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思考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840399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对策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王涛(教育探索,2012年12月)摘 要:自1999年以来,国内高职艺术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生源素质不高,阻碍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比例较低,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能力;办学规模盲目扩张,导致对质量品牌的忽视;办学思路雷同于其它类别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缺失。为了推进高职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探索高职艺术类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加强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强化高职艺术教育特色课题研究。 关键词: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艺术类高职院校,问题,策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

2、了飞速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358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共计1246所1,占据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职业教育阵营中,以表演艺术专业为主体的艺术类高职院校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虽然数量不多,但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洪潮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应用性文化艺术人才,并因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样式和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机。在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组编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书中,笔者曾在大量资料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以艺术类高职院校为主要代表的国内高职艺术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了阐述。追溯历史可知,1999年,浙江艺

3、术学校与浙江省电影学校两所学校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及民众对高等艺术教育的期待,筹划酝酿合并组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拉开了国内发展高职艺术教育的序幕。此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相继筹建并成立,先后共有19所艺术类高职院校,扮演着国内高职艺术教育主力军的角色。艺术类高职院校成立以来,遵循高职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将高等性规范、职业性探索、艺术性实践做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致力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应用性艺术人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认为,自1999年以来,得益于

4、国家的政策保障、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各校自身的不懈努力,国内高职艺术教育在更新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布局、创新育人模式、推进教育改革等五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但是,认真审视国内高职艺术教育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迈向“中国特色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征途中,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循此思路,笔者拟对1999年以来,国内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改革策略。一、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高职艺术教育前身的半个世纪里,沿袭小而精的艺术教育传统,各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与鲜明的办学特色。但是

5、进入高职教育以后,在大众化教育的高歌猛进中,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各艺术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具有共同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高职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1、生源素质不高,阻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内19所艺术类高职院校,无论是合并组建而来,还是独立升格而来,其前身都有艺术类中专的办学成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在总结这些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成就时会发现,它们培养的艺术名家和演艺明星基本上都出在其中专办学时。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育时代背景的不同,又有艺术人才成名周期问题等等,但一个公认的原因,就是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不高,在一定意义上比较而言,甚至远远低于这些高职

6、艺术院校升格前的艺术中专的生源素质。艺术类高职院校定位在专科层次,普通高校录取批次中,被列在第五批(从2008年调整到第四批),因此,就读艺术类高职院校常被认为是“落榜生”的选择,这样,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自然可想而知。另外,一般而言,艺术类学生要求有比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而现行的高考试卷中,很大比重的题目都是在测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类型。艺术类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高考分数偏低的群体。现实中,我们似乎默认高考低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弱但形象思维能力具有相对优势,这显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事实上,无法断定抽象思维处于弱势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有优势,因此,目

7、前的高考制度并不能保证艺术类院校遴选到合适的生源。 2、教学团队“双师型”比例较低,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艺术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是以职业为导向、课程是以过程为导向,这些导向构成了高职艺术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内在要求。要将高职艺术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内在要求贯彻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学团队是决定性因素。高职艺术师资必须按照行动导向的总体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撰、教学实施,而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他们必须既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又有相当的艺术实践经历和教学实践经验,即“双师型”要求。 分析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可以发现其来源基本属于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

8、就是其前身艺术中专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当地专业表演院团的演职员或本校中专的留校生。这一类型的师资队伍,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历,但普遍存在低学历的不足,系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显然难以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第二种类型就是进入高职以后招收的青年教师。这类师资基本从高等艺术院校毕业,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艺术实践经历,到学校后往往没有经过任何岗位培训就匆匆上岗执教。总之,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比例偏低,难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 3、办学规模盲目扩张,导致办学质量滑坡 1999年以来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通过对各艺术类高职

9、院校办学规模的初步统计,在短短的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各院校的办学规模都达到3至5倍的扩张。办学规模的扩张,从积极意义上讲是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输送了大量艺术人才,但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滑坡。各高职艺术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在漠视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条件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盲目扩张的主要原因,首先来自院校的利益驱动,即多招生多收费,以补充教育经费的严重缺口;其次来自政府的政策导向,如果达不到相应的办学规模,就难以通过各类的教育评估。回到前文所说,高职艺术院校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输送了大批杰出的艺术家,耳熟能详的如茅威涛、马兰、张也、周迅、瞿颖等,但高职

