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434857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讲(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师 资 格 考 试,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E- mail:chenmancheng123 qq:544571387,陈满成,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司马光: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多才少为君子;德少才多为小人;德才均无为愚人。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行为规范、习惯的塑造、态度的形成、品德的完善,应从娃娃抓起。品德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习章节准备。,本章有四节内容,评价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以下是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例如,某老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

3、斥、回避的倾向,但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情感、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不同的人可能不一样)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有的人理智、有的

4、人情绪化明显),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例1:态度包括三个成分,即态度的认知成分、与态度的行为成分。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

5、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艰巨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6、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

7、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因此,在评定一个人的品德时,更多的是依据这个人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例: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道德认识; B道

8、德情感; C道德原则; D道德行为。 2、在品德的心理结构各成分中(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ABD,A,3、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这种道德情感属于(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表象的道德情感。,C,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认知、情感、行为) 区别:二者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大) 二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态度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评价、 组织、性格化(品德)。,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

9、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儿童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两个阶段: 他律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1)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2)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儿

10、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好与坏之间,非此即彼。 (4)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是依据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的主观动机。 (5)儿童把惩罚视为天意,认为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的遭遇与与他们所犯的过失相一致。 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他们对问题的考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自律阶段: 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儿童的思维已从自

11、我中心解脱出来,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3)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已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及行为的结果上。 (4)提出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较为贴切,把惩罚看成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有重大的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一种无

12、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还不理解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仅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往往我行我素。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活动应以认真、耐心、细致的具体指导为主,而不应多加干涉。,2 、权威阶段(68岁)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不考虑主观动机。 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 所以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

13、他们行为的正确指导,合理组织他们的各种活动,并注意自身的表率和示范作用。,3、可逆性阶段(810岁) 可逆性阶段又称自律阶段。(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儿童思维发展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达到基本遵从品德关系的阶段,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认为规则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教师在品德教育中,要对他们讲清道理,辩明是非,进行正确的引导,一视同仁,避免采取强制、压服、粗暴或厚此薄彼的态度。是培养儿童自制力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观念不再是判断是非、单纯的准则关系

14、,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开始形成关心、尊重、同情别人的道德关系。 比如惩罚,儿童认为惩罚不能千篇一律,要依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出与其所犯错误的程度相适应的惩罚,而且把惩罚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如一个女孩不去割草而擅自去看电影应当怎样惩罚? 在品德教育中,要根据儿童利他主义的特点,培养他们真正公正的品德观念,发展儿童和同伴的友谊关系,教育他们关心、尊重、同情别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 皮亚杰用编成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儿童

15、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或准则。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 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力取向阶段,2、习俗的水平(9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

16、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例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