。因为酚在弱碱性溶液中转变成芳氧负离子 Ar-O- ,O- 使芳环电子云密度增高,有利于重氮正离子对芳环的进攻。,在强碱性溶液中(pH10),偶联反应不能进行。因重氮正离子存在如下平衡,重氮酸和重氮酸盐都不能进行偶联反应。,偶氮化合物具有各种鲜艳的颜色。常用作染料称偶氮染料,也作为酸碱指示剂。,偶联反应符合定位规则,发生在羟基或

10、氨基的对位,当对位被占据时则发生在邻位。如下列各化合物中箭头所示为偶联反应发生的位置:,第三节 生物碱,一、生物碱的概念及性质 生物碱(alkaloid)是生物体内一类含氮的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有机碱性物质。生物碱的分子结构多属于仲胺、叔胺或季铵类,少数为伯胺类,常含有含氮杂环。 生物碱在植物中分布广泛,故又称植物碱。我国中草药中含很多生物碱,中草药的疗效大多是由所含的生物碱而来。 生物碱多数味苦无色。大多是无色固体,极少数是液体。游离生物碱极性较小,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它们的盐类大多易溶于水及醇。 多数生物碱具有旋光性,大多是左旋的,具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生物碱遇一些试剂能发生

11、沉淀,或产生不同的颜色,可利用这些试剂来检测生物碱。常用的沉淀剂有苦味酸、磷钨酸、磷钼酸、鞣酸、碘化铋钾、I2-KI溶液等。常用的显色试剂有浓硫酸、浓硝酸、甲醛-浓硫酸和浓氨水等。 由于生物碱在植物中常以有机酸盐(如苹果酸盐、琥珀酸盐、草酸盐、柠檬酸盐等)形式存在,因此从植物中提取生物碱时,常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溶液使它们从有机酸盐游离成为盐酸盐或硫酸盐转移到提取液中,然后用NaOH或Ca(OH)2处理,水溶性很小的生物碱就沉淀下来,最后用有机溶剂将游离的生物碱萃取出来。,二、重要的生物碱,1莨菪碱和阿托品,莨菪碱分布在颠茄、莨菪、曼陀罗、洋金花等茄科植物中,属颠茄族生物碱。莨菪碱为左旋体,在碱性

12、条件下或受热易消旋化,消旋化的莨菪碱就是阿托品(atropine)。临床上阿托品用于平滑肌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散瞳、盗汗等。还可用作麻醉前给药、有机磷农药引起的中毒等。阿托品的毒性比莨菪碱小,但作用强度也只有莨菪碱的一半。,2麻黄碱 麻黄是我国特产的一种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其中麻黄碱占60以上,其次为伪麻黄碱等。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作用,能扩张支气管、收缩粘膜血管、增高血压等。临床上常用其盐酸盐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和低血压等。,甲基苯丙胺是一种无味透明晶体,形状象冰糖又似冰,故又称“冰”毒,是严禁的毒品。它对人体的损害更甚于海洛因,对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吸、食或注射0.2g即可致死,一般吸食1-2周,就产生严重的依赖性而成瘾。近几年甲基苯丙胺以商品名“摇头丸”、“蓝精灵”或“忘我”等出现在青少年中,造成极大的危害。,相 关 知 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