10、十年间鲜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人才,社会层面对此类院校的办学质量也有诸多微词。 4、办学思路雷同于其它类别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缺失近些年,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办学规范化,加强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佐证之一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教育主管部门力争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检测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指导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高职艺术院校相继参加了评估工作,其中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等校还取得了“优秀”等次。评估成绩的取得证明了高职艺术院校的办学实绩,但评估带来的“千校一面”的“副作用”对高职艺术院校尤其强烈,使其办学思路往往

11、雷同于其它类别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缺失已是不言而喻。二、产生问题的归因分析 按照一般逻辑,问题的出现无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外部环境,一是来自内部,高职艺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概莫能外。就外部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职艺术教育存在的背景和理由,大众化在规模和质量之间的选择有着阶段性的不同,致使在一定时期高职艺术教育会出现茫然;而大众化之后,要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迈进,对院校自身的准备和要求自然也有很多。出现上述问题,我以为主要来自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高职艺术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形成了社会认同意义上的偏见的负强化在教育界,高职教育被定位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但这一定位却往往不

12、能被社会、家庭还是学生所认同。高职教育依然被当成高等教育中较低层次的教育,这是因为目前高职教育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并没有有效构建从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培养的梯级层次结构,而这一梯级层次结构是一种教育类型本该具备的结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前几年,国家已经批准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教育,但全国艺术类高职院校没有一所能够获此批准。今年起,江苏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本科教育试点,也仅仅局限在个别理工性质的学校。我们认为,长期将高职艺术教育定位于专科层次,势必强化社会对其的偏见和误解,进而影响其生源基础、品牌声誉等一系列问题。从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专科定位的局限已经十分明显。2、办学历史相对较短,高职艺术教

13、育尚没形成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回顾国内19所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建设历程,最长不过10余年,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在比较短的办学历史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尚没有积累足够的办学经验。各院校的教师及管理人员熟悉的是“口传身授”的艺术教育传统,但那是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和认真还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等种种原因,相对于其他类别的高职院校而言,许多高职艺术院校办学条件相对不足,近半数的学校占地面积不足百亩,尽管各校校园文化氛围有着浓郁的艺术特色,但无法掩盖的是优质办学资源短缺带来的被动与局促。3、高职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个性属性被弱化,违背了高职艺术教育的内在属性有论者认为,高职艺术

14、教育是艺术行业领域中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性”是其基本属性,“高等性”是其办学层次属性,“艺术性”是其个性属性2。之所以谈个性属性,是因为农、林、医、商、体、艺各科均有特色,而艺术教育的个性尤其鲜明。首先,艺术教育是选材要求特殊的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天赋条件和一定的艺术天分;其次,艺术教育是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不同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育。艺术教育的个性属性要求我们在办学实践中加强研究,寻求符合艺术教育规律性的教育方法与模式。然而在目前的高职艺术教育领域,在教育主管部门分类指导缺失的情况下,教育方往往被迫追求高职教育的普遍要求,削弱了对艺术教育特殊性的关注程度,艺术性个性属性被弱化,导致艺

15、术教育实践违背艺术教育的内在属性的结果也是无奈之下的必然。 三、推进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改革策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文化强国战略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时代最强音,有论者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 3 。这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高职艺术教育面临的最为利好的时代背景。在国家意志层面的文化建设战略之下,各省、市相继推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规划。此背景已经为高职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归因分析中涉及的教育投入等问题也必将会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逐步得以解决。1、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招生制度改革是提升

16、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顺应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满足艺术教育对生源基础的特殊要求,各艺术类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招生机制改革,例如在部分表演艺术专业中实行了单考单招、自主招生等招生形式。但是总体而言,各校招生形式的主流仍然是普通高考。因此,这里,我们重点探讨普通高考改革问题。目前的高考制度建立在纯量化的基础上,看似公平科学,但实质上有失偏颇,至少它不能有效鉴别学生的思维类型。人的思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区别。所以,高考要逐渐打破一元化,建立多元机制,至少对于志愿参加普通高等教育类别的考生与高职教育类别的考生应适用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而在高职教育类别的考生中,对艺术类学生,又该有独特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重点检测形象思维,考察其艺术天赋。以院校为主,采用多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