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组织行为学课件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438745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219 大小:9.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组织行为学课件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19页
mba--组织行为学课件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19页
mba--组织行为学课件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19页
mba--组织行为学课件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19页
mba--组织行为学课件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ba--组织行为学课件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组织行为学课件概要(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Organizational Behavior,组织行为学,李贞 博士 副教授 lizhen1725,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课程,关于课程,一门研究组织系统内中员工行为规律的科学。 管理类专业主干课程 实用、有趣 综合、交叉 复杂、简单,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二章 组织中的个体差异(个性与管理) 第三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知觉、归因、情绪、态度、压力) 第四章 个体行为与组织的匹配 第五章 激励 第六章 群体行为 第七章 团队管理 第八章 领导行为 第九章 沟通 第十章 组织理论与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课程内容与章节安排,参考书,斯蒂芬P 罗

2、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版 王晶晶主编,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2版 陈国权主编,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章,本章教学提纲,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内容体系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安德鲁J杜布林:组织行为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约翰W纽斯特罗姆&基斯戴维斯: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个体和

3、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知识并加以应用的学科。它致力于寻找人的更有效的行为方式。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绩效。 余凯成: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学科。,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内容体系,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组织层次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科学。 王晶晶,2008,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内容体系,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部的成员,在相互作用过程

4、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成员的行为是个体与群体、组织系统交互作用的产物,组织行为学是以组织系统内部个体、群体、组织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策略和成功模式,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效能。,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内容体系,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对象与目的,个体,群体,组织,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研究,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能力、价值观、知觉与归因过程、态度与情绪、激励等。,群体行为的特征、作用、意义、群体内部的心理与行为、群体之

5、间的心理与行为、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信息传递方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等。,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内容体系,3. 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脉络与理论基础,1.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脉络,组织行为学的缘起 工业心理学的兴起 行为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管理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1)组织行为学的缘起,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最初源自于对劳动生产率与劳资关系的关注。,亚当斯密 国富论,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1776年出版。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

6、劳动分工的利益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行,坏的环境则使人形成不好的品行。推行无惩罚的人性化管理。,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出版。动作研究,完善操作方法;工人的选择与培训;工艺流程标准化;计件工资,多劳多得;管理和劳动分离;精神革命。,(2)工业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工业企业,并于1901年提出“心理技术学”这一概念。 心理学创始人冯特的学生雨果闵斯特伯格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去识别最适合从事某种工作的人;研究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获得最大满意的产量等。于1911年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

7、之父”。,最合适的人,最合适的工作,最理想 的效果,(3)行为科学的出现与发展,人际关系学派 著名的“霍桑实验”,促进了人际关系学派的形成。人是社会人,非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行为科学,人力资源学派 持续的经济衰退促使行为科学家重新探讨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途径。其中心思想:企业中发生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员工的潜力。,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大会上, 学者们认为可以将研究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的综合性学科称之为行为科学。,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脉络与理论基础,2.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除了管理

8、学之外,主要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行为科学。,学科特点,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四个前提假设,行为的因果性,行为的多样性,行为的可概括性,前提假设,行为的可预测性,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3. 常用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研究者根据记录、文件、书籍等记载的某个群体或个人的活动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群体或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方法。 现场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例如:霍桑实验、泰勒的三大试验等 实验室实验法:运用专门实验仪

9、器测试被试者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利用现存机构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因素和条件,验证某项假设,或检验某项改革办法的合理性所采用的办法 现场调查法: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运用一定的工具,如问卷、调查表、电话访问等,对特定人群进行调查,收集材料并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其行为特征或规律的方法。,1.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多元化,组织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应对“临时性”,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面临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困境,挑战与机遇,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随着理论知识与现实管理实践的更加密切结合,对组织行为学中有关概念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和细化。,2.组

10、织行为学的学科发展趋势,深度方向的发展,广度方向的发展,近年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向更广的范围发展的趋势,更加关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同时,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另外,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会进一步加强。,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组织中的个体差异,第二章,引例:你了解你自己吗?,一次,一位著名的漫画家参加一个朋友举办的鸡尾酒会。有人请他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画一幅漫画,他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很快就给每个人画了一幅肖像。当把这些漫画拿到众人面前辨认时,每个人都很快认出了别人,但对自己的那幅却很难辨认出来。 我们中的很多人

11、与鸡尾酒会中的那些人一样,我们并不真正认识自己。但是,你可以提高你的自我认识能力。并且,这样做会使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别人会这样看待你。,本章教学提纲,第一节 人口统计学特征(传记特征) 第二节 能力差异 第三节 价值观 第四节 人格差异,人口统计学特征(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也叫传记特征(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是指可以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直接获得的信息。这些特征将会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绩效、工作满意度、流动率与缺勤率等。,第一节 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一节 传记特征与行为,流动率,缺

12、勤率,生产率,工作满意度,年 龄,性 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第二节 能力差异,1. 体质能力,能力: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特征。可分为两大类:体质能力和心理能力。,第二节 能力差异,2. 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是指从事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心理能力的10个维度,第三节 价值观,1. 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价值观的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 强度属性:表明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的重要程度 价值体系:这些看法和评价

13、在心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也影响着我们的知觉和判断。,第三节 价值观,2. 价值观形成的源泉,遗传:对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进行的研究表明,大约40%的工作价值观是遗传获得的。 民族文化:在每一种文化中,经过很长时间都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这些观念会不断得到强化。 早年经历的影响:从父母、教师、朋友们和其他人哪里获得的。一个人关于对错的许多早期观点都是受父母所表达出来的观点的影响而形成。,第三节 价值观,3. 价值观的特点,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

14、值观和价值观体系。 相对稳定: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 可以改变: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影响效应: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

15、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第三节 价值观,4. 价值观的分类,Rokeach(罗克奇)的价值观调查问卷(RVS) 1973,价值观调查(RVS),将价值观分为“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两大类: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每一类由18 项价值信念组成。 终极价值观:指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 工具价值观: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第四节 价值观,4. 价值观的分类,Graves(格雷夫斯)的分类,第四节 人格差异,1. 人格的概念,心理学:人格是

16、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个体的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所构成;而其心理特征表现于行为时,则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 组织行为学:人格(个性)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个体是怎样影响别人的 个体是怎样理解和看待他自己的 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第四节 人格差异,2. 人格的影响因素,第四节 人格差异,3. 人格特质理论 3.1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论认为,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系统,其中包括多种持久而稳定的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 认识和了解这些特质,就可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行为动向。 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特尔采用因素分析法,最终确定了16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因素,称之为人格的主要特质或根源特质。(16PF人格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