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影响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8403071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和对政治的影响(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近代中国电报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一、电报在中国的发展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讯息中说“技术已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动荡不居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新技术都创造一个新环境”也就是说,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各自孤立的两种东西,而是技术以特定的方式对社会关系进行结构组合,不同的关系组合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作为近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对它的研究应持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这种文化现象不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同科技发明产生及应用的社会历史紧密相连,同社会制度、文化惯例,人类社会变动着的政治经济力量,人们使用科技发明的

2、社会意向等紧密相连。(一)、晚清电报引进及发展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太平洋的一端一位名叫塞缪尔莫尔斯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使用简单的电路通断规则构成编码信号的一种远距离消息传递组合设备”,莫尔斯用这一设备以著名的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拍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自此,作为重要近代科技电报正式走进现实生活,对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当然,受到电报冲击的包括太平洋另一端的“天朝上国”处于晚清时期的古老中国。 (1)、晚清电报的迎拒之路电报进入晚清的中国走了一条“据”与“迎”的艰难道路,从“据”到“迎”的转变折射出古老中国人逐渐有迷梦到半醒的变化,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震惊

3、于近代科技的同时,也在探求学习利用西方科技的道路。从而使古老中国缓慢艰难的迈出了近代化的一步。西方的传教士、公使等带着“指针电报机”来到中国,但当时“时风气未开,无人研求及此”。1859年,法国公使许诺寄送电报机,却被恭亲王拒绝认为是无用之物列入奇技淫巧、玩好之物当中。当时的大清王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对这个西洋新事物基本上是拒绝的态度,或认为是奇技淫巧,或认为有伤风水。电报所蕴含的对自然和时空的驾驭能力,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冲击。1861年俄国公使巴留捷克首先向清政府提出设立京、津间电报的要求,俄国带头,英美法丹麦等国家接踵而至,纷纷要求在华设

4、线,清政府均以不便为由拒绝。这一行为清政府并非出于维护利权,而是对电报功效的茫然无知,就如当时一个翰林所言:“中国四千年来没有过电报,国仍泱泱大国也”。虽然整个清王朝自上而下都在抵制电报的传入,但历史的车轮并未被阻挡,电报终究还是进了沉睡的大清王朝,最初进入中国的是电报海线,然后陆地电报逐渐铺设并扩展到全国。1870年,英国公使威妥玛照会总理衙门要求铺设由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到上海的海底电线。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忻认为“重洋大海之中,外国自行其法,则国中国力所不能禁止者也,尚可通融唯办。”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地书面各国请办海线的要求,正是清朝官员对领海权的无知,使电报线进入中国,先例已开

5、各国竞相在中国铺设海线,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电信联络正式开始。列强通过铺设海线进而攫取了中国的海线权,同时还不断谋求中国内陆的电报权,他们擅自在内地架线,但都遭到清政府拒绝。19世纪70年代,随着海线的出现,中国人对电报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并被动的利用电报这一先进的通讯工具。电报的作用逐渐得到王韬、郑观应等人的认可,他们由于曾经赴欧游历的经验,对电报快速传递信息的功能的认识较深刻。提出中国的六项急务是“裕商力,修兵备,固边防,造战舰,驻车路,没电音”。其中“电音”就是电报,把发展电报作为中国当前最紧急事物,可见对电报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先进人物对电报认识发生变化,清朝官员也改变了之前愚昧的认识。1

6、87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我国台湾的战争,战前,清政府依然是骑马的驿站传递信息方式,致使前线战报无法及时到达朝廷,消息闭塞。仅能从洋人那里闻风日本攻打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通过传统驿站传递信息与李鸿章,商议军事事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初步确立作战计划等准备妥当,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信息不通耽误军机。注定了不利的战争局面。这使得沈葆桢、李鸿章等洋务人士,开始思考洋人的通风方式,并逐渐生视电报的作用。在洋务派的推动下,1877年,中国第一条由台湾南部旗后港到鸡笼巷的自建电报线由丁日昌提议得到李鸿章支持的情况下建立,从此开创了中国电信业的新篇章。之后电报线在数省内铺设并设立于电报相关的电报学堂。光绪十年(

