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仁说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411882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8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学的仁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理学的仁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理学的仁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理学的仁说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理学的仁说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学的仁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的仁说(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6卷第1期(總第11期) 20096月 頁29-63 【專題論文】 Feature Article 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 The Ren Theory in Neo-Confucianism: The Birth of a New Philosophy of Life 楊儒賓 Rur-Bin YANG* 關鍵詞:關鍵詞:生、能、感、形氣主體、識仁篇、仁說 Keywords: giving-birth-to, ability, perception, Ren theory, body-chi subject *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30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

2、學刊 第6卷第1期(總第11期) 20096月 ii 摘要 仁是語一書的核心概,也是儒學的核心概。仁成 為儒學核心的概是從語開始的,之前其地位無足輕重。孔子 仁,沒有予以明確的定義,仁大概可視為德之總稱。學繼起,仁 的意義發生第二次急速的變化,它主要的內涵被定義為生,以生 釋仁是學傳統的大述,學各派接受的共法。本文以程明道與朱 子人的解釋為核心,指出學的仁預設形氣主體的場,而學形 氣主體模式下的仁又預設自然的創造性與道德的創造性之間的續 性。本文從學文獻中抽取三個核心字:生、能、感,即是想從身體 氣的角,重新解釋其仁所欲證成的天道與性命所以相通的依 據。 Abstract “Ren“ is n

3、ot only the core of Lunyu, but also the kernel of Confucianism. Its in the Lunyu that “Ren“ became a important concept in Confucianism. Since Confucius didnt confer “Ren“ an explicit definition, “Ren“ could be seen as a collective name for all virtues. When Neo-Confucianism arose, the meaning of “Re

4、n“ changed rapidly. Its meaning was defined as “giving-birth-to“(生)and that was the main discourse in the tradition of Neo-Confucianism. This article, centering on Cheng Ming-dao and Zhu Xi, points out that the Ren theory in Neo- Confucianism presupposed the standpoint of body-chi subject (形氣主體). Fu

5、rthermore, the Ren theory presupposed the continuity between the creation of na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morality. By selecting three keywords “giving-birth- to“(生), ability(能) and perception(感) from the documents of Neo- Confucianism, this article seeks to re-explain the ground of the Ren theory whi

6、ch tried to demonstrate the continuity between the Tao and human na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heory of the embodiment of the body-chi subject. 學的仁: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 31 iii 壹、前言 仁在論語一書中的重要地位,世所共知。孔子自言自己為學 是述而不作,但我們如果仔細觀察孔子一生行事,不難發現他不是述而不 作,而是以述代作。在一些個別案例上,他甚至是又述又作,仁就是 最典型的例子。仁字自然是孔子之前已有的語彙,但它出現的年代甚 晚,甲

7、骨文中沒有仁字,早期金文沒有仁字,詩、書、 易經中較早期的文獻也沒有仁字,它很可能到了東周時期才被使 用。仁字為何在東周時期才走上思想史的舞臺,細節不清楚。但可以 確定的,乃是孔子不曾創作它,但孔子大量的使用它。仁字所以有重 要的文化意義,無疑地,孔子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由於有了論語的 密集使用,而且是創造性的轉化之使用,仁字才從洵美且仁這類 的語彙沼澤中脫身而出,變成了儒門諸多德目中的冠冕。 洵美且仁出自詩經鄭風叔於田,這是首讚美田獵的詩, 此詩中的仁字不會有太重要的涵義,詩經與尚書中另有幾個 零殘的例證,其涵義也顯得曖昧。逸周書、國語裡的仁字出 現的不少,其涵義清楚而單純,大抵作愛字解。仁

8、字變得複雜, 主要見於左傳及論語,左傳的仁字語義與論語相 近,很可能受到孔子的影響。就對後世起的作用考量,論語的重要性 遠超過左傳,孔子在仁字語義發展史上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1眾 所皆知,孔子處處指點仁,但卻不曾對仁下過定義,後世學者解 釋孔子之仁自然是眾說紛紜。本文重點不在論孔子之仁,其義無 法詳論,但如果要以反說約之,我們也可簡單的說,事實上許多學者也都 說過了:孔子將仁字作為諸德之總稱,任何德目皆視為仁的分 化。孔子沒有使用到體用論的表達方式,但當仁字可總攝一切道 德時,在形式上我們多少可嗅出後世體用說的味道了。 1 上述的點屈萬:仁字涵義之史的觀察,書傭學集(臺:臺灣開明 書店,198

9、0),頁255-267。 32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6卷第1期(總第11期) 20096月 iv 論語很重要,論語當中的仁概念更重要。但很遺憾的,漢唐 儒者對待論語的態度雖然不差,將它視為聖典,但卻未曾賦予此書如 易經、春秋般的等地。2因此,論語一書的重要概念也沒有被 有體系的詮釋出來。宋儒興起,才看出論語一書擁有其他經典無法超 越的優位性,論語中的重要概念如仁也有了其他經文無法比擬的 特殊涵義。理學家透過對仁概念的重新解釋,他們重新界定了論 語,也重新界定了儒家的價值體系。仁字在宋儒手中,乃繼孔子之 後,有了第二次的飛躍。本文探討論語中仁之涵義,其效果因此 不僅是經學的,而是牽動了對整體

