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十七讲说明文阅读(三)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十七讲说明文阅读(三)复习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讲 说明文阅读(三) 方法 语言,1辨析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理解说明文词语的含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一、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语言标志:例如;以为例;如等。 【答题格式】举_例子,更真实更具体地说明了_的_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2列数据(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语言标志:有数词,概数、确数等。 【答题格式】运用具体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的_特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更有说服力。,3分类别。要
2、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语言标志:有几种;一种是另一种是等。 【答题格式】对事物(事理)_的特征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语言标志:而;比;和东西比等。 【答题格式】把_和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事理)的_特征(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
3、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语言标志:是,这就是,叫等。 【答题格式】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事理)的_特征。,6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些解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作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语言标志:这是因为;其原因(原来)是;指的是;这就叫等 。 【答题格式
4、】对事物(事理)的_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7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语言标志:像、是、当作、好像等。 【答题格式】把_比喻成_,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_特征。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 8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语言标志:运用描写或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答题格式】通过描摹_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_的特征,使文章更有可读性,更生动活泼。,9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
5、确绘制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语言标志:图表、柱状图、箭头图等。 【答题格式】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对比说明,非常直观、简明、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_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10引资料。引资料有以下几种形式:(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另外,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语言标志:据说,某某
6、说,有为证等。,二、说明文的语言 1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可以以平实见长,也可以以生动活泼见长。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1)指代性词语:“这”“这些”“这样”“这种”“这类”等。 (2)表估计:“大约”“左右”“估计”“大概”“至少”等。 (3)表猜测:“可能”“也许”“据推测”等。 (4)表修饰限制:“之一”“一般”“经常”“目前”“至今”“主要”“只”(只要、只有)“总”等。 (5)表程度范围:“最”“很”“几乎”等。 (6)表依据来源:“据说”“研究表明”“据推测”等。,2常见试题类型及答题格式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
7、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_事物的_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 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 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后与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结论是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删。因为“_”词表示_,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_,这与文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3)“”词能否换为另一个词语
8、?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不能换。因为“”词表示_(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是_,换了后_(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4)“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5)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找有概数的句子; 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找表估计、猜测的词语; 找表修饰限制的词语; 找表程度范围的词语等。,(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
9、答13题。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大地獭、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这些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的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Megafauna)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
10、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如果说河流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洋流难道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
11、泄。,这篇论文是由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数量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磷元素从海底运到海面的总量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了现在的8万吨。 除此之外,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000吨了。,1选文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
12、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数量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 _ 2选文第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绝大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 _,3“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从生态价值的角度看,选文第段形象地把大型动物比作地球的“毛细血管”,请说说理由。 _,【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解题时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结合文段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答题思路:运用了XXX
13、说明方法,XX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征。第2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把握能力。答题思路:不能删除词语的意思删去后的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先通读全文,再根据题干要求研讨某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内容,有针对性作答。,【参考答案】1.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鲸的数量减少之快,减少的数量之多。 2.不能删除。“绝大部分”表示是整体中超过大部分的比例部分,更接近于全部,但不是全部,删除后变成了全部,家养动物不是全部圈养,“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由:(1)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2)鲸和海豚这类大型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3)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