7、1884年)电线由通州接到了京城,使电报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中法战争中,电报通信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中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法战争之后,在胜利的鼓舞下中国电报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据有关数据统计,从1884年到1899年我国共架设电线55000余华里,比中法战争前6年所修建的11060余华里年均增长了2倍多,在短短十几年间电报遍及十几省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电报网。(2)、晚清电报的经营模式自电报架设之日起,晚清政府对电报的经营模式依次经历了四分时期,分别是官款官办时期(18791882年)、官督商办时期(18821902年)、商股官办时期(19021908年)和国营时期(19081911年

8、)。电报属于近代事物,却走上了一条与近代工业的由官到商不同的经营模式,电报由最初的官办经过商股参与最终回归国有。电报进入晚清初期电报局的经营模式为官款官办,架设电线由清政府拨发经费。但由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战争的消耗及赔款造成国库空虚,于是洋务大臣李鸿章、盛宣怀等人主张采用轮船招商局的模式实行官督商办,解决财力不支的问题。盛宣怀认为“倘非官为维持,无以创始,若非商为经营,无以持久。”只有实行官督商办才能“使商受其利,而官操其权,实为颠扑不破之道。”1884年电报局由官款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吸引商股解决了前期的资金问题。中法战争后,电报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获得丰厚收益的同时在利润的分配上产生了

9、矛盾和冲突。1900年初有人上奏朝廷主张朝廷接管电报,以便全受其利。1902年清政府发布上谕退还商股将电报收归国有,但是这一举措侵犯商人的利益,遭到商人强烈反对,收回之事不了了之。1906年请政府实行新政成立了邮传部,专门负责通讯事宜,第二年邮传部采取有效措施收赎商股。1908年最终将电报完全收回国有。至此,电报国营一直延续下来。(二)、民国时期电报的演进电报能即时远距离传送命令,大大缩短了公文的运转速度,因此在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被广泛用于各个部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权之间的政令传达基本上依靠电报,使电报成为公文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所以电报很快取代了传统的快马驿递的信息传送方式。电报的往来不仅是

10、君臣之间传递书文,从军事防务逐步扩展到其他有关镇压革命、通商贸易、开矿建路、河工防汛、会党宗教、华工侨务等军国要政。当然电报开始时并没有当作正式公文,而是称为“抄电”,拍发电报后仍要补上正式公文,在法定效力上以公文为准。这正情况一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时发生改变,清政府正是下令“嗣后明降渝旨,均著由电报局电知各省,该督抚即行遵照办理,毋庸专侯部文”。自此,电报与公文具有同等效力。中国自古就有以载体形式命名公文文种的传统,比如策、牒、札(以竹木为载体),状、折(以纸张为载体),玉册、玉牒(以玉石为载体),铁券(以金属为载体)。晚清与民国沿袭这一传统,将电报公文称之为电牍。倪善道在明清档案概论中说

11、当时官方的电文(电牍)可以分为三类,即电旨(皇帝下行电报)、电奏(臣工上行电报)、电信(臣工平行电报)。所以电牍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传统公文的体系,而与传统公文体系相比电牍则呈现出新的文类特征。第一、传统文种减少的、等级淡化。在传统公文中体系中,不同品级的官吏被规定使用不同种类的公文,比如平行文就有咨文、移文、关文、牒文、咨呈照会等几种,咨文用于在京品级较高的不相隶属衙门之间,移文规格比咨文稍低,关文牒文又次之。有时级别较低的官署行文虽不相隶属但级别较高的衙门,还要使用呈、申等上行文。这些不同品级匹配不同文种的规定,事实上除了标识发官员与受官员之间的身份地位之外,并无其他意义。而在统治者看来

