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专题复习2016.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417055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专题复习2016.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专题复习2016.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专题复习2016.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专题复习2016.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专题复习2016.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专题复习20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专题复习2016.(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07年7、8月间,一系列反常季风横扫南亚次大陆,带来连续强降雨并引发洪水,波及印度南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到8月中旬,有3000多万人被迫转移,大约2000人被洪水夺去了生命。,同年东非、中非和西非的22个国家经历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因此引发的洪灾造成约300人死亡,受影响的灾民达100多万人。在南亚和非洲的人民为水量过多而发愁的时候,澳大利亚东部的农民则在企盼快点下场雨。连续6年的干旱让当地的主要农业区都极度缺水,致使农业大幅减产。整个供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民不得不喝起循环再利用水。,事件链接,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一、沃克环流 二、厄尔尼诺现象

2、 三、拉尼娜现象,一、沃克环流,.正常状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有何不同?为什么?,西:温度高; 东:温度低,,温度低,温度高,信风 赤道洋流自东向西流 海水温度东低西高,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90年12月),赤道,A,B,一、沃克环流,一、沃克环流,1、含义:,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2、成因:,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1、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 气候分别是湿润还是干燥的?为什么?,思考:,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干旱,因为受到下沉气流影响,西岸气候湿润,因受到上升气流影响。,沃克环流,底层海水环流运动,2、

3、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克环流吗?,会的,但是由于大西洋东西岸海水温差小于太平洋,海区面积也小于太平洋,形成的沃克环流不如太平洋上空显著。,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二、厄尔尼诺现象:ELNINO,1、含义,2厄尔尼诺现象 时间: 圣诞节前后(12月25日) 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圣婴”),距平值,一、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减弱(即东移直至消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状况(表现),沃克环流减弱(西旱东涝),厄尔尼诺期间的气候异常(西旱东涝)

4、,幻灯片 10,“ElNino”给秘鲁沿岸带来的灾害(西旱东涝) 1982年1983年紧邻秘鲁、地处太平洋东部的厄瓜多尔,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增加10倍以上,发生了罕见的大水灾。,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澳大利亚则开始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天气,其东部连续年没有下过透雨,为近200年罕见,(东涝),(西旱),南美的暴雨和洪水,非洲的干旱,印尼的森林大火,澳洲的干旱,厄尔尼诺现象,(西旱东涝),厄尔尼诺(12月25日)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

5、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二、厄尔尼诺现象,1、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2、影响:,减弱,甚至相反,大洋东岸:,干燥少雨,甚至出现旱灾

6、,(洋流)秘鲁寒流-,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暖海水输 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的寒流被暖流取代。,减弱或消失,沃克环流:,(气候)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涝灾害,大洋西岸:,全球:,3、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即为何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东高西低?,P43阅读,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思考:东南信风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气压西高东低,且地转偏向力极小,三、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A,B,拉尼娜期间大气

7、环流(表现):P 44 思考,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低温,下沉气流加强,沿岸更加干旱。,西部海区上升气流加强,沿岸更加湿润,成因:沃克环流加强,三、拉尼娜现象-反厄尔尼诺,1、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降低,2、影响:,沃克环流:,(气候)降水减少,甚至出现旱灾,洪涝加剧,(洋流)秘鲁寒流水温降低,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3、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大洋东岸:,大洋西岸:,全球:,增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比,弱,强,增高,增高,降低,降低,减弱或消失,增强,降水增加,降水增加,降水更加减少,降水减少,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

8、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年之后,沃克 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减小,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增大,小 结,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读下图,回答67题。,6.在沃克环流中 A.甲地为高压 B.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C.乙地为低压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结合沃克环流明显看出,乙地等压面向上凸出,为高压,而甲地等压面向下凸出,为低压,近地面气流自乙地流向甲地。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7.若乙地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则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区是 A.印度尼西亚 B.澳大利亚东部

9、 C.非洲南部 D.秘鲁沿海,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全球气候的异常,此时A、B、C三地均出现降水减少,引发旱灾,只有美洲西部降水增多。,D,1.风从A吹向B. A为高压,B为低压, 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 所以吹西风,3.冬季暖和干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由于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旺盛,天气较往年干燥.,2012上海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41.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

10、作用。(12分),41.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12分),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

11、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南,28,寒,秘鲁寒流,补偿流,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判断,2.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3.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减弱,1. 沃克环流异常偏强,对,对,错,4.一般而言,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后,紧接着出现拉尼娜现象,对,1.澳大利亚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判断:,错,对,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影响,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影响,3.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4.沃克环流异常增强,5.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低于正常状态;,对,错,错,6.对我国影响: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食减产,南方入梅偏迟或空梅。下年河套 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干旱,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