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397522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抑郁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儿童抑郁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儿童抑郁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儿童抑郁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儿童抑郁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抑郁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抑郁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青大附院,summary,Depression is a state of low mood and aversion to activity. It may be a normal reaction to occurring life events or circumstances, a symptom of a medical condition, a side effect of drugs or medical treatments, or a symptom of certain psychiatric

2、syndromes, such as the mood disorders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dysthymia.,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s similar to adul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young sufferers may exhibit increased irritability or aggressive and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the all-encompassing sadness associate

3、d with adult forms of depression. Children who are under stress, experience loss, or have attention, learning, behavioral, or anxiety disorders are at a higher risk for depression.,summary,Childhood depression is often co-morbid with mental disorders outside of other mood disorders; most commonly an

4、xiety disorder and conduct disorder. Depression also tends to run in families. Psychologists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treatments to assis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though the legitimacy of the diagnosis of childhood depression as a psychiatric disorder, as well as the effic

5、acy of various methods of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remains controversial.,summary,理论发展,对于抑郁的研究,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他将抑郁界定为一种气质类型,称为“忧郁质”。 弗洛伊德将抑郁定义为转向内部的愤怒,他认为儿童的超我缺乏足够的发展,无法允许愤怒转向自身,故无法体验抑郁。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忧郁是儿童发展的过程,长大就会消失了。 第三种观点接受儿童忧郁症的存在,但是认为其以伪装的形式表现,例如:发脾气、多动、不听话、逃学离家、行为不良、害怕、身体不适、易怒、分离焦虑和低成就。 第四种观点则

6、同意儿童忧郁症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WHO将抑郁症、癌症、艾滋病列为本世纪三大疾病之一。 抑郁症与我国十大死因前三名的自杀息息相关, 75-80的人在自杀时有忧郁症的症状。,流行病学特征,青少年抑郁症状现患率概况 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抑郁症患病率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青少年中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抑郁症状出现率为22% 60%。 国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 40%; 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现患率为14.8%。台湾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约3至15。 青春期前男、女抑郁症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但

7、青春期后女生患病率大约是男生的2 倍。,儿童抑郁障碍的形成原因,遗传因素 神经生物影响 情绪调节不良 家庭影响 生活应激事件,内因,外因,影响因素研究,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严惩、放任、过分保护、干涉) 学校环境:学习成绩是引起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直接主要因素。,影响因素研究,个体因素 人格、气质类型、自我效能等。 低自尊和人际关系敏感是儿童青少年抑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神经质人格倾向是强危险因子 而外向与人格障碍是负相关因子。 婴儿期为难养气质类型的青少年更易发展为重度抑郁症。,影响因素研究,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与抑郁有较高的负

8、相关 促发因素 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及各种应激生活事件。 健康状况的变化 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问题。,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 临时接受寄养服务的学龄儿童 住院也易引发抑郁, 有学者提出,抑郁和抑郁的反应,很容易被儿童从关系密切的成人,特别是父母那里学习和模仿。(如果你的父母不快乐,你会快乐吗,你敢快乐吗?),影响因素研究,What are the symptoms?,depression,Think speak slowly,Despair worthlessness,Lose Interest enjoyment,Self-harm Self-blame

9、Suicide ideas,Lack energy fatigability,Disturbed sleep Poor appetite,临床表现,儿童抑郁障碍的特征: 心境:心境低落比正常儿童严重、持续时间长。易激惹、内疚、羞愧感。 行为:不安、活动减少、言语缓慢或经常哭泣。 态度:无价值感、自卑、对未来恐惧、过度自责、自杀倾向。 思维: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困难、难以抉择。 生理:食欲下降、难入睡、早醒、易醒、感觉疲劳。常头痛、胃痛、恶心、躯体疼痛、精力不足。,儿童抑郁障碍的年龄段特点,不同年龄儿童,表达和体验抑郁的方式不同:婴儿被动迟缓;幼儿退缩抑制;学龄儿童争辩好斗;青春期少年内疚无望。

10、 患抑郁症的儿童,智力、学业方面存在缺陷;认知、自尊、人际交往方面功能失调。,诊断,ICD-10儿童抑郁症诊断标准如下: 典型症状至少2-3条加上其他表现2-4条持续两周以上;儿童的诊断标准与成人基本一致,排除继发性抑郁;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抑郁症。 、,其他症状: (1)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2)自我评价降低 (3)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4)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5)自伤、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典型症状: (1)心境低落 (2)兴趣或愉快感丧失; (3)精力降低;,精神科诊断手册(DSM-V) 新提出的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恶劣心境) 的诊断标准:,诊断,A .以严重反复发脾气为特征

11、,超出所处情形 B.频率:平均每周至少三次 C.发脾气之间的心境:持续易激惹或发怒心境,且此心境可以被别人观察到 D.标准A和C出现在至少两个情境中,并且至少在1中情境中严重 E.6岁前或18岁后不能首次诊断 F.兴奋发作或话多从不超过一天 G.行为不是发生在重度抑郁发作期间,诊断,由于儿童言语表达能力有限,忧郁症状常以其他形式呈现,例如身体不适,不守规矩或安静退缩。 因此,儿童忧郁症常被误诊为行为问题或身体疾病甚而被忽视。,临床干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为使不良反应和副作用降到最低,一般仅用于重度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更多提倡心理治疗或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心理

12、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家长治疗、游戏疗法等。 音乐干预、阅读治疗、应变力辅导计划干预、集体体育锻炼等,Believe medicine science Self-regulation,( 1)青少年抑郁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 2) 评估工具和判断标准不尽相同。 ( 3) 调查研究对象比较局限。在校学生为主,小年龄组少。 ( 4) 横断面调查研究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 ( 5) 尚未找到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的预测方法。 ( 6) 干预研究相对较少,长期追踪研究少。 儿童期若有抑郁问题,则有90的可能会在青春期发生严重抑郁障碍问题。 临床展望:婴幼儿期早发现,及时干预是儿童抑郁症治疗的关键,问题和展望,本科室典型案例,王*,女,11岁,以“心情烦躁1月”就诊;近一个月易哭泣,心情烦闷,睡眠较前差,有时失眠;排除了器质性疾病。 心理测验: CBCL:焦虑因子5,抑郁因子6 艾森克人格测试:易焦虑,忧心忡忡,常郁郁不乐,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儿童抑郁自评量表:中度抑郁 诊断:青少年抑郁障碍 治疗:箱庭疗法,进行中-5次,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