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41679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体把握 细细品味 重点突破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施洪英编拟)一、文言文断句【例题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例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2、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应考策略】一、在日常学习中,要养成自觉阅读大量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认真积累文言知识,善于疏通文言语句,注重培养文言语感,深度探究文本意蕴。二、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内

3、容要点与行文层次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做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词,定主宾;明语法,辨句式;明修辞,巧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1.根据语法断句。文言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如: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柳宗元愚溪诗序)这段话的谓语动词有三个,“有”“定(确定,定下来)”比较明显,“家”有词类活用现象,做动词用,是“安家、定居”的意思。所以应该这样断句: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2.根据虚词断句。A句首语气词前面可断句,如“其

4、、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B句首关联词前面多可断句,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C句末语气词后面可断句,如“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D句中虚词前后不能断开,如“于、为、则、而、以”等。3.根据修辞断句。排比、对偶、对称、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文言文四六句多,常运用排比、对偶、对称修辞,句式整齐。如:排比:“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古画品缘)对偶(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

5、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这段话中,“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三组句子字数上是相等的,句子结构上是相同的,是明显的断句的标识。顶真:顶真表现为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分别属于前后两个句子,前一词做上一句的宾语,后一词做下一句的主语。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4.根据句式断句。文言句式,特别是文言固定结构可帮助断句。判断句,如:“者,也”;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

6、“如何”“况乎”“何(以)为”等。5.根据引文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言于”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后面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从而正确断句。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

7、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

8、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

9、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2、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如2004湖北卷: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 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

10、之 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 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 A. B. C. D. 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中为太后之所为。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为张说据实回答。这样一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 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如 : 2004年高考试题(天津卷):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主要依据的一组数从征伐,志

11、意慷慨。 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 B. C. D. 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皆为北征之前,况且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由此,可以确定就是D。 3、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

12、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如:2004年高考试题(福建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

13、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答案B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三、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在翻译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达。如“下车”“视事”“山陵崩

14、”“乞骸骨”等不好直译的表现古文化特征或特称的词语时,可按现在的说法用意译的办法解决。(二)、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要做好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3.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

15、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拆分成“妻子儿女”。4.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如: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6.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