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5专题2综合检测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399628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必修5专题2综合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5专题2综合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5专题2综合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5专题2综合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5专题2综合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必修5专题2综合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必修5专题2综合检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分数:160分)第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盘桓() 闵凶() 创痕() 栏楯()B.初晤() 日笃() 矜持() 怂恿()C.洗马() 挣揣() 先妣() 跋涉()D.慰藉() 熟稔() 笑靥() 胸臆()答案:C。A“桓”应读,“楯”应读;B“怂”应读;D“靥”应读。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门衰祚薄 (浅薄)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举)C.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且)D.后五年,吾妻来归 (旧时指女子出嫁)答案:C。而:你。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上适当

2、的内容,使上下文结构相同,内容相关,从而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4分)撷取春光里最美的一朵花捡拾秋风里最红的几片叶 编织成生命的风铃让幸福快乐永远伴随着你答案:(示例)采摘夏夜里最亮的数颗星掬起冬晨里最纯的半捧雪4.在学校的管理中,有时候一声适时的提示,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给人送来浓浓的暖意,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学校现在开展校园广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在起床、晨读、午餐、放学等时段,用富有学生特色的话语,配上动听的音乐播放,使校园时时充满关爱和温情。请任选两个时段各拟一句温馨的提示语。要求:亲切生动,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环境的氛围。(5分)起床 晨读 午餐 放学答: 答案:示例:起床:度过了漆

3、黑的夜晚,迎来了又一个美丽的清晨,同学们快快起床吧,让我们伴着初升的太阳,展开笑颜,迎接新的一天!晨读:阳光、清风、鸟语、花香,早晨的风光是美丽的,早晨的记忆是清新的,同学们,捧起书本读书吧,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午餐:同学们,就餐时间到了,饥肠辘辘的你一定焦急难耐了。请礼让同学,珍惜盘中餐,以美好的心情享用那可口的饭菜吧!放学: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让我们带上老师的叮咛,伴着同学的祝福,想着父母的期盼,踏上熟悉的回家之路吧!注意安全,一路顺风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简堂集序归庄先太仆府君,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

4、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

5、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所能测。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

6、,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注归庄:明清换代间人。本文作于明末。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披榛翦茀:榛,丛生的灌木;茀,杂草。拘墟者:拘学浅陋者。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 衍:传布B.而后

7、之学者,趋尚不同 趋:趋向、爱好C.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 谩:谩骂、辱骂D.因应之请之不置 置:放弃答案:C。谩:轻慢,随意。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达归庄为简堂集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A. B. C. D.答案:D。说的是宋濂、王祎的文章。是说马巽甫先生文章的特点。作者对马巽甫先生不遇于世的惋惜。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

8、的家传,其人与作者的父兄都有交往。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终不能致于康庄”。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答案:C。“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终不能致于康庄”是说万历年间那些号称文章家的人的文章。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译文: (2)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译文: (3)而名公

9、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译文: 答案:(1)马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应之拿出先生的文集,请我作一篇序言。(2)读宋、王两公的文章,体会到文章是不可随便作的。(3)可是达官贵族不一定会作文章,或者能作却没有时间,于是就找人代作来应付。【参考译文】我已故的曾任南京太仆寺丞的曾祖父(归有光),以前住在安亭,这是昆山、嘉定的交界地带,距离嘉定较近。当时手执经书向曾祖父请教学问的人,嘉定人居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位先生讲授传布曾祖父的学识。娄子柔的高足叫马巽甫,简堂集就是他所著的。马先生与我父兄都有交往,我曾经屡次见面向他请教,仍然很少读到他的文章。去年我到嘉定,马先生已经去

10、世很久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应之拿出先生的文集,请我作一篇序言;我得到集子后认真阅读,知道了先生学问的来龙去脉。如果追根溯源,从我曾祖父那里得到的居多。本朝文章,自宋濂、王祎开一代风气,往上(可以)和唐宋诸大家匹敌。读宋、王两公的文章,体会到文章是不可随便作的。可是后来的学者,追求喜好尚不同,只是凭借盛名奔走于天下。到了嘉靖中世,几乎不再知有宋、王两公的了。我的先曾祖一个人奋起而要振兴唐宋古文。万历末年的时候,号称文章家的那些人,与嘉靖时期的许多人虽然趋向不同,但文章都是走入了偏道,(即使)砍去丛生的草木,到底不能走上文章的正统大道。然而人之常情喜欢求新,都追求、归附到那边去了。只有马先生坚守师学

11、不变,难道这不正是人们所说的“不为世俗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信仰”的人吗?先生的文章,大都详尽整齐博雅而有精细的构思,至于其中的起承转合的变化,不是那些拘学浅陋的人所能理解的。不过,还有使我更有感触的。古时请别人写文章,只论那人文章好坏(而不看他的地位);假如他的文章能够传给后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的。而擅写文章的人,也要看清他写文章的那个人的事迹值不值得流传,而不轻易给人作文章。现在一般的人求人写文章,只看对方是否地位尊贵,而不看他的文章如何。平常没有名声的人,往往买达官贵族的文章,然后刻在钟鼎石碑上面,或写在屏风幛子上面,以此为荣耀。可是达官贵族不一定会作文章,或者能作却没有时间,于是就找

12、人代作来应付。一方面达官贵族因为有人代作,就轻率答应别人;另一方面代人提笔者又因为不是署自己的名,也就随便去写,于是天下的文章一天天多起来。我看简堂集中代替有名官员写的文章占十分之六七,我既笑世俗之人的鄙陋,又感叹先生的不得意。即使是韩愈、苏轼、曾巩的文集中代人所作而能流传至今的文章,到底不多见。并且依先生的才能和学问,如果文章都是自己而为,不必为瞻前顾后而拘谨,一定能自吐胸中的奇气,应当不止于这种水平。我曾经为曾祖父叹息,凭借如此出众的文才,到老才考中一个进士,又处在下位,不能参加编修国史,记述元老大臣的事迹,不能尽他自己的才能,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更何况马先生终老于一介书生呢!将来的人看到

13、先生写的文章,欣赏之余,应当不胜感慨的了。我学问浅陋,本不够格为马先生的文集作序,因为马应之坚持请求,不肯放弃,又因为先生的文章得到我家先曾祖的家传,所以不能推辞,就写了这篇序。三、古诗词鉴赏(9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日明高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 答案: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5分)答: 答案: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