12、,这些规定却可以通过等级的划分和标识,从制度上保证上下有别、高低有序的严格统属关系。而同时这些规定使公文文种系统异常细密复杂。在电报公文中,这些等级差别被淡化,不论行文品级较高的衙署官员,还是行文品级较低的衙署官员,皆是相同的形式体制(同一文种,同一形式)。在张之洞全集中有份电报同时拍发给不同官吏的,官吏品级不同,电报却完全相同。如致福州左中堂、杨制台、厦门彭提台,致龙州潘抚台、冯军门、李臬台,致江阴张统领、桂道台、穆税务司等。在李鸿章全集中,奏稿、函稿、电稿三类并立,电稿中不细分,无论上行、下行、平行,在格式上皆无甚分别。于是公文文中数量上大为减少,这种淡化品级的趋向虽早在私人函牍中初见端倪

13、,但私人函牍并非法定公文,大多不如档案,而电信则被视作正式公文,存入卷宗,这意味着公文行文淡化品级的趋向在体制内开始被接受。第二、公文形势趋于统一,文风趋于简洁。公文用电报拍发,首要问题是费用昂贵。电报开通之初,电报局的定价实行局制,以局为单位,大致是以一角为起点,每隔一局加收一分,洋文加倍。1894年9月起,电报局的定价实行省制,即以府、省为单位,规定同府华文每字收费五分,同省每字收费一角,出省每逾一省加费二分(1897年8月28日起改为3分),洋文加倍。然而无论是局制收费还是省制取资,皆较昂贵。1908年6月17日,邮传部曾奏称“中国报费昂贵甲于天下”,又进而指出:“中国报价凡远省,一二字

14、之费,几与各国二十字相当。且译报有费,密码有费,加校对有费,加点勾有费。”在这种情况下,电报文稿的撰拟奉行“紧要”与“节省”原则,事件紧要才用电报拍发,撰拟时只要不影响表达,能省则省。对节约原则的奉行,导致电牍文风趋向简洁。因为电报费昂贵,撰拟电文必须惜墨如金。原有公文以“等因奉此”句式构段谋篇的写作套路明显不适用于电报。据李鸿章所奏,电报开通之初,很多督抚大员发出“头等官报”,“动辄数百言”,从而招致电报局埋怨“官报冗杂”,于是清廷下令,公务电报不得罗嗦。此后不久,这种局面便大为改观,电牍开首即言事,直入主题,至于冗词烦句,尽行删去。公牍学大家徐同莘把电牍的这种文风概括为“因事起例,惟义所适

15、”,“语质而事核,词约而明理”。第三、公文传播与大众媒体联姻。电牍中还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新文体通电的诞生。所谓通电,就是某个政党、团体或者个人为了公布自己对国家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场或主张,向社会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为了快速取得广泛效果,通电的拍发范围往往包括报馆,通过报纸同时传布。电报经过晚清的引进到民国的逐步发展演进,不仅形成电报公文即电牍,还产生通电。电报日益平民化、世俗化。在民间的使用日益频繁,电报不再局限于政治和军事社会生活和商业往来中电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近代电报的使用者及电报的形式电报自进入中国以来方便快捷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变化,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使电报

16、的一种变体即通电在当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其内容主要是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标明政治立场或对某一事件的态度等,对当时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电报最初进入中国是出于军事传递信息的需要,为军事防务服务,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尤其是在政治领域被广泛使用,产生近代电报公文(电牍),逐步取代传统公文。电报在经济领域也产生重要作用,商人通过电报及时了解各地商情,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电报对大众文化生活也有重大影响,电报与大众传媒的联姻使报纸更具时效性、更具影响力。(1)电报的使用者电报对近代产生重大影响与发报人身份分不开。“中国电报费昂贵甲于全球”定价之初电报费就“比照书信馆信资尚则贵不止十倍”电报的计费原则大致是“路有远近,费有等差”(具体收费情况上文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