10、理學體系的反省。 在底下的討論中,筆者將盡量從理學家共享的思想因素入手,差異性 的觀點擺在次要的位置考慮。本文所以求同甚於求異,乃因本文所要探討 的理學新仁說,乃是從生或生成界定仁。關於仁與 生的關係,理學各派有較強的共識,基本上它們都是從超越面看,其 差異主要是見於兩者關係之解釋。從理學內部看,這樣的差異當然很重 要,它很可能意味著不同學派的標幟。但差異歸差異,這樣的差異到底是 理學內部的觀點下所呈顯的,對於儒學系統以外的學派而言,這樣的差異 是可忽略的,非儒家學派的學說中很少見到此種解釋。即使儒學內的非理 學系統,它們的論點與理學家所理解者也大異其趣,所以以生解仁可 視為理學的一項顯著的辨

11、識符號。在理學家當中,筆者特別著重程明道與 朱子,除了兩人對仁字都有經典性的詮釋論述外,更重要的,乃因兩 人思想的對照特別強烈,這種對比的張力有可能揭露一些被隱藏的真相。 根據當代一種影響力相當強的哲學史之解釋,程明道與朱子恰可視為理學 最圓滿與最偏至的代表。3如果個性與學問類型差異都相當顯著的兩人竟擁 有頗近似的仁觀,那麼,理學家的仁說頗有可能被視為共法,各派理論的 差異是在此共法上的不同展現。 2 杜甫最能云:小兒學問止語,此詩所的語頗有童蒙教養物 之意。分門集注杜工部詩(臺:臺灣商務印書,1979,四部叢刊初編縮 本),卷25,頁22。 3 這是牟宗三先生的點,也是他對學系統最根源性的判

12、斷。 學的仁: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 33 v 貳、體會造化生機的新人格典範 理學就像思想史上常見到的各大宗派一樣,也有分派發展的情況,很 難講有單一的理學。但殊相中有共相,我們閱讀理學家資料,不難發現他 們對自然的生意,不管是動物或植物,皆有相當強烈的愛好。甚至連生 命一詞都不容易適用的山水景物,理學家面對它們時,竟也彷若與自家 生命相通,有一體之感。理學家這種對生機的愛好一方面當然帶有美感嗜 好的一面,除非我們要否定人作為感性存在的真實性,或者像某些文學史 家認定的理學一定和文學藝術過不去,4否則,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宋明時代 這些第一流人物的審美能力。有對自然的審美能力,即容易欣賞造化生生 不

13、已之機。理學傳統中有一個極著名的命題觀天地生物氣象,這個命 題是理學各家各派的共法。我們可以放心的宣稱:只要有理學因素存在的 地方,這個命題大概也就跟著存在。此命題有各種層次的內涵,但我們即 使僅從美感的角度入手,多少也可切入此命題的某些側面。 然而,理學家的自然品鑑的故事不僅止於此,觀天地生物氣象的 故事更不僅於此,因為我們看到當時的文獻之敘述,不難發現他們愛好自 然的生意,此事還有更深刻的意義,這種意義已超出了美感的範圍。理學 經典詮釋學的趣味之一,在於第一流理學家的著作反映出他們的精神動能 特強,與後世一從龍一從虎的跟隨者大不相同。大理學家常身兼政治家、 藝術家、詩人等各種不同的職業身分

14、於一身,他們常在不同精神活動的領 域間越界會通。這樣的會通既揭顯了一種更精微的實在的面相,也很自然 的撐開了經學更廣大的視野。底下,我們將從理學家具體的案例入手。 故事要從程明道說起。程明道是理學家當中藝術性格最濃的哲人之 一,他的藝術性格顯現在他的胸襟灑落所顯現的人格美,也顯現在他對自 然景物的愛好。他的一位再傳弟子曾說道其太老師之常居生活道: 4 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華正書局,1980影印本)可作為代表。此 書,頁565-571。似的觀點充斥在許多當代人撰寫的中國文學史面,茲贅述。 34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6卷第1期(總第11期) 20096月 vi 明道書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勸

15、之芟,曰:可,欲常造物生 意。又置盆池,畜小魚尾,時時觀之。或問其故,曰:觀萬 物自得意。草之與魚,人所共,唯明道草則知生意,魚則知 自得意,此俗之可同日而語。5 畜魚觀草,似是小事,但程明道的再傳門人卻認為箇中別有旨趣。程明道 這位再傳門人的話語顯然得到理學中人的首肯,所以我們在後來許多儒者 的文集中才會看到類似的記載。上述的話語有一點曾發生版權的問題,因 為綠滿窗前草不除,這樣的家居生活也見於後人對周敦頤的敘述。美麗的 逸事人人愛,逸事傳來傳去,難免有張冠李戴的情形。周敦頤的年歲較 大,傳聞出現的年代也很早,因此,不除綠草的人有可能是周敦頤,程明 道這位再傳弟子張橫浦因為出生年代較晚,傳聞異辭,所以將此逸事的當 事者轉移到明道頭上來了。 但筆者認為更可能的情形是:周、程兩人皆有此嗜好,不除窗前綠 草這個案子不是非彼即此的互斥事件。不管程明道是否受到周敦頤的影 響,他本人對綠滿窗前草不除很可能也情有獨鍾。程明道之雅好萬物生意 相當有名,這樣的形象幾乎成了他最重要的人格標誌。除了對草木、游魚 的愛好外,我們知道他還有一項嗜好:觀賞雞雛。觀雞雛此可觀仁6這 句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