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复习教案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40332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复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复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复习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课题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补充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二、复习“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

2、夜驰之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3、奉之弥繁。4、侵之愈急。5、子孙视之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

3、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规律总结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3 用作动词(

4、实词)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三、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 图穷而匕见4、 余闻而愈

5、悲5、 庄宗受而藏之6、 温故而知新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教师明确: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

6、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规律总结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3、助词,副词词尾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

7、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四、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典型例题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9、 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

8、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教师明确:13动词“以为”“认

9、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规律总结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

10、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 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D副词,通“已”,已经。课堂训练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

11、忠不见15以”之叹。答案: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 介词,可译为把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乃”典型例题解

12、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教师明确: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

13、,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二、复习“因”经典例题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罔不因势象形。变法者因时而化。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于今无会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蒙故业,因遗策。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教师明确: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规